新媒体语境下俄罗斯文学作品在中国的传播

2019-12-10 10:05赵静
出版广角 2019年21期
关键词:普希金出版社诗歌

【摘要】新媒体语境下,传播媒介、传播内容、受众阅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文学作品如何在新媒体语境下与受众对接成为重要课题。文章以新媒体平台上出现的普希金作品为例,分析译介作品如何利用新媒体拓宽传播路径,内容涉及传者合力、主题共鸣、视觉体验、渠道搭建四个方面。

【关  键  词】新媒体;俄罗斯文学;普希金;传播

【作者单位】赵静,长春大学旅游学院。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东北振兴背景下吉林省高校经贸俄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GH19485)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9.21.028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是俄罗斯著名文学家、诗人、小说家,现代俄国文学的创始人和奠基人,被誉为“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诗歌的太阳”,创作了《致大海》《致凯恩》《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等经典诗歌作品。受20世纪中国文学界推崇小说风气的影响,普希金最初凭借小说作品被中国读者熟知,从1903年开始将近20年的时间里,其所有汉译作品皆为小说。20世纪20年代,中华民族投入救亡图存、血雨腥风的革命斗争之中,此时,以《致西伯利亚的囚徒》《致恰达耶夫》为代表的普希金诗歌因作品内容指向反对专制、反抗压迫、讴歌自由,极大地鼓舞了中国民众的信心,这使得普希金诗歌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到达了一个高峰。21世纪,诗歌文学陷入低迷状态,俄罗斯文学在中国市场呈衰落之势,但普希金诗歌依然在中国读者心中拥有很高的地位,可以说与出版商对其不遗余力地推介、读者利用新媒体平台表达对其的喜爱等因素是密不可分的。

一、传者合力:图书出版商、译者与意见领袖的共同推介

任何信息的传播都离不开传播者的参与,传播者在信息传播过程扮演主导者角色,对信息内容、流量、流向有绝对的控制权。传播者掌握信息资源和媒介资源,决定何种信息内容可以进入传播渠道。因此,文学作品的跨文化传播离不开出版商和译者,正是两者共同推动作品的再生产和传播,才让读者与作品得以接触。

从出版商来看,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译林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云南教育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长征出版社等几十家出版社对普希金诗歌的翻译出版加大了其在中国的传播力度。笔者在当当网调研发现,在这些普希金诗歌出版物中,有一部分配套推出了电子书,价格为2元至35元不等。目前,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普希金诗选”在当当网传播力度最大,占据搜索排名第一位,且读者在购买人民文学出版社、译林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中国宇航出版社等社出版的普希金诗歌时,只需付0.9元就可以加购“普希金诗选”电子书。由此可见,出版社在图书销售过程中采取捆绑销售策略,利用价格优势刺激读者购买电子书是可行的。除了网络电商平台,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也是出版社传播普希金诗歌的重要渠道。比如人民文学出版社官方微博发布了《生命的驿车》《给多丽达》等普希金作品,译林出版社官方微博针对查良铮翻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诗选》发表了多篇微博,进行重点推荐。

从译者来看,普希金诗歌能够在中国广泛流传离不开翻译学者的努力。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以戈宝权、瞿秋白、查良铮等为代表的学者对普希金诗歌进行了翻译。20世纪70年代以后,我国流行两个译本,一个是戈宝权等人译介的《普希金文集》(1947年时代书报出版社初版),另一个是查良铮译介的《普希金抒情诗一集》《普希金抒情诗二集》(1957年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出版)。80年代后普希金诗歌译本明显增多,刘文飞、王志耕、黎华、冯春、刘湛秋、王士燮、韩志浩、孟十还、蒙沙、余振、郑振铎、戈宝权、温佩筠、克夫、孙用、蒲风等几十位译者的出现使普希金译作盛况空前。在这些译作中,1933年温佩筠编著出版的《零露集》被认为是中国第一本俄国诗集,其中收录了普希金的13首抒情诗[1]。在其他译者的译作中,以戈宝权和查良铮两位翻譯家的译作最受读者欢迎。戈宝权不仅是翻译学者也是普希金的研究者,他从30年代开始翻译普希金诗歌作品,获得苏联文学基金会授予的“普希金文学奖”。查良铮既是诗人,也是诗歌翻译家,被认为是 “迄今为止中国诗歌翻译史成就最大的一人”。在普希金诗歌汉译史上,查译本始终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查良铮能够获得此殊荣源于他与普希金在心灵上的相知、共鸣,两位诗人的作品具有相似的主题与情感基调,他们深爱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向往自由,歌颂青春和爱情,他们也同样遭受过冷遇进而在作品创作中获得成长和洗礼。

此外,意见领袖对普希金诗歌的推崇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其传播范围。在新媒体语境下,传播者和受传者地位相对固定的传统传播格局被打破,受传者转变为信息生产者,主动要求掌握话语权,由此在网络上诞生了一批以普通受众为中心的意见领袖。以这些意见领袖为代表的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生产活动是对以出版社、译者等为代表的PGC(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生产活动的有效补充。意见领袖号召力强,其传播信息的有效性、渗透性不弱于专业传播者。值得注意的是,在普希金诗歌的传播过程中,《光明日报》、《山西日报》、澎湃新闻、新浪网等媒体扮演了意见领袖的角色,这些媒体发布的关于文学内容的文章对读者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但其不是专业文学工作者,因此其传播的内容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PGC内容。

二、主题共鸣:纯洁爱情的歌咏,乐观生活的礼赞

与其他诗歌一样,普希金诗歌进入中国经历了一番波折。1902 年,梁启超在日本创办《新小说》杂志,公开倡导“小说界革命”。他指出“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2]。在五四运动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普希金作品在中国的传播仍然以小说为主。20世纪20年代后普希金诗歌受到大众的关注,原因在于在全球经历世界大战、中华民族饱受摧残的时候,普希金诗歌中包含的民族气节、抗争精神鼓舞了人心。此时,普希金“革命诗人”的形象开始凸显,彰显民族精神的诗篇《自由颂》、赞颂十二月党人的赠诗《致西伯利亚》、抨击农奴制度的诗歌《乡村》、针砭时弊的历史哀歌《安德烈·谢妮娜》等作品使他赢得了“三民主义文学家”的赞誉。他的诗歌因反对霸权专制、歌颂民族精神而被中国读者所熟知和喜爱。值得注意的是,在普希金生平所创作的近800首诗歌中,民族题材仅仅是其中之一,他还有将近200首诗歌与爱情、生活等人类永恒的主题相关,这也是普希金至今在读者心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原因。在和平时期与新媒体语境下,中国读者对爱情与生活类题材诗歌的需求不断增加,这与中国网民的构成有重要关系。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4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网民年龄结构以20—29岁、30—39岁两个年龄段为主,职业结构以学生、自由职业者、个体户、公司职员为主,这些群体正处于爱情渴望期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迷茫期。因此,在新媒体语境下,普希金的爱情诗《我曾经爱过你》、生活类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两首诗歌的传播率最高。比如十点读书在荔枝博客发表的《普希金:我曾经爱过你》,先对诗歌进行朗诵,然后对诗歌中提到的安娜·阿列克谢耶夫娜·奥列尼娜(美术学院院长女儿)和普希金的爱情故事进行详细阐释。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更是人尽皆知,在微信和新浪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上对该诗吟诵的作品、阐释诗歌背后故事的文章、由诗歌引发的生活感悟类文章俯拾即是。可以说,正是因为普希金诗歌蕴含了人类永恒的主题,才使得其在新媒体语境下也能大放光彩。

三、视觉体验:语言文字符号的视觉化转向

如今,图像取代文字成为文化的“主因”,人们通过图像感知社会现实,沉浸于媒介所建构的“拟态环境”中,获得感官的快感。正如海德格尔所说:“从本质上来看,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3]。海德格尔的陈述向人们揭示了世界被人类处理为图像世界的景象,我们正处在一个图像生产、消费急剧膨胀、视觉资源非常丰富的时期。马克思将视觉图像形容为“幽灵在这个社会上徘徊”,这个形容昭示了“读图时代”的来临。传统阅读时代,诗歌以语言文字符号作为传递信息的主要手段,读者依靠想象完成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接受。新媒体时代,文字符号开始让位,影像符号占据主导地位,受众对诗歌的接受不再单纯依靠文字,转而以图片、声音、文字、动画等元素结合的方式来理解诗歌内容。比如商务印书馆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了《普希金的诗》译者刘文飞的原创文章《我们为什么要阅读普希金?》,文章开头展示了普希金的雕像图片,之后引用果戈理、鲁迅、刘文飞等人对普希金的评价内容,紧接着是4分21秒的语音朗诵《致西伯利亚的囚徒》,语音下方是普希金的生平简介、诗歌特征等文字描述,且在文字描述中穿插普希金妻子娜塔莉亚的人像、普希金的雕塑、普希金告别大海等图片来丰富文字信息,可以说,整篇文章是将语音、图片、文字三种元素有效结合的创作。与单纯的文字符号信息生产相比,视觉化的信息生产将诗歌的内涵从不可见变为可见。从勒内·笛卡尔时代追溯到柏拉图时代,欧洲哲学始终认为可见与不可见的界限泾渭分明,视觉哲学竭力打破可见与不可见之间的鸿沟,对二者进行反思和重构。米尔佐夫在《视觉文化导论》中提出著名论断:“新的视觉文化最惊人的特征之一是它越来越趋于把那些本身并非视觉性的东西予以视觉化”[4]。这阐明了视觉文化的意义在于将不可见变为可见,将不可见的思想、事物转化为可见的物体,以满足观者的想象。这篇微信原创文章中普希金的雕像、娜塔莉亚的人像图片的运用就是将诗歌中不可见的人变为可见的影像,满足了读者的心理期待。

四、渠道搭建:全媒体传播推动诗歌宣传

随着数字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媒介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革,媒体内容的多元化、媒体形态的多样化促使媒介在传播内容和渠道等方面不断创新,媒介的全媒体发展成为大势所趋。罗鑫在《什么是“全媒体”》中对“全媒体”做了界定,即全媒体是在具备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各种媒体表现手段基础之上进行不同媒介形态(纸媒、电视媒体、广播媒体、网络媒体等)的融合,产生质变后形成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从这个层面来看,普希金诗歌的全媒体传播路径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电商平台。电商平台主要以销售纸质书和电子书为主,很多出版社出版的普希金诗歌集都配有电子书,且价格大多控制在几元之内。一般来说,出版社在销售普希金诗歌集的同时会以优惠折扣等促销方式来带动电子书的销售。比如前文提及的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推出的0.9元购买“普希金诗选”电子书就属于这种优惠措施。

第二,喜马拉雅、荔枝等听书平台。在喜马拉雅听书平台上,专辑《普希金诗歌精选》容纳了《致大海》《给她》《致荡妇》《夜莺与玫瑰》等139首经典作品,播放量为7.2万。在荔枝平台上,十点读书官方博客推出的《我曾经爱过你》播放量为32.2万,是播放量最高的作品。

第三,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微博平台上主要以出版社官方微博、大众媒体官方微博及个人微博发布书籍信息、作者分析和诗歌欣赏等内容为主。比如商务印书馆官方微博发表的刘文飞译作《普希金的诗》宣传博文,《光明日报》官方微博发表的《普希金:俄罗斯诗歌的初恋》文章等。在微信公众平台上,《普希金点击最高的9首经典诗》《普希金最美的12首诗》《普希金最经典八首诗歌》等文章对普希金诗歌的传播起到了助推作用。在抖音平台上,“精品好书推荐”对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普希金诗选》进行了推荐,“意林杂志”“经典爱情诗”推出诗歌朗诵《我曾经爱过你》。值得一提的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在抖音平台上朗诵率最高,而且多以自媒体用户自主传播为主。从新媒体传播渠道和传播主体来看,UGC用户明显多于PGC用户,由此可见,诗歌的传播离不开读者的自发传播和扩散。因此,出版社等媒体应该改变以往单向传播的方式,利用意见领袖引导用户自主传播。

五、结语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其阅读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因此,新媒体平台应打造更多更新颖的传播形态来满足受众的多元化需求,使他们获得及时、多角度、多感官的阅读体验。普希金作为俄国文学的奠基人,他的名字和作品不仅影响了俄国文学史,也影响了中国文学史。在当前传播环境发生巨变、互联网深刻改变人们生活的时代背景下,文学作品的传播方式和形态发生了变革。考察新媒体环境下普希金诗歌作品的传播状况,有益于出版社等传统媒体以互联网思维与受众进行信息对接,改变信息不对称的窘境。总的来说,文化需要传承,诗歌这一古老的文学形式在新媒体时代要改变以往的传播模式,实现新的突破。

|參考文献|

[1]毛志文. 俄苏诗歌在中国的译介和发展[J]. 中国俄语教学,2014(3):40-45.

[2]冯加峰. 普希金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D]. 贵阳: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5).

[3]周宪. 视觉文化的转向[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3.

[4][美]尼古拉斯·米尔佐夫. 文化研究导论[M]. 倪伟,译. 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23.

猜你喜欢
普希金出版社诗歌
我等待……
莎士比亚与普希金的《鲍里斯·戈都诺夫》
诗歌岛·八面来风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我曾经爱过你
我曾经爱过你
石油工业出版社
普希金的南方叙事诗中戏剧性故事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