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建国视域中警察权威的重塑

2019-12-14 11:04王玥琪
法制博览 2019年23期
关键词:职权权威宪法

王玥琪

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吉林 长春 130062

警察权威是法律赋予其开展调查、执法的权利,也是外部环境因素、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这一社会执法权利规范下,警察所开展的一系列侦查活动、执法活动,都存在无可置疑的正当性、权威性,也会与涉事主体之间产生相应矛盾。本文从法制建国视角出发,对警察权威、执法权威弱化等进行剖析,以实现对警察行政强制权、执法权的重塑。

一、警察权威内涵及其存在的宪法基础

(一)警察权威的内涵分析

警察作为国家权威的重要体现,其主要通过在日常巡逻、公务执行或交通管理的情况下,行使自身的法律权益、执法权威。正如德国政治学家Ahrendt指出的那样:“警察权威从根本上来说,是法律赋予警察的一种无形力量,这种力量要求服从者必须无条件的,对警察正在开展的执法活动进行服从或认同。”

根据西方对于警察权威内涵规定,警察权威主要包括传统权威、法理权威、主观魅力权威等内容,来对警察执法的合理合法性作出规定。首先传统权威是指在某一社会环境中,社会群体普遍遵循的政治惯例,这一惯例对生存于其中的普通民众具有广泛约束下;其次,法理权威是以法律为基础的权利规范,我国通常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刑法修正案(十)》、《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等法律条款,作为警察行政强制权、执法权、处罚权的法律基础,从而实现警察在社会事务处理中的法理正当性、文明性与理性;最后,主观魅力权威是不受法律保护的警察权威,指的是警察通过个人能力、感召力的展现,对普通公众心理所造成的积极影响,从而形成一种群体性认同的人格权威。而从合法性、强制性方面对以上警察权威进行分析,可以得出法律制度仍旧为警察权威建设的根本要素,其对警察权力的重塑性要高于其他客观因素。

(二)警察权威存在的宪法及法律基础

警察权威主要通过警察权利的执行来体现,而警察权又是《宪法》或其他法律赋予警察的警务活动权力,也是党和政府开展国家治理活动的重要途径。而警察权作为国家公权力的代表,其不仅拥有着较大的执法权限,也需要受到相关法律规范的制约与管理。所以随着我国民主法治观念的深入人心,警察公权力、公众权利之间的博弈开始出现,那么如何利用现有的《宪法》或法律制度,进行警察权威、公民权利的有效协调与平衡,成为法制建国面临的主要问题。

(1)警察权威来自于《宪法》,是警察行政强制权利、执法权利构建的最高准则。《宪法》作为国家治理的根本法,其不仅反映出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方向,而且也对警察权的保障与管控作出规定。《宪法》第1章第3条规定:“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检察机关是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且受到人民代表大会的约束与监督。”《宪法》第1章第5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都必须遵守宪法及其他法律。”由以上法律条款可以看出,《宪法》主要起到制约警察公权力的作用,也是警察在行使执法权利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与底线。(2)其他法律法规赋予警察行政执法权、强制权、处罚权。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2017修正)》第3章第16条规定:“人民政府具有决定行政机关行使行政处罚职权的权利,但只有公安机关可以不经过法院,行使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2012修正)》的第1章第2条规定:“对于扰乱社会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以及侵犯民众人身权、财产权,且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情况,应按照《刑法》中对构成犯罪的相关规定,依法追究涉事主体的民事责任、刑事责任。”因此通过多种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能在保障警察公权力的同时,协调警民之间存在的矛盾或冲突。

二、我国警察权威被弱化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警察执法权威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公安系统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开展,人民警察在依法履行职权的过程中,其执法方式、执法文明水都具有较大提高。但从当前我国法律法规深化改革的方面来看,社会矛盾案件、公民利益诉求的日益复杂化,使得人民警察、普通民众之间的矛盾冲突越来越大,一旦某一社会群体或个人的意愿得不到满足,其就会将警察作为情绪发泄或攻击的对象,这使得警察权威、合法权益越来越难保障。

根据公安部发布2015-2018年袭警统计数据得出,我国平均每天发生1.3起袭警事件,以妨害公务罪定罪的袭警案件在各个地区大量存在,主要包括上海2992起、浙江1883起、广东1657起、江苏1538起、河南1506起、山东1179起、安徽1159起、湖南1105起、辽宁1017起、福建1008起等,其中受到最大侵害的警务人员为派出所民警。在警察依法履行职权过程中,涉事主体对警察公务执行的软性抗法,是警察权威面临弱化与挑战的主要表现,通常包含言语谩骂侮辱、恐吓威胁人民警察,以及行为挑衅、暴力袭击等不合作行为。例如:2016年,杨浦公安分局民警在对违停车辆进行处理时,受到车主的谩骂与阻拦,该男子声称:“我微博有50万粉丝,我可以查到你家里人!”,并拒绝在罚单上签字。诸如此类抗拒或阻挠执法现象的出现,不仅是对警察人格、尊严的侮辱,而且体现出普通民众对警察执法权威的蔑视。

(二)警察执法权威弱化的原因

(1)公民自身权利意识的觉醒。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深入推进,普通公众在参与到社会事件的处理中,也开始越来越注重对自我私权利的维护。特别是在警察依法执行公务时,公民更多会从自身利益出发,对警察执法合法性、规范性进行质询,以减少侵害自身合法权益事件的发生。但也存在部分民众借助“私权”这一幌子,阻碍警察开展正常公务的执法。(2)警察执法流程的不规范。警察行政强制权、执法权、处罚权等权利的行使,往往存在严格的执法流程与程序。但当前部分警察在依法履行职权过程中,通常过于注重处理结果,轻视执行程序、执法流程,从而造成一系列职权滥用、公民权利受到损害的问题。(3)警察职能泛化。由于警察工作的“无限制服务”属性,其向公众承诺无论遇到任何困难,都可以求助警察或拨打110,因此这就使得警察出现职能泛化、承诺危机等问题。一旦警察无法行使职权或履行承诺,涉事民众会对警察公信力产生质疑,由此会导致警察公权力、警察权威的丧失。

三、法制建国视域下重塑警察权威的应对策略

(一)设置袭警罪与执法规范以塑造警察权威

在我国依法治国发展目标指导下,全国人大法制工作委员会等立法部门,应针对警察在依法履行职权过程中,遭受的阻碍执法、暴力袭击等状况,进行袭警罪、执法规范等法律法规的制定,以实现警察执法程序、职权行使的合法性。特别对于辱警、袭警案件不断增多情况下,国家立法部门可以单设“袭警罪”这一罪行,对涉事主体犯罪行为、社会危害性等作出定性,并采取相应惩治策略进行处理。通过将“袭警罪”引入到刑法罪名中,或者针对欧通民众辱警、袭警行为,设置从重处罚的法律规范,可以有效重塑警察的执法权威。另外,制定警察执法程序的规范性法规,能够对警察执法内容、执法方式、执法流程进行管理,对警察、普通民众之间执法争议点做好协调,以解决警察依法履行职权过程中存在的矛盾、暴力问题。例如:2016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小组审议通过《关于深化公安执法规范化的意见》,对公安机关执法权力、执法流程等进行规范与约束。

(二)提升警察执法素质与待遇以增强警察权威

现阶段我国警察所开展的正常执法行为,通常会受到部分思想极端群体的阻碍,这不仅体现出普通民众法律观念的缺失,而且揭示警察队伍在民众心中地位不高。这一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在于部分警察依法履行行政职权的过程中,其执法方式、执法素质难以达到时代要求;另一方面则反映出人民警察各方面待遇较低,自然不会受到普通群众的尊重与信任。基于此,公安部门应从警察执法素质、待遇方面着手,通过对警察开展专业技能、素质培训,提升警察薪资及工作福利待遇,不仅能大大促进警察职业素质的培养,还可以实现社会治安维护、交通管理、安全保护等工作的顺利进展。

(三)强化社会媒体舆论引导以维护警察权威

互联网新媒体信息传播技术的迅速崛起,也带动公安部门开始利用微博、微信、门户网站等平台,进行法律知识普及、警务形象传播。因此借助于新媒体信息传播途径,对社会中存在的负面警察舆论、警民纠纷等进行引导,不仅可以制止谣言的肆意传播,而且能深化普通民众对警察执法流程的了解,从而消除警察依法履职过程中的负面舆论、矛盾冲突,来维护警察的正面形象及执法权威。例如:公安部门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媒体,成立警务新闻发言平台,及时公布辱警、袭警事件的缘由,从而树立起警察良好、公正的外在形象。

四、结语

随着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目标的制定,司法机关、警察与公众在民事或刑事案件中的纠纷,可以根据《宪法》、《刑法》等相关法律规定,进行相应法律责任的判定与处理。而警察权威作为社会法制建设的重要体现,其必然会与普通公众产生紧密的关联性,也需要依靠普通民众,才能够保证警察权威的构建与重塑。通过对《刑法》中的“妨碍公务罪”进行完善,可以构建起具有法理支持的警察权威制度,进而保证警察执法的合法性、公正性。

猜你喜欢
职权权威宪法
宪法伴我们成长
石狮市妇联依职权申请撤销监护人资格
《宪法伴我们成长》
各大权威媒体聚焦流翔高钙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国海警局行使海上维权执法职权的决定
尊崇宪法 维护宪法 恪守宪法
跟踪督察:工作干得实 权威立得起
权威发布
职权立法的意义:学说、争议与重构
人民检察院组织法职权设定的演进与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