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新时代“美好生活”建设的中国智慧

2019-12-12 10:01赵建波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9年5期
关键词:中国智慧美好生活新发展理念

赵建波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主要矛盾已发生转化。这一重大研判决定了新时代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物质、社会和精神需要成为党的历史使命和根本归宿,意味着着力破除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难题已成为新时代国家治理工作重心。這一重大研判内涵了主要矛盾中发展与“美好生活”实现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为破解这一新矛盾就要以创新引领发展,推动充分发展;以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推动平衡发展;以绿色发展创建“美好生活”的生态环境需要,建设“美丽中国”;以开放发展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共享“美好生活”;以共享发展契合民众诉求,增强人民获得感。

关键词: 新发展理念;美好生活;中国智慧

DOI:10.15938/j.cnki.iper.2019.05.003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9)05-0007-04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十九大报告将主要矛盾作为核心内容,将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党的初心和使命,作为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战略议题;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作为人民“美好生活”建设的阻碍因素,作为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战略焦点,作为新时代改善民生,满足民众诉求的核心难题。因此,如何理解诠释新矛盾?社会主要矛盾中发展与“美好生活”之间是何种关系?如何构建新时代“美好生活”?就成为必须要回应的重大时代命题。

一、新矛盾本质内涵:“美好生活”的人民新期许与发展的瓶颈

在毛泽东看来,主要矛盾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决定着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要对时代问题进行回应和解答,就要牢牢把握主要矛盾。[2]这就为新时代治国理政提供了根本方向,揭示了深刻理解新矛盾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1.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价值新期待

对“美好生活”的追问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无论是中西哲学家基于创造历史新概念,寻求人类生活意义的使命,还是其他学科学者发挥智慧探索人类“美好生活”存在的各种向度,都是今天“美好生活”建设的宝贵财富。但是,以往对“美好生活”的构想大都脱离物质和现实根基,缺乏具体可操作性。人民“美好生活”向往是党的奋斗目标,[3]也是新时代的全新命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把“美好生活”作为新时代新矛盾的一部分,要构建一种基于人民实际需要和普遍诉求基础上的“美好生活”,这就赋予了“美好生活”现实的物质基础,使“美好生活”更加鲜活而真实,具有了实践基础。根据习近平的相关表述,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价值期冀主要包括:

(1)民生需要,人民期冀更好的物质供给 在马克思看来,物质性需要是人类生存的首要需要,是生活延续的根本。在“美好生活”需要的第一层次是民生需要,即物质供给需要。物质需要属于民生领域,与人民生活休戚相关,具有明显历史渐进特征。新时代,人民物质需要从温饱和物质数量的期待转化为对全面小康快速实现和高质量物质供给新期许。具体而言,新时代民众迫切期待更好的就业,获得更丰厚的收入;期待更加多样和健康安全的美食;期待更加个性、舒适和美观的服饰,更加渴望名牌和“奢侈品”;期待更加便宜的住房;期待更加安全的国际和国内环境,创造“美好生活”安全保障;期待居住的环境清新而美丽,远离生态污染和破坏。

(2)社会需要,人民期许良好社会制度的供给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人民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人类社会普遍价值需要日益强烈,这些需要的满足依赖于良好社会制度的保障。进入新时代,与以往的社会需要相比,人民在期待有序的公共秩序基础上,更加期盼社会安定、和谐;期许民主真正落实,自身有效参与国家治理之中,发挥政治价值;期冀法治强有力推行,法律制度的完善,司法正义的带来;期盼权利正义的实现,个人合法自由权利的被保护,非法权力的被制裁等。

(3)精神需要,期盼精神文化的繁荣发展 精神需要是人充实自我,延伸生命意义的需要。精神需要内涵伦理、道德、信仰、知识、价值、精神等的需要。新时代在物质文化需要已经基本满足的前提下,人民更加追求精神文化需要。与以往任何时候相比,新时代精神需要更为丰富。新时代人民期冀更加方便、快捷的网络服务,期许网络空间清新洁净;渴望释放工作压力,增加休闲、旅游和闲暇时间;期盼自我价值的实现,希望自我不断成长,获得求知的机会,增加自身的勇气和智慧,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不过精神文化生活高雅和低俗共存,我们需要选择能够提升自身,丰富自我的优秀文化作品,培养自身对真善美的追求,抵制低俗、落后精神文化侵蚀和随意无节制的本能冲动享乐,养成诚信节俭、奉献社会、大公无私的道德品质。

2.新时代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

发展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基础,是化解主要矛盾的关键。进入新时代的中国,落后生产力的矛盾已经发生转化,更多体现的是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

(1)发展的不平衡 发展不平衡是横向发展的问题,是发展广度问题,力图解决共享改革成果均衡发展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收入分配的不平衡。以国际通用判定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为例。我国基尼系数多年高于0.4的“安全线”,贫富差距处于一定“危险”状态。第二,城乡、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城市和乡村、不同区域之间,东、中、西部,同一区域不同地区在关乎民生的方方面面都存在着全方位不平衡。第三,经济与精神文化的不平衡。经济发展并没有带来人民精神文化素质的相应提升,道德危机、信仰缺失等阻碍着“美好生活”精神文化需要的实现。第四,发展与治理能力之间的不平衡。国家治理能力没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对于新兴产业、高科技领域以及网络经济、共享经济等新形态的经济发展模式,治理能力偏弱。

(2)发展的不充分 新时代新矛盾中,发展的不充分主要表现在:第一,民生领域发展的不充分。新时代教育、医疗、养老和住房依然难以满足人民需求,成为困扰民生的“四大难”领域,急需补齐短板。第二,经济领域发展不充分。实体经济、高端产业和经济结构的全面升级仍然任重道远。经济创新能力、市场经济体制还需进一步发展完善。第三,文化领域发展不充分。文化领域发展势头迅猛,但富有思想性的文化作品、高质量的影视作品、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都有待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第四,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的不充分。十九大报告把“美丽”作为现代化强国的一个衡量标准。我国生态治理工作一直在进行之中,但没有根本扭转生态整体污染的事实,距离“美丽”的现代化标准还有明显的鸿沟。

二、新矛盾中二者之间的关系:发展与“美好生活”辩证关系

发展与“美好生活”作为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对立统一方,对于二者关系的思考,能够更加有助于对新时代新矛盾的理解。作为理论的发展理念引领“美好生活”實践的过程,就是发展逐渐回归公平正义、高效科学的过程,也是“美好生活”理解和把握逐渐深入的过程。[4]因此,要真正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就要准确认识发展与“美好生活”的辩证关系。

1.传统发展观:“美好生活”的初步探索

近代历史上,传统发展观真正意义上开起了人类“美好生活”的探索之路。以经济发展为核心发展模式,极大的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满足了人们物质、社会和精神多种需要。发展的附加效益让人们更加渴望“美好生活”。不过,这种仅仅关注经济增长的发展观没有能够带来持续的“美好生活”感受,人们在品尝到低层次“美好生活”的同时,也遭遇到自然无情报复,生态失衡、环境污染、生态危机出现,严重影响人类生存质量和生命安全。同时属于更高层次“美好生活”的民主、法治的社会需要以及多样的精神需要变得贫乏。

2.可持续发展观:“美好生活”的深入反思

经历了传统发展观指导下的漫长探索,人们逐渐领悟到仅仅关注经济增长并非“美好生活”的全部。“美好生活”的实践急需新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引。在几十年的时间内涌现了多种发展观,其中可持续发展观最为科学,得到了人们的认可。这种发展观将单纯经济发展,扩展到优美生态环境保护、社会民主法治的落实、代际正义等各个方面,要求多种发展要素的协调发展,要把人的发展作为发展的最终命题,作为“美好生活”的新追求。

3 .习近平新发展理念:引领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实践

习近平创造性提出的新发展理念是与新时代“美好生活”构建相适应的发展理念,是对以往发展观的创造性发展。新发展理念是对中国发展现实难题的回应,同时也赋予了“美好生活”完整内涵。创新发展直指“美好生活”需要的充分发展问题,为充分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支持。协调发展弥补“美好生活”的平衡发展问题,实现民生、经济、生态、文化领域的齐头并进。绿色发展创建“美好生活”的生态环境需要,实现“美丽中国”的发展目标。开放发展延伸“美好生活”的外延,与世界一道共建共享“美好生活”。共享发展内涵发展正义价值理念,满足人民整体的正义需要,全面提升民众获得感。

三、走出发展迷思:新时代“美好生活”建设的中国方案

新时代处于转型之中的中国,生产发展也面临结构调整、动力转换、价值重塑的关键节点,如何化解抵御发展中的风险和困难是建设“美好生活”的核心命题。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发展理念的适时提出为走出发展迷思,破解新时代主要矛盾,建设“美好生活”提出了中国方案。

1.以创新引领发展,推动充分发展

创新发展理念直指“美好生活”的充分发展问题,为“美好生活”提供持久的动力支撑。一是进行技术创新,丰富人民“美好生活”物质需求。新时代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把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继续深化供给侧改革,积极主动进行产业升级、结构调整,推动充分发展,奠定“美好生活”的物质基础,增加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二是进行制度创新,提供人民“美好生活”制度支持。优良的社会制度可以保障发展的充分平衡,保障人民普遍价值期待的落实,养成良好的社会道德,提供高水平的教育,优质的医疗保障,并且能不断随着人民“美好生活”期待进行自我完善。为此,就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创新分配制度、权力制约机制、民主法律制度,充分发挥“美好生活”建设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三是进行文化创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文化需求。这意味着,新时代要重视精神文化的质量和多样化,以创新为动力,增强文化作品的思想性和创造性。同时,还需要优秀文化的引导,引导民众追求健康有益、高雅通俗的精神文化,自觉抵制颓废、低俗的文化诱导和基于本能的无节制消费。

2.以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推动平衡发展

新时代对中国人民来说,“美好生活”需要实践语境中的最近目标,就是即将到来的全面小康社会。全面小康是“五位一体”的小康,是城乡和东中西部共同享有的小康,是均衡协调发展的小康。为了全面小康的更好实现,新时代新矛盾的更好解决,就要推行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推动发展的平衡。一是推动经济发展与精神发展相协调。经济发展物质充裕之时,人民新需要转向精神的富足。但市场资本逻辑的价值取向,使人们行为愈发逐利化。享乐主义、生活腐败、道德迷失等阻碍着人民追求更高水平的精神文化,急切需要发挥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塑造良好道德风尚的作用,进一步培育社会主体健全人格,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伦理新秩序,以正人心。二是推动区域和城乡发展相协调。要建立区域优势互补、优势地区支持落后地区、资源均衡合理配置的协调发展机制,塑造均衡的区域和城乡发展新局面。三是推动民生协调发展,补齐民生短板。习近平“美好生活”新理念是以民生需要为核心的理念,民生的需求也是新时代“美好生活”建设重心。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6]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

3 .以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满足人民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新时代人民的“美好生活”期盼更加优美的环境。[7]绿色发展理念内涵绿色生态、绿色经济、绿色文化等多种子系统。绿色生态指向发展的价值选择、人类生存状态,要求发展以规律为导航,以和谐共存为内核,以预防整治为手段,构建新型优美生存居住新空间。绿色经济发展要求经济发展注重生态和经济效益统一,在经济发展与经济建设过程中采用环保节能方式。绿色文化发展是指公民生态意识的养成,环境美德的培育,环保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形成。一是健全制度保障。绿色发展制度先行,通过完善生态发展考核制度,以绿色GDP为考核新指标;完善生态污染的治理制度,制度保障已污染区域治理工作有效进行;制定完善的生态责任制,追究生态破坏者责任;健全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环保的制度,形成环保合力。二是优化发展路径,培育生态生活。对于国家来说,就要调整发展模式,以绿色发展模式推动经济社会进步。对于公民个人来说,就要增强环保意识,养成环境美德,培养绿色生活方式,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猜你喜欢
中国智慧美好生活新发展理念
试论新发展理念下的创新型政府建设
卖套房子半生无忧?谁摧毁了北京精明夫妻的“美好生活”
当代全球视野中的国学继承与创新
为世界奉献“中国智慧”
精明夫妻卖北京房子欲半生无忧,不料“美好生活”以血腥收场
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视角解读《红楼梦》中贾瑞的人物形象
当前形势下的新发展理念与全民健身
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
G20杭州峰会的“中国智慧”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