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一课一得”让语文课堂更有效

2019-12-13 07:18曾清兰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19年8期
关键词:一课一得语文教学有效性

曾清兰

摘 要: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不应为求多而面面俱到,而应尽量做到“一课一得”。为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可先选准所学文章的“切入”点,让学生对其有深切的感悟,然后激活学生有价值的独特体验,抓住要旨,合理取舍教学内容,同时,要注重学生差异性,让其学以致用。这样,才能让语文课堂更有效。

关键词:语文教学;一课一得;有效性

笔者从教20多年,听同行课无数,听后总有共同感受:语文教学各环节太不严丝合缝,知识点太过分散零碎,语文课不像其他学科那样,拥有浑然一体的感觉。如何让语文教学取得真正的实效?带着对上述问题的思考,笔者通过自己的一些教学感悟,尝试了在语文教学中力求让学生“一课一得”,学有所获。那么如何让语文课堂更有效、更有针对性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选准文章切入点

文章的“切入”点,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一种手法、一段文字,甚至是一个标点符号。通过对“切入”点的深入感悟,激活学生有价值的独特体验,让他们在有效的多元反应中求得共识,在重点指向的开掘中找到共性。这样的课虽不面面俱到,却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开拓一个被文本浓缩了的精彩境界。在很多经典课堂中,我们也多次感受到了这张弛有度的“切入”艺术。例如,笔者教授六年级阅读教学《背影》一文时,就选准文章的切入点——体会细节描写的好处,学习从细节描写感悟文本的解题方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笔者重在引导学生从“父亲为买我橘子”中的一系列的动作中,重点解决:这段话抓住什么的描写?突出父亲的什么感情?指导解题方法,再进行迁移课外的相类似的阅读理解,学生就会举一反三,再遇到这类题时就能很快解决。

二、抓住要旨,合理取舍教学内容

(一)只取一点,重点落实

细读各类优质的教学案例,不难发现一个现象:同一篇课文,不同的教师,教学内容差异很大。所谓的“同课异构”的“异”,多半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差异上。教师解读教材的角度不同,造成了语文教学内容取舍的“扑朔迷离”。

就一篇课文而言,学习的内容可以涵盖字、词、句、段、篇以及修辞方法、写作特点、文本內涵、拓展训练等,但教学时不能面面俱到,因此教师要有教学内容上的取舍。

教师不能贪多求全,而应只取一点,重点落实。如四年级上册《白鹅》一课,主要是让学生感受作者是围绕一个重点词“高傲”来写,采用对比的写作方法来表现鹅的高傲,采用“看贬实褒”的表达方法,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又如,笔者在教授《月光曲》这一课的时候,扣紧“联想”,先是画出课文第9段描写联想的句子,引导学生发现区别。

(二)因人而异,因班而异

有效落实教学目标,还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吃准学生”。如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课文:《人物描写一组》《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临死前的严监生》《“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学习人物的课文,主要是感受其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表达手法。由于学生在五年级上册“父母之爱”和五年级下册“中国古典之旅”的学习中,已经具有了“写人”的读写经验和知识,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读写经验和知识与本组学习相结合,对人物形象的感悟中要以人物描写的语言为依据,从人物的具体材料出发进行分析和评价。

说到学生的差异性,笔者想到了刚工作那年,经常是照搬教参书上的教案进行授课。那时笔者就经常会产生困惑:明明是出自名师的教案,为什么自己的教学效果就达不到教参书的效果呢?殊不知当时自己根本就没考虑过学生的差异性。别说不同地区的学生,哪怕是不同班级,同一个班级的学生都各具差异。

三、学以致用

“学以致用”语出李新《为有源头活水来》:“要结合实际工作和革命斗争的需要来学;学以致用;并且勤学苦学。”释义为:为了实际应用而学习。一堂课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笔者认为,作为语文教师,应考虑的问题其实很明了,即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学到什么”以及“怎样学最有效”。只有所有的教学环节都应围绕“学生学”展开,让学生在课堂上习得一法,灵活运用,才能让学生学有所得。例如,笔者在教授《穷人》这篇课文时,第一课时在落实教学目标——从描写桑娜的心理中感受桑娜的忐忑不安时,笔者发现描写桑娜的心理活动集中体现在第9到第11自然段。这两个自然段非常有特点,有很多细节描写。笔者这样安排自己的教学:

1. 抓关键词语,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态以及动作的描写来揣摩并体会人物的内心。

2. 关注标点符号。让学生感受到标点符号同样也能表情达意,从而引导学生在描写人物心理的时候,如果能够恰当地运用感叹号、省略号、问号这些标点符号,就更能真切地塑造人物形象。

3. 人物心理活动非常矛盾、无序、反复。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排序的问题,从而体会人物的忐忑不安。从而顺势让学生学以致用,进行仿写。文章第8自然段写了桑娜做出决定把孩子抱回了家,但是她抱之前想了些什么呢,又为什么抱呢,文章对她内心的描写是空白的,文章中只有这么一句话: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同时提醒学生:请同学们学习第9到第11自然段的写法,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的描写,恰当使用标点符号,并结合上下文的理解,写一写桑娜当时的心理。

笔者把学生写的话进行投影供全班同学评议,可以发现描写非常细致。能把平时不太关注的标点符号运用得恰到好处,淋漓尽致。很好地把握住桑娜彼时的神情、动作,刻画出一位善良的妇女形象。笔者认为这节课学生能进行仿写,学以致用了,就是“得”。

实践证明,教师按“一课一得”进行教学,教学效果是比较显著的,因为它有很强的语文教学艺术因素,教师要善于发挥这些艺术因素。让“一课一得”的课堂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只要教师能正确地把握目标,科学合理地进行取舍,长期坚持每堂课都能突出一点,抓实一点,不仅是让学生“学过了”更要“学会了”,做到真正、有效的“一课一得”,学生的收获自然也会“涓涓细流,汇成江海”。

猜你喜欢
一课一得语文教学有效性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一波三折磨课记
关于写作教学课的几点思考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取舍有道,凸显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