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法治教育的几点思考

2019-12-13 14:50曹红玲
法制博览 2019年28期
关键词:法治青少年语文

曹红玲

邢台市第二十四中学,河北 邢台 054000

从法治的角度看,小学的法治教育应该涵盖七个方面的内容,即法治的理念和价值、法治社会的特征、法治要求的教育;宪法教育;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教育;政府与公民关系的教育;公权和私权的关系;公民的权利受损时的法律救济;西方资本主义法治建设的经验借鉴。小学的法治教育不只是进行简单片面地法律知识的传授、行为习惯的规范和法律常识的普及,而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潜移默化,从观念认同到青少年自觉守法,依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养成依法解决问题的行为习惯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一、当前小学法治教育现状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小学生是青少年的主体,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并勉励青少年,要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对于我们全市广大中小学生来说,走好第一步至关重要。据有关方面统计,在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之中,14岁左右的少年犯罪比例在2010年达到了12.3%。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基础原因是青少年心智不成熟,对复杂社会现象缺乏正确的判断,而主要原因则是在青少年成长的关键阶段法治教育的缺失,使得各种不良思想趁虚而入占据青少年头脑。“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这就要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阶段设立与之相适应的法治课程。“七五”普法规划实施以来,我市坚持法治教育从娃娃抓起,通过设置“法治副校长”,建设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基地,邀请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干警进校园讲案例释法律等多种途径,促进了中小学生的尊崇法治、信仰法治的习惯的养成。今年九月,全市组织开展了“喜迎祖国七十华诞 千名法律人进千校”活动,到中小学开展面对面的法治宣传,进一步提升了全市未成年人社会主义法治意识。此次活动直接受众多、辐射面广、针对性强,在全市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因此,无论是从中央的顶层设计、青少年犯罪成因分析,还是从法治宣传教育的社会实践效果来看,法治教育有机地融入中小课程之中是时代发展的诉求,是社会发展的诉求,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培养未来社会公民的诉求。而语文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又与法治教育紧密相连,可根据学科特点,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通过文学的熏陶、思想道德的提升达到尊重法律的目的,让青少年从小明是非、知善恶。

二、当前小学法治教育存在问题

经过多年的努力,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全市各个学校已初步形成青少年法治教育的课程体系,开辟了专题教育、课外活动、个别辅导、校家结合等多种形式的法治教育途径,配备了专兼职法治副校长,中小学生的法治意识有所提高,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当前我国中小学生法治教育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重视不够,法治教育流于形式化。学校是青少年进行法治教育宣传的主阵地,虽然近些年,全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受升学率等应试教育的功利化导向的影响,部分地方对青少年法治教育的认识程度不足,造成学校和社会并不真正重视法治教育。目前,我们的法治教育更多地停留在法律知识的传播上,而对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目标还不明确,忽视了对青少年法治信仰和意识的养成。贝卡利亚曾说过,“预防犯罪,最可靠,但也是最艰难的措施是:完善教育”。因此,只有提高全市对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重视程度,才能在实践中找到积极有效的举措,推动全社会养成尊法守法的良好氛围。

二是质量不高,法治教育缺乏专业化。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要求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这一课程究竟应该包括哪些内容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目前,我们法治教育的定位还不够清晰,法治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反腐败教育、安全教育之间的关系没有厘清。法治教育主要依托思想品德教学中,以“零敲碎打”为主。而这种教学模式,既缺乏专业的法律知识和理论,又缺乏实践经验的基础,导致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

三是形式单一,法治教育缺乏整合力。由于家庭、学校、社会缺乏有效的沟通和联合机制,部分素质不高的家长,过分依靠学校,导致在青少年普法教育中,缺乏短板和死角。因此,法治宣传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和长期的战略任务,需要家庭、学校和全社会的通力合作、共同努力。要始终坚持“谁主管谁普法、谁执法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落实好责任清单,积极构建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大普法工作格局。

三、加强小学法治教育的对策

叶圣陶先生曾讲过:“学习语文并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表达,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育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对应知应会的知识实现充分的掌握,而且还要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的培养,让他们懂得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不能做的,帮助和引导小学生形成明辨是非、判断正误、厘清黑白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针对当前中小学法治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现提出如下对策:

(一)着力在队伍建设中突出法治教育。习近平总书记今年3月18日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办好青少年法治教育课,离不开一支政治素质硬、业务能力精、育人水平高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目前各学校的法治教育主要由聘请的法治副校长和学校的教导主任、班主任负责,法治教育的内容与水平难以保证,甚至存在走过场现象。而法律专业人士蜻蜓点水式的法治教育宣导,也不宜成为法治教育的主要方式。因此,应当在中小学引进专业法学类人才,加大对法治教育的源头培养,形成了一支强有力的法治教育队伍。

(二)着力利用语文教材渗透法治教育。语文课文教学是实施小学法制教育的主要载体。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将“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作为两条主要线索融会贯其中,在单元结构设置、选文、插图等各个方面均有体现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因此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挖掘教材内容,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和德育渗透。例如笔者在教学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二单元时,让学生通过《守株待兔》《陶罐和铁罐》《池子与河流》等寓言小故事的学习,引导学生们树立勤奋、努力、积极、创造的人生理念。在第三单元中国传统节日的学习过程中,让孩子们领悟到中华五千年来深厚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国人的根,比如,课文《纸的发明》《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让学生知道实现这每一个作品都付出了人民的努力和创新,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默默奉献、勇于探索的精神。而在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我不能失信》一课时,让学生小组交流讨论感悟:诚实守信是多么可贵的品质。引导学生们树立“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等思想和理念,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

(三)着力语文教学中完善法治教育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更加注重教学的灵活性和多样性,通过“学生上讲台”等多种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比如,今年以来,笔者积极创新授课思路,在每节思想政治课上,让两位同学走上讲台。这种方式,抓住了青少年心理发育的特点,改变了生硬死板的灌输性教学,通过每节课图文并茂的ppt教学,加上学生的语言讲解,不但学习了法律知识和理念,而且锻炼了同学们的能力和胆量,生动有趣,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与此同时,充分利用写作文这种形式,引导同学们联系生活中不文明、不规范行为,通过写作文这个载体,进行内心的表露,接受深刻的爱憎教育。此外,积极引导同学们通过收看《今日说法》《道德与法制》等节目,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法治事件,向学生普及法律知识。

猜你喜欢
法治青少年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青少年发明家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