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空间治理之思考

2019-12-13 02:01党双忍
西部大开发 2019年11期
关键词:现代化体系空间

文/党双忍

10月31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闭幕,并发布了会议公报。公报指出,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公报指出,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二〇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其中,“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十三个“坚持和完善”之一。

11月1日上午,在中共中央党校礼堂举行形势与任务报告会,农业和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同志向党校学员报告《关于实施乡村战略的几个问题》。过去,我曾经在农业部门工作过18年,在宝鸡市委市政府工作的8年里,也以分管大农口工作为主,对“三农”治理的感情,自然非同一般。聆听韩长赋部长的形势与任务报告,我深深地感到,经略农业空间,推进农业空间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的制度安排已经非常明晰。

由此,联想到自然生态空间之治,也让我的感想颇多,思绪万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在自然生态空间。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自然生态空间“厚德载物”“生生不息”,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永续发展的生态根脉所在。建立健全生态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过去,自然生态空间上的森林、湿地、荒漠化治理,归原林业部门,草原归原农业部门,风景名胜区归住建部门,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归原国土部门,自然保护区归原环保部门。如此这般,自然生态空间治理“各自为政”,呈现条块化、碎片化的特点。新一轮机构改革后,自然生态空间统一划归到新组建的林业部门。也就是说,原来在治理上碎片化的空间,从体制上被缝合了起来,连接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并交由新的林业部门实行集中统一治理。由此,也带来了从顶层设计生态空间治理体系、治理机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需求。

林业是一个古老的名词,用于指代一类产业活动,也曾用作我国一个行政部门的名称。新一轮机构改革后,有的是继续沿袭以“林业”为名,有的则改换了“林草”之名。但是,无论是“林业”或者是“林草”,俨然名不符实,不能反映机构改革后新的职能状况。原有的概念体系与当下生态文明话语体系严重脱轨。中国文化讲名正言顺,名不正而言不顺。在不同场合,需要与人交流沟通,不时会因词不达意而引起尴尬。这时,就不得不煞费苦心,耐心解释:我们是新的林业部门,过去是一“业”,即林业,现在是一个国土空间,即自然生态空间。从一“业”到一个空间,这是第一个历史性变化;第二个历史性变化,即过去是林业行业管理,现在转变为生态空间治理。这两个历史性变化,可以称为“两个重大飞跃”,也称为“两个历史大变局”。从这个意义来说,生态空间治理正处在新旧思想碰撞期、新旧规制变轨期、新旧动能转换期。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这就是生态空间治理处在“换芯期”。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正当其时,为生态空间治理赋予了新动能,必将加快生态空间治理“换芯”进程。我们要主动适应“两个重大飞跃”,踏着新时代的节奏,加快自我升级改造,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步伐,扛起时代重任,不辱时代使命。

安康市汉滨区建民街道忠诚村的富硒农业园区

此前,我曾写作《生态空间理论与陕西实践》一文。文中提出的一个空间:生态空间,五大阵地: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大地景观,六条战线: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重建、生态富民、生态服务、生态安全,即可对应“生态空间治理体系”,而文中提到的五项保障:智能保障、人文保障、资金保障、制度保障、组织保障,则可对应生态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在中央党校学习期间,我提交的论文是《由“绿”而“美”的伟大斗争》,提出要着力“四个斗争”,即思想斗争、法治斗争、作风斗争、自我斗争。这“四个斗争”,也是深化生态空间治理的重要路径。上述文论是初步的理论思考,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深化治理研究,完全可以形成相对清晰而有效的《生态空间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策成果。这应该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也可以认为,这就是新时代生态空间治理的制度篇章。

毫无疑问,创新生态空间理论,丰富生态空间实践,建立健全生态空间治理体系,加快生态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新时代我们面临的一系列重大课题。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同,新组建的林业部门,在新缝合的生态空间上,可谓新的阵地、新的战场、新的战线、新的保障,好比是要在一张白纸上,去绘制宏伟的生态蓝图。从治理目标,到治理体系、治理机制,再到治理能力现代化,都有崭新的要求。按照中央安排,已经着手制定“自然保护地法”,这无疑是生态空间治理法治化迈出的重要一步。自然保护地、天然林、天然草原、天然湿地,是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永久生态空间”,也是生态空间的精华所在,生态空间治理的核心所在,国家生态安全的根本所在,必须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制度。自然保护地核心区原则上禁止人为活动,也即是准“无人区”。通过率先推进自然保护地法治化,必将会加快自然生态空间治理法治化进程。

迄今为止,我们还不能精确定位生态空间治理的总目标。在《生态空间理论与陕西实践》一文,也只给了一个抽象性的模糊性的目标:生态空间高颜值。在《由“绿”而“美”的伟大斗争》一文,则是把“美丽”作为生态空间治理的目标。仔细想想,究竟什么是“美丽”?什么是“高颜值”?在“美丽”“高颜值”里,有没有分级分等?实现“高颜值”目标,需要不需要实行分步走?如果再仔细想一想,“高颜值”也可以理解为治理生态空间升级的过程,朝向的目标就是“美丽”——“美丽中国”。对生态空间治理的政策目标,一时还难以达成“共同的认知”,需要推进深度思考,深入研究,假以时日,一定能在这一牵引生态空间治理工作实践的大问题上取得新突破。

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三大空间属于不同类型的国土空间,但三大空间紧密一体,功能互补。好比一棵大树,生态空间是树根,农业空间是树干,城镇空间是树冠,三者缺一不可。在三大国土空间中,生态空间是根脉,深深扎根于“地下”,坚定支撑着树干和树冠,然而却最不容易引起注意。因此,生态空间也是人们最不熟悉的一个国土空间。生态空间知识创新,概念认知,理论建构,治理规制,皆是新生破茧之态。面对新情况新使命,我们不仅存在“本领恐慌”,而且存在“知识恐慌”,甚至是“思想恐慌”、“思维恐慌”。在思想方法上,在思维方式上,习惯了把生态空间与农业空间、城镇空间不加区别,由此产生的思想产品或是思维产品,自然存在着严重的质量问题。如果把生态空间与农业空间同等对待,必然推导出要像经营农业空间一样经略生态空间,要像种植农作物一样植树种草,这显然是盲人骑瞎马,走偏了方向跑错了路。因为思维导图固化,已经严重影响到生态空间治理的深度、广度和精度。

宝鸡市渭河两岸

渭南人和公园

丹凤土门镇长沙沟村

当生态空间治理理论形成的时候,必然伴随着一套创新的话语体系和一系列创新的实践活动。我们在生态空间上的工作,就是在生态空间治理理论指导下的具体实践。天下难事,莫过于“换芯”。然而,难与不难,唯看为与不为。我们的工作要有作为,就不能“涛声依旧”,就不能“固步自封”,就不能穿新鞋子走老路,要与时俱进,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知识结构上,自我修炼、自我更新、自我升级,加快适应从一“业”向一个空间的转变,从行业管理向空间治理的转变,加快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形象好”的生态绿军。陕西在生态空间治理理论探索上,已经取得了领先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来之不易,值得珍惜。实践出真知,斗争长才干。敢为人先,不是空话,需要思想敏锐,思维超前,理论扎实,更需要实践自觉,行动有力,实效求证。要加快生态空间治理理论成果向工作实践转化步伐,下决心花气力把陕西省建设成为国家生态空间治理的实验省、先行省。我们相信,扎实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不懈,奋力奔跑,一定会在生态空间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不断取得新的更大的胜利。

猜你喜欢
现代化体系空间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之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织牢社保网底要不惜“细针密线”——论全球最大社保体系的建立、构成与延展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新古典主义”“现实主义”与十七年文学的现代化
QQ空间那点事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