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五华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

2019-12-13 07:22张馨月
卷宗 2019年32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

张馨月

摘 要:云南五华书院是云南史上有据可靠的第一所书院,也是古代云南高等教育的开端。300多年来,五华书院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在云南文教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将着眼于五华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从五华书院的教学、课试制度、山长遴选以及生源择优等方面进行探究,以期解答五华书院人才济济之缘由。

关键词:五华书院;人才培养;书院教育

据考据,明清时期云南书院数量达230多所。然五华书院因其培养众多优秀人才而尤为璀璨夺目。著名的“五华五子”戴炯孙、戴右村、池箭廷、李即园、杨舟山,以及尹壮图等皆出自五华书院。他们致力于云南的文化发展事业,撰修、编辑、刊印了《昆明县志》、《滇诗嗣音集》、《滇诗重光集》等乡邦文献,为云南文献传承、藏书建设等做出了巨大贡献。以下将对五华书院历史概况及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介绍。

1 五华书院概况

云南五华书院始于明朝嘉靖年间,而后于光绪二十九年改制为高等学堂。《新纂云南通志》中说道:“五华书院,旧在云南府治西北,明嘉靖间,巡抚王启文建,久废。”五十年后,即神宗万历二年,巡抚邹应龙重修五华书院:“由大门仪门而入,堂三楹,左右号舍数十所。”万历十四年,提学黄琮再次重修:“历三年方成,有屋172间。”“于是五华之上,宫墙翼翼,亦若为改观矣。”①

“癸卯学制”颁布后,光绪二十九年二月,昆明五华书院被改制为云南省高等学堂,改制后的高等学堂初设理财、兵学、交涉三科。此外附设优级师范三班,由各府州厅县从举贡生中选拔品行端正、志在教育者约180人,称师范部。五华书院改制为高等学堂被看作是昆明新学开办的标志,亦是五华书院作为传统教育组织的终止。

2 云南五华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

虽然目前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依然处在争论中,但大体而言其中的要素包含以下几个方面:教学内容以及课程的设置,教学方法的实施以及管理评估制度的建立。因而,以下文章将分别对五华书院的教学内容、课试制度、山长与生徒的遴选等方面考察五华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五华书院本质上是为科举考试而服务的教学场所,因此教学内容主要是为了迎合科举考试的要求,以“经、史、子、集”为主要内容。从鄂尔泰的言语中能够知晓五华书院生徒的研习书目:

读书之法,经为主,史副之,《四书》本、经《孝经》,此童而习之者。外此,则先之以《五经》,其次如《左传》之淹博,《公》《谷》之精微、《仪礼》之谨严,《周礼》之广大,《尔雅》之辨晰毫芒,大至无外而细入无间。此十三经者,阙其一即如手足之不备,而不可以成人者也。至于史,则先《史记》,次《前汉书》,次《后汉书》。此三史者,亦阙一不可。②

虽是讨论应读书目以及读书之法,但从侧面可以证明书院教学最大的特点在于学生读书自学,书院则就如何读书进行指导。学生所读书目在经史子集范围之中,通过研读经史,培养的不仅是诗词歌赋、遣词作文之能,更重要的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使其知兴亡荣辱之缘由,思国家得失厉害之分,为管理国家事务进行训练。

另外与其他书院不同的是,五华书院除研习经史辞章外还兼课制艺。所谓制艺,即学习八股文的写作,用以练习应举文章的写作。

为保证教学质量,五华书院建立了一套严明的教学、考试制度。五华书院考规规定,每日皆有课,每月皆有试,这也被称为书院的考课。五华书院有“官课”、“师课”。“课期月凡四初三、十八两日为官课,自督抚学政及云南府以次而周,皆监院先一日白之,至日诣官廊请课题,一四书文,一试贴诗,至夕而毕;十三、二十八两日曰师课,则院长自课之,亦一四书文,一试贴诗,至夕而毕。”③所谓官课,即由官员如总督、巡抚、司道以及府、州县来命题,学生根据题目进行写作,命题范围基本是制艺一篇及律诗一首,考试时间一般是每月初三和十八。考试长达一日之久,作文经任课教授或山长严格评阅后,被评定甲乙列榜。如若书院经费充足,作品评定等级高的学生可获得“笔资”以示鼓励。“堂课”则是由各书院的负责人即山长进行的考核,命题主要是诗文的写作。同样,成绩优秀者也可获得“笔资”。另外,生员的正副课设置也根据其成绩的升降而进行调整,即正课成绩不合格者降为副课,反之亦然。

书院生徒们通过考课得以自查其学习情况,且成绩优秀者还能得到资金奖励,在这样考课制度的激励下,五华书院的生徒因而“每秋榜中式率三十人,少亦二十人云”。④

作为书院的掌教之人,山长这一职务需要担任不同的角色,他们既要为学生传道解惑,又要经营管理好书院的大小事务。在书院的发展之中,山长的学术造诣及人生价值观都会对书院产生重大影响,白鹿洞书院的兴盛就与朱熹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山长往往左右着书院的命运,是一个书院教育事业的灵魂。

《滇系五华书院山长志》、《新纂云南通志》、《滇南碑列传》、《滇南碑列传续集》等皆对五华书院山长有所记载。历经明清两代的云南五华书院前后共有山长25位,包括乌程人孙人龙(会元)、闽县人张甄陶(庶常)、无锡人浦起龙(进士)、长沙人张汝润(郎中)、江西人游方震(进士)、安隆人余庆长(司马)、才浦吴大勋(太守)、麻哈人艾茂(检讨)、光泽人黄宗杰(拔贡)等。这些执掌五华书院的山长大多位列朝官之中,名传青史,学识丰富。例如尹壮图:“乾隆三十一年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礼部主事。再迁郎中。三十九年,考選江南道监察御史,转京畿道。三迁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又有陈世烈:“字允文,号啸泸,祖籍四川巴县,明末入滇。少用功读书,雍正丁巳(1737)年进士,授检讨职,又曾任国子监司业、广西正考官、翰林院侍读学士、日讲起居注官、大理寺少卿、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⑤从中不难看出,五华书院在聘选山长时,除了饱学儒学的本地人士之外,还不惜远聘江南名师。且这些山长可谓是品学兼优,德高望重,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五华书院的教育品质。

另五华书院的学生,是“集学使所取前列诸生,并通行各属,举报文行兼优之士,严加考验,拔其尤(优)者,收入书院肄业”。即两个来源:一是学使已取在前列的诸生,一是各属所举报的文行兼优之士又经考验的优秀者。也就是说,五华书院的生徒是择优录取,要么已经有了功名,要么是旁人评价极高的优秀人物。五华书院的择优录取保证了生源质量,从而促进了人才培养的成功。

五华书院丰富的藏书以及充足的经费保障从客观角度来说,为五华书院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五华书院藏书来源主要是朝廷御赐、书院刊刻、官员购置以及他人捐赠。据记载,五华书院收藏御赐图书《古今图书集成》五百二十函,五千一十八本。并且五华书院前后购置书籍至少达18次之多。另五华书院刊刻书籍无数,包括《御纂经书》、《周易折中》、《书经传说汇纂》、《诗经传说类纂》、《孝经衍义》、《朱子全书》、《性理精义》等68种。朝廷官员和地方乡绅的捐助也使得五华书院的藏书进一步得到丰富。五华书院的经费较之其他书院也更为充裕,其来源一方面是朝廷御赐、官员捐赠以及铺面租金。“雍正十一年,遵旨赐帑金一千两,岁收租息赡给师生膏火。”⑥根据上文,可以分析的一点是书院的经费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租息,在接受朝廷御赐和官员捐赠后,一般都会将这笔资金作为本金进行收租,将所得利息作为书院长期的经费来源。另有巡抚岑毓英为五华书院捐赠铺面,五华书院便得以收取铺面租金作为资费补充。

3 五华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之处

五华书院在教育教学中,首先围绕着科举制要求设置了教学内容。虽然后人对此多有批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五华书院此举正是其教育目标明确的体现。书院的设立就是为了培养科举人才,故而以考试内容教授学生,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制艺课的设立,更加凸显了五华书院为科举服务的功能,也有效训练了学生的应考能力,从而保障了其目标的达成。其次,五华书院设立了近乎严苛的评估制度,对学生奖惩分明。每月皆有课,每月皆有试,这样高强度的写作和考试训练,一是加强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二是锻炼了学生应考的心理素质,让他们具备了应对科举考试所要求的基本素质。通过对学生的赏罚,一方面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此举保证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不受到经济因素的干扰,从而保障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五华书院在遴选山长时不惜花大力气,请来的都是榜上有名且德行出众的大家,这说明其十分看重教师素质对人才培养的影响。再加上选取学生时五华书院也可谓是精挑细选,要么选择已有科举考试成功经验的老手,要么选择品学兼优之士,从生源层面为日后的培养打下基础。

五华书院充足的经费保障从物质基础上保证了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而其丰富的藏书则为五华书院的生徒提供了足量的学习资源。这两点在客观条件上保证了五华书院人才培养的成功。明确的教学目标,严格的评价管理制度以及择优选取的师生。再有丰富藏书以及充足经费的加持,五华书院得以骄傲立于明清云南书院之首,时达300多年。

注释

①云南省教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云南教育大事记 公元前121年-公元1988年[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89:10.

②李春龙,王珏点校.新纂云南通志 6[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523.

③肇予.五华、经正、育材书院考略[J].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85(04):57-62+91.

④肇予.五华、经正、育材书院考略[J].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85(04):57-62+91.

⑤温梁华.五华书院考略[J].昆明师专学报,1987(03):93-100.

⑥李春龙,王珏点校.新纂云南通志6[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522.

参考文献

[1]党洁.云南古代书院的历史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3.

[2]薛梅.云南五华书院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

[3]温梁华.五华书院考略[J].昆明师专学报,1987.

[4]肇予.五華、经正、育材书院考略[J].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85(04).

[5]云南省教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云南教育大事记公元前121年-公元1988年[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89.

[6]李春龙,王珏点校.新纂云南通志6[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

[7]杨孝文主编;昆明市教育局编.昆明教育大事记[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

[8]刘明浚主编.大学教育环境论要[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