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认真开展调查研究

2019-12-14 03:32
党员干部之友 2019年9期
关键词:调研同志群众

在调查研究中破解

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要解决实际问题,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

这次在全党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调查研究是途径,必须贯穿主题教育全过程。第一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认真贯彻党中央部署,密切结合各自实际,把调查研究具体化,着力解决调查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推动调查研究不断走向深入。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中央八项规定的第一条,便是改进调查研究。这次主题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了解民情、掌握实情,搞清楚问题是什么、症结在哪里,拿出破解难题的实招硬招。中央明确要求“调查研究要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边调研边学习边对照检查,在调研中深化理解和感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措施。”只有瞄准真问题,下足真功夫,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才能使调研的过程成为加深对党的创新理论领悟的过程,成为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过程,成为推动事业发展的过程。

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就要坚持问题导向。要着眼解决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研究,把调查研究与履职尽责、完成党中央部署的任务和当前正在做的事情结合起来。要结合各自职责任务,把应对各种挑战、破解改革难题等作为调研内容。调研要紧盯问题,摸清实情,分析症结,研究提出解决问题、改进工作思路和办法措施。对调研发现的问题,能解决的马上就办。

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就要注重从实际出发。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深入具体接地气,切忌一刀切、表面化,坚决防止为调研而调研,防止搞“出发一车子、开会一屋子、发言念稿子”式的调研,防止扎堆调研、“作秀式”调研。要轻车简从,不搞层层陪同,不能增加基层负担。要加强统筹协调,合理确定调研的主体、时间、地点等,不硬性规定次数和天数,防止脱离本职工作。调研成果要言之有物,有情况有分析、有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举措,确保把调研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具体行动。

在深入学习理论和扎实开展调研基础上,领导班子成员要讲好专题党课。主要负责同志要带头讲,其他班子成员到所分管领域或基层单位讲。党课要突出针对性,紧密结合学习和调研成果,重点讲自己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的认识体会,讲存在的差距和不足,讲指导实践、推动改进工作的思路措施,讲悟初心、担使命的感悟。

“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离不开全党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全党上下密切结合实际,创造性开展调查研究,我们就一定能多察实情、多解难题,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落地,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主题教育离不开调查研究

□ 徐晓明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要求,党员干部要结合党中央部署正在做的事情,着眼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各级领导干部沉下去了解民情、掌握实情,拿出破解问题的实招、硬招,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落地。

在实践中开展调查研究是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明确指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仍然要学习马克思,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更有定力、更有自信、更有智慧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始终沿着正确航向破浪前行。”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和实践两手抓两不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全面系统地学,到基层和群众的调查研究中联系实际地学,在总结实践经验中深入思考地学,坚持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和党的创新理论,以武装头脑,提高能力,推动工作。

在调查研究中持续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党员干部在进行调查研究前如果没有很好的知识储备与理论素养支撑,那么调查研究的效果会大打折扣,调查研究就会变成走马观花或囫囵吞枣,只能停留在外部表象与问题表层。如果具有深厚的理论水平,就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可以发现实践背后的深层次逻辑。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较高的理论水平是后者与前者的重大区别。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是提升理论修养最基础的方法。“学而不思则罔”,党员干部还要勤思考,将知识与现实联系起来。

搞调查研究必须深入基层和群众。调查研究不能停在面上,要深入一线,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不仅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只有了解和掌握真实情况,才能获得第一手数据资料。不深入基层,就把握不准人民群众的需求,满足不了为人民服务的要求,就找不准现实问题,就“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那就失去了调查研究的应有之义。无论开展什么工作,都要依靠大量来自政府、市场、群众的基层调研。例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果没有深入到一线基层,是拿不出有效的改革对策的,脱贫攻坚战没有深入一线基层群众,没有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是做不到精准脱贫的。只有通过深入一线基层开展全面仔细的调研,才能摸清问题,找准痛点,才能使政府决策与人民群众实际需求合拍,才能为调查研究中发现的具体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解决难题的措施。

调查研究后必须善于总结实践经验。结合实践的严谨理性思考,是发展与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方式。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善于从实践中取经,思考基层一线调查研究的收获,不断吸取经验教训,哪些成功的经验让我们蹄疾步稳,哪些失败的教训让我们警醒反思,以掌握工作规律,提升工作能力,推动工作顺利开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党员干部不仅要做到坚定学习马克思主义绝不动摇,更要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以指导调查研究工作,做一名新时代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者。

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

□ 张 砥

实事求是,是我们开展一切工作的思想指针。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当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正在全国上下火热展开,确保主题教育对准目标,积极推进,实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必须与调查研究紧密结合起来。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正是凭着俯身调研、解剖麻雀的真功夫,正是善于把握客观情况变化、善于总结人民群众实践经验,我们党才得以战胜一系列严峻挑战,走出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功之路。

长期执政后,党面临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一些领导干部觉得决策权是随权力而来的,与群众需求、客观实际无关,调研也更多被视为一种程式化的存在。细数现实中广为诟病的种种问题,不论是“踩点式”的走马观花、“盆景式”的只看不问,还是“报喜式”的探访政绩、“脱节式”的回避落实,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参与者忘记了调查研究的初心,为了调研而调研,陷入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窠臼。调研调研,不仅要勤调还得善研。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主题教育中重申调查研究的重要价值,强化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不仅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也是敦促广大党员干部检视初心、担牢使命的题中应有之义。

离开深入调研,就难言科学决策。今天,随着改革日益进入深水区,触及的利益更趋复杂,面临的矛盾更加尖锐,如果依然凭经验办事、拍脑袋决策,既过不了时代“出卷人”这一关,也过不了人民“阅卷人”这一关。当改革的四梁八柱搭建完毕,新时代的发展蓝图渐次铺开,尤需因地制宜,让务实的调研为发展加油助力,确保各项政策举措对接起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我们党一路走来的坚定实践充分证明,任何时候,只有重视调查研究,坚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才能了解基层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使我们的政策更接地气。而大力倡导务实调研的风气,构建重大决策失误责任追究机制,也可倒逼党员干部真正重视调研、提高调研能力。

调查研究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让这个“传家宝”发挥现代功用,使调查研究真正成为搞论证、做决策、体民情、察民意的得力手段,必须和转作风结合起来。不仅要有正确的态度,也要有正确的方式方法。对各级党员干部来说,做好调研,要踏踏实实沉下去,能上百姓的家中聊天,也能下农民的地头问苦。群众感受不到官架子,才能打开话匣子。

“走出去全是好办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到基层考察调研50多次,纵横跨越中国版图。行,到最偏远最困难之地;访,强调进村入户“访真贫”;聊的是家常,牵出的却是时刻关切的大事;问得细想得深,蕴藏的都是治国理政的真功夫。这启示我们,真调研,必定是问题导向的调研,必定是倾听群众呼声、感受群众疾苦、总结群众经验、吸取群众智慧的调研。以主题教育为契机,领导干部们都真正“动”起来、“深”下去,交一批基层朋友,搞一批专题调研,何愁求不到妙法,何愁取不到真经?

深入调研出实

深入边远地区,为乡亲们脱贫致富找出路;剖析自贸试验区建设难点,探索制度创新成果;了解基层干部的苦与累,谋划减轻基层负担的举措……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过程中,不少地方和部门注重开展调查研究,在了解民情、掌握实情的基础上拿出解决问题的实招、硬招,为主题教育取得实效找到了有效路径。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也是各级干部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开展好主题教育,更加需要把调查研究贯穿始终,搞清楚问题是什么、症结在哪里,想明白难题如何解、短板怎么补,不断往深里走、往实里走。

涉浅滩者得鱼虾,入深水者得蛟龙。搞好调查研究,重在“深入”二字。群众有哪些操心事、烦心事,企业发展的迫切需求是什么,工作上有哪些薄弱环节?这些问题的答案,坐在办公室里想不出来,埋头在文件材料中也找不出来,只有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深入到广大群众中去,才能真正求解。

深入扎实搞调研,就应突出问题导向,着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哪些方面问题突出就聚焦到哪些方面调研,问题出在哪个环节就重点在哪个环节调研,尤其要到困难群众中间去、到艰苦偏远地方去、到问题矛盾突出的一线去;就应突出针对性,把调查研究与履职尽责、完成党中央部署的任务和当前正在做的事情结合起来,对各项工作进行深度检视反思。只有这样,才能把问题找到找准,把根源挖深挖透,让整改措施有效果、立得住,切实推动事业发展。

调查研究隔层纸,政策效果隔座山。调查研究注重实效,需要发扬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调研不扎实也没有发言权。要防止为调研而调研,调研既要身到,更要心到。领导干部不仅要“脚上有土”,更要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带着对群众的感情、对职责使命的担当,扑下身子听真话、摸实情,与广大群众实打实、心贴心,一起找到对症下药、管用见效的硬招实招。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各地各部门以开展主题教育为契机,在调查研究上下真功夫、苦功夫,让各项工作更加接地气、通民意、得民心,必将激发攻坚克难、真抓实干的强大正能量,创造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新业绩。

调查研究『五字

□ 向贤彪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习近平同志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曾在《浙江日报》的“之江新语”专栏发表232篇评论文章。《调研工作务求“深、实、细、准、效”》就是其中的一篇。全文只有200多字,不仅阐述了调查研究的重大意义,而且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做好调查研究的“五字诀”,即“深、实、细、准、效”。

“深、实、细、准、效”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方法论意义,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是指导我们做好调查研究的重要遵循。

“深”,就是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到田间、厂矿、群众和社会各层面中去解决问题

“涉浅滩者得鱼虾,入深水者得蛟龙。”真实有用的情况、深层次问题往往被浮在表面的现象所覆盖,只有“扎”下去,才能“捞”上来。“蹲下去才能看清蚂蚁”,这就要求我们在调查了解情况时,必须真正沉下去、接地气,而不能学“井中葫芦”,表面看像是下去了,实则却浮在水面;更不能学“盲人摸象”,摸到一点就妄下结论。只有真正做到既“身入”又“心入”,才能看清“蚂蚁”、抓到“活鱼”。

1930年5月,毛泽东同志写《寻乌调查》期间发生的一件事,至今仍耐人寻味。一次,毛泽东同志把红四军宣传队集合起来,问大家:“你们在寻乌作了调查没有?”宣传队的同志回答说:“调查了。”他又问:“你们在寻乌作了调查,那么,你们讲一讲寻乌做生意哪一类最多?”这一问,把大家问住了。这时有个别同志说:“大概是做豆腐的最多吧!”他接着又问:“就算做豆腐的最多吧。那么你们再说一说,寻乌哪几家做豆腐做得最好?”对这些问题,宣传队的同志都答不上来。最后毛泽东同志笑着给大家回答了前面几个问题。事后,宣传队的同志分头下去调查,结果和毛泽东同志讲的完全一样。

2011年11月,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秋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曾这样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寻乌调查:“直接与各界群众开调查会,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诸如该县各类物产的产量、价格,县城各业人员数量、比例,各商铺经营品种、收入,各地农民分了多少土地、收入怎样,各类人群的政治态度,等等,都弄得一清二楚。这种深入、唯实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时下,一些同志搞调研,为什么跑面蹲点忙乎了半天,得到的情况是“外甥打灯笼——照旧”;而有的却能看清“蚂蚁”、捡回“活鱼”?其区别就在于是不是真正深入下去了,是不是做到了“解剖麻雀”。实践证明,搞好调查研究,经验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一条:深入,再深入。

“实”,就是作风要实,做到轻车简从,简化公务接待,真正做到听实话、摸实情、办实事

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鲜明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1988年,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任地委书记,到任3个月就走遍了9个县,后来又跑遍了全地区绝大部分乡镇,还走山路去了不通公路的偏远山区。这样的调查,生动体现了他所推崇的“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

调查研究始终是了解情况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也只有真正了解、掌握方方面面的情况,才能做到去伪存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的下基层调研走马观花,下去就是为了出镜头、露露脸,坐在车上转,隔着玻璃看,只看‘门面’和‘窗口’,不看‘后院’和‘角落’,群众说是‘调查研究隔层纸,政策执行隔座山’。有的明知报上来的是假情况、假数字、假典型,也听之任之,甚至通过挖空心思造假来粉饰太平。”作为领导干部都要警醒起来,着力解决调研中不深不细不实的问题,真正提高调研的准确性和实效性。调研要轻车简从,呼呼啦啦一大群人,群众见了躲得远远的,怎么能打成一片?如果事先打了招呼,下面都用同一条路线、同一批对象来对付,怎么能了解到真实情况?而真正有价值的调研,就是要让基层一线的干部群众畅所欲言,正面的要听,反面的也要听;顺耳的要听,刺耳的也要听。多听听真实的声音,多了解真实的情况,才能为正确决策打下扎实的基础。

“细”,就是要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深入分析问题,掌握全面情况

调查研究是件细致活,不能粗枝大叶。1959年至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陷入困境。为了弄清实际情况和问题所在,毛泽东同志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陈云同志率先垂范,1961年6月下旬到7月上旬,他在上海市青浦县小蒸人民公社住了15天,接着他又到杭州、苏州,找了与青浦情况相仿的专区和县进行调查,研究了种双季稻和小麦问题,还调查了养猪和自留地的情况。另外,他又找了与青浦土地、人口、气候条件不同的萧山和无锡两县的同志,调查了种植情况,研究了农作物种植安排上的有关问题。正是凭着这种严谨细致的作风,陈云同志收获颇丰。调研结束后,他向中央提交了关于农村调查的三份报告:《母猪也应该下放给农民私养》《种双季稻不如种蚕豆和单季稻》《按中央规定留足自留地》,对于恢复与发展农副业生产起了重要作用。

对比陈云同志调查研究的严细作风,我们现在的一些调查报告和工作研究,常常会出现“基本上”“大体上”“大多数”等模糊概念。什么原因?就是调查工作做得不细致、不扎实,对许多情况和数据摸得不深不透,也无法进行定量分析,只能大而化之,概略瞄准。搞调研最重要的就是要细,只有细才有真,只有细才保证准。我们之所以强调要“解剖麻雀”“蹲下去看蚂蚁”,就是因为只有搞清微观,才能把握宏观,微观搞得越清楚,宏观决策越明晰,工作指导才越有针对性。

“准”,就是要善于分析矛盾、发现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规律性的东西

习近平总书记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调查研究的过程,是领导干部提高认识能力、判断能力和工作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需要我们掌握调查研究的正确方法,带着问题意识,关注实践难题,走进群众中间,通过“身入”和“心入”,提高了解情况的精确度;更需要我们增强党性观念,摈弃私心杂念,敢于说真话、报实情,提高解决问题的精准度。

1959年庐山会议后,彭德怀同志闲居于北京西郊花园住地。1961年9月,他征得中央同意后前往湖南家乡湘潭乌石大队彭家围子进行调研。在座谈会和个别走访中,有人反映“大跃进”中刮“五风”的情况,有人诉说缺吃少穿的生活现状,他都耐心听取,一一记下。针对群众反映最多的“能否分田到户”“‘五风’问题”,他都耐心解答、做好工作。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查,他审定了随行工作人员起草的五份调查材料,肯定了1958年以来兴修水利的成绩,也反映了农村“大跃进”运动中粮食减产、“五风”严重、群众思想混乱、生产情绪低落等问题。调研结束回到北京后,他让随行人员把五份调查报告送杨尚昆同志转送中央。在这次农村调查中,身处逆境中的彭德怀同志坚持“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要掺假”的调研宗旨,坚持以共产党人的本色如实记录、反映问题。精准的调研成果中,折射出共产党人实事求是、关怀群众疾苦的党性原则和为民情怀,至今仍然值得我们怀念和学习。

“效”,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要切实可行,制定的政策措施要有较强操作性,做到出实招、见实效

调查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求“效”,就是出实招、见实效,用切实可行的、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问题。这就要在调查、研究、运用这三步棋上下功夫。调查,就要正视问题、发现问题,从个性中找到共性,从苗头中发现倾向性。研究,就要弄清问题的性质,分析问题的症结,透过现象看本质,形成规律性的认识。运用,就是把调研成果用于科学决策,切实解决群众关注的问题,提高为民谋福利的实效。衡量调研做得好不好,不是看搞得规模有多大、时间有多长,也不是调研报告写得好不好,关键要看调研的实效,看能否把问题解决好。

2017年12月28日,《人民日报》在《心无百姓莫为官——习近平同志帮扶下姜村纪实》中,披露了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重视调研实效的一些细节:村支书姜银祥提出:“想请省里帮我们建沼气,否则,山就要砍光了……”习近平同志当即肯定:“这个提议好!”他请随行的同志记下来,并叮嘱:“资金由省财政解决。”几天之后,省农村能源办公室便派专家入村进行指导,资金也很快落实。在种茶大户姜德明家召开座谈会时,习近平同志详细询问农产品生产和销售情况,并扳着指头一笔笔和大家算着投入和产出账。当有人提出“缺人才”“缺技术”时,习近平同志当即表态:“省里研究一下,给你们村派一个科技特派员来。”不久,浙江省中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俞旭平进驻下姜村……习近平同志的一言一行饱含着求实作风和爱民情怀,为我们在调研中如何求实效、办实事作出了榜样。只有心怀百姓,才能让调研多些温暖;只有注重实效,才能让调研多些价值增量。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际,重温调研“五字诀”,领悟“深、实、细、准、效”的要求,更加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人民立场和求实作风。只有谨记并践行“深、实、细、准、效”的调研要求,切实推动全党形成崇尚实干、力戒空谈、精准发力的良好作风,才能确保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在基层落地生根。

猜你喜欢
调研同志群众
同志
『大元帅』与『小同志』
多让群众咧嘴笑
FOR YOU, O DEMOCRACY
同志关系
“三注重”扎实做好调研工作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