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浙赣苏区与方志敏精神
——纪念方志敏诞辰120周年

2019-12-15 05:18
苏区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方志敏苏维埃苏区

提要:方志敏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闽浙赣苏区的主要创始人和卓越领导者。毛泽东称他为“民族英雄”,创造了“方志敏式”的根据地范式。习近平曾三次谈及方志敏,说从他的遗著中看到了“什么是革命者的伟大信仰”。从闽浙赣苏区孕育的方志敏精神,是闽浙赣苏区之魂,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新形势下,学习和弘扬方志敏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9年是方志敏诞辰120周年,值此重要纪念时刻,笔者拟从“闽浙赣苏区与方志敏精神”这一视角,深切缅怀方志敏的历史功绩,阐述闽浙赣苏区的重要地位,解读方志敏精神的丰富内涵,旨在传承红色基因,吸纳历史智慧,提升政治站位,推进廉政建设。

一、闽浙赣苏区是毛泽东称之为“方志敏式”、荣获“苏维埃模范省”盛誉的著名苏区

毛泽东在1930年初总结红军和根据地的初创经验时曾经指出:“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疑义地是正确的。”[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1月5日),《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8页。毛泽东的这一著名论断,提出了“朱毛式”“方志敏式”的根据地模式,1948年东北书店出版的《毛泽东选集》还有“贺龙式”“李文林式”的提法。“朱毛式”“方志敏式”也好,“贺龙式”“李文林式”也好,中国革命根据地的这几种模式显然是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它们的共同之处,就在于都是以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位一体”为根据地基本形态。它们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各自都有自己的创造和特色。

1.闽浙赣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六大苏区之一”,是中央苏区的东北屏障

“方志敏式”革命根据地,发韧于弋阳九区,形成于赣东北苏区,成熟于闽浙赣苏区。弋阳九区是弋横暴动的发源地。早在五四运动前后,方志敏就在家乡组织了九区青年社,传播马克思主义。大革命时期,弋阳九区爆发了著名的漆工镇暴动,以“两条半枪闹革命”的创举,开始了革命群众直接武装夺取政权的尝试。

大革命失败后,时任中共江西农委书记的方志敏重起炉灶,组织农民革命团,召开“窖头会议”,随后以此为起点领导拉开了弋横大暴动的序幕,根据地由此初创。尔后,由弋横而信江,由信江而赣东北,由赣东北而闽浙赣(皖),根据地和游击区波浪式不断向前推进、扩展。

闽浙赣苏区鼎盛时期版图含有赣东北21个县、闽北13个县、浙西(南)21个县、皖南17个县,共拥有72个县之多,是当时中国共产党人创建的全国六大根据地之一(还有中央苏区、湘鄂赣苏区、湘鄂西苏区、鄂豫皖苏区、川陕苏区),成为中央革命根据地强有力的东北屏障。1932年12月11日,经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批准,成立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方志敏任主席。从此,根据地由赣东北时期进入闽浙赣时期,后经波浪式扩大,发展为闽浙赣(皖)苏区。

1933年3月23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授予方志敏红旗勋章,他在致答词中明确提出:

闽浙赣苏区九十万工农群众在共产党领导之下,……建立了自己的政权——苏维埃政权,创造了很大一片的苏区。这一苏区,在全国苏维埃运动历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目前已成为全国六大苏区之一,是中央苏区一个有力的右翼,而且已成为粉碎敌人大举进攻,争取更大胜利,以至全国胜利的一个有力的苏区。[注]《在授予方志敏红旗勋章仪式上致的答词》(1933年3月23日),《方志敏全集》,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2页。

方志敏的这段论述极为精辟,论述了闽浙赣苏区在全国苏维埃运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提出了闽浙赣苏区“已成为全国六大苏区之一”的论断。方志敏的这一论断,是在“全苏一大”之后提出的,显然不是他个人的看法,实际上透露出苏维埃中央政府和中央领导层的共识。

2.“方志敏式”革命根据地有着自己独特的创造,富有鲜明的特色

何为“方志敏式”?笔者认为“方志敏式”根据地的显著特征,大体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赣东北根据地是以“农民革命团”的组织形态创建革命武装和红色政权的。这种“农民革命团”始于“上名字”运动,后不断发展壮大。“农民革命团”有纲领口号,有武装力量,有实际权力,是一个军事政权组织,实际上成为赣东北红军和革命政权的雏形。这种形态是其他根据地所不多见的。

第二,赣东北根据地在初创阶段就特别注重土地问题,实行了正确的土地政策。从1928年5月起,赣东北苏区就颁布了《土地分配法》《平债法》等,比《井冈山土地法》早7个月。当然,毛泽东颁布的《井冈山土地法》在很多方面更为成熟、完备。

第三,赣东北根据地在军事斗争中创造了一整套颇具特色的战略战术原则。主要有:出敌不意、攻其不备、声东击西、避实就虚,扎口子、打埋伏、斩蛇头、切尾巴、打小仗、吃补药,眺高、守夜,坚壁清野,竹钉阵、地雷战等。

第四,赣东北根据地独立自主地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经济建设。赣东北的党和苏维埃政府在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保障军民粮食供给的同时,自力更生、因陋就简,兴办了兵工厂、被服厂、纺织厂、炼铁厂、造纸厂、农具厂、榨油厂等,以及群众股份集资的生产、消费、粮食、信用等各种合作社,从而充裕了经济,支撑了根据地的发展。1930年10月,根据地还创办了赣东北贫民银行。尤其突出的是,赣东北根据地在1930年就开始了赤、白地区的对外贸易,1931年正式建立了18个对外贸易处。这是全国根据地最早的创举,比中央苏区早了一年半。毛泽东在1934年1月“全苏二大”总结苏维埃经济建设经验时说,对外贸易“这一工作,闽浙赣边区方面实行得较早,中央区则开始于一九三三年的春季”[注]《我们的经济政策》(1934年1月),《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33页。。

第五,赣东北根据地的文化教育建设成就显著。1931年7月,方志敏创办了赣东北党校,并亲自讲课。同年8月,在横峰葛源建成了全国苏区独一无二的人民公园——列宁公园,方志敏亲手栽种了梭陀树。同时,赣东北苏区主持召开了首届运动会,创办了《工农报》《文化导报》《突击》《红色赣东北》等红色报刊,还创办了信江军事政治学校等。

3.闽浙赣苏区被毛泽东和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授予“苏维埃模范省”光荣称号

以方志敏为领导核心的赣东北党,在党的建设、军事建设、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因此,在1931年11月召开的“全苏一大”期间,毛泽东代表苏维埃中央政府授予方志敏红星勋章一枚,以嘉奖他“为苏维埃政权而艰苦奋斗”的卓越功绩。

1933年3月19日,在方志敏主持召开闽浙赣省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时,苏维埃中央政府发专电致贺:“闽浙赣过去的斗争,在打击进攻苏区的敌人方面,在深入土地革命方面,在苏维埃建设方面,在白区工作方面,都有了极伟大的成绩。中央对于你们的这些成绩,是非常满意的。”中央电文评价之高,为当时所少见。

1934年1月“全苏二大”期间,苏维埃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时,又特意表彰了方志敏领导的赣东北省的模范工作,称赞说:“赣东北的同志们也有很好的创造,他们同样是模范工作者”,“赣东北的同志们,他们把群众生活和革命战争联系起来了”,“他们是革命战争的良好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们又是群众生活的良好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1934年1月27日),《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40页。

1935年6月19日,方志敏在狱中撰写的《赣东北苏维埃创立的历史》中回忆,毛泽东主席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大会上的报告曾称赣东北为“苏维埃模范省”。[注]《赣东北苏维埃创立的历史》(1935年6月19日),《方志敏全集》,第198页。“毛主席的评语,是正确的。这段评语,更加提醒我们对苏维埃工作主要的注意点,使我们更加兴奋地去加紧工作。”他还充满激情地写道:“‘苏维埃模范省’这是一个难得的荣誉,赣东北的同志们,要努力工作,保持这个可宝贵的荣誉啊!”[注]《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1935年3月),《方志敏全集》,第86页。

赣东北苏区获得“苏维埃模范省”的殊荣,在当年血与火的苏维埃中国是独一无二的。从土地革命战争兴起,到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期间,苏维埃中国先后出现了井冈山、中央苏区、湘赣、湘鄂赣、闽浙赣、湘鄂西、鄂豫皖、海陆丰、左右江、琼崖、陕甘、川陕、湘鄂川黔等十三块革命根据地。这十三块革命根据地崛起后,在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等方面,都进行了自己的创造,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成为苏维埃中国的“一方诸候”。可真正获得毛泽东和苏维埃中央政府垂青和赞赏,被誉为“苏维埃模范省”的,只有方志敏领导的赣东北革命根据地。这份殊荣,是历史赋予的,是客观公正的。

毋庸置疑,授予赣东北为“苏维埃模范省”,不是毛泽东的个人偏好,而是苏维埃中央政府领导层集体看好认同的。“苏维埃模范省”的殊荣来之不易。这是以方志敏为首的赣东北同志集体奋斗的结晶,是“苏维埃惊人的创造力量”的必然产物。

二、方志敏是赣浙赣苏区的主要创始人和卓越领导者

1999年8月胡锦涛同志代表中共中央在纪念方志敏诞辰100周年讲话时,对方志敏作了明确的定论,指出:“方志敏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赣东北和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方志敏同志的一生,是为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为共产主义事业英勇奋斗的一生。”[注]胡锦涛:《在纪念方志敏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1999年8月20日),《人民日报》1999年8月21日,第3版。党中央对方志敏的评价、定位,是客观、公正、精准的。胡锦涛还号召全党同志学习方志敏,弘扬方志敏精神。

在赣东北和闽浙赣苏区创建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中,有一大批杰出的创始人和领导者。他们当中有方志敏、邵式平、黄道、周建屏、唐在刚、万永诚、吴先民、汪金祥、余金德、张其德、徐大妹、乐少华、刘畴西、寻淮洲、王如痴、聂洪钧、刘英、粟裕等。他们都为闽浙赣苏区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可贵的贡献和英勇的牺牲。当然,他们当中最杰出、最卓越、资历最深、威信最高、影响最大的是方志敏!

方志敏是赣东北、闽浙赣苏区的领导核心。他先后任中共弋横中心县委书记、赣东北军委会主席、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主席、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闽浙赣省委书记、红十军政治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主席团成员,牺牲前是抗日先遣队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

方志敏的与众不同和过人之处,突出地表现在:

1.方志敏创造性地提出了苏维埃的“五种精神”

方志敏对“苏维埃模范省”的工作精神作了理性的思考和科学的总结,提出了苏维埃“五种精神”的新概念。“五种精神”,一是苏维埃的民主精神,二是苏维埃的创造精神,三是苏维埃的进步精神,四是苏维埃的刻苦精神,五是苏维埃的自我批评精神。[注]《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1935年3月),《方志敏全集》,第83-86页。正是依靠这“五种精神”,才确保了苏维埃政府重大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树立了苏维埃政府在广大民众中的崇高威望,赢得了毛泽东和苏维埃中央政府的高度赞赏。

方志敏培育和倡导的这“五种精神”,与毛泽东和党中央所倡导的革命传统作风完全一致,对于当今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富有借鉴意义。

2.方志敏为探索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作出了重要贡献

方志敏不仅同邵式平、黄道等一起,领导、经历了根据地创建与发展的全过程,而且还总结了根据地斗争的丰富实践经验,进行了理论上的思考,提出了一系列思想理论主张,为探索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作出重要贡献。

方志敏的理论贡献集中地表现在他所撰写的《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1935年3月)、《赣东北苏维埃创立的历史》(1935年6月19日)、《信江党和红军以及最近之局势》(1930年6月8日)、《信江群众斗争的经过与苏维埃的历史》(1930年7月1日)、《闽浙赣省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对全省选民工作报告书》(1933年1月10日)、《建设我们铁的红军》(1934年2月)、《关于白区乡村工作的几个问题》(1934年3月)、《怎样做乡苏维埃工作》(1933年4月30日)等著述中。

在这些著述中,方志敏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赣东北的具体实践结合得很充分,运用得自如、贴切。比如,方志敏精辟地指出:“运用列宁的武装暴动的规律,选择适当的时机,举行充分和周密的暴动准备,即暴动是一定要胜利的。”“我们要深深记着武装暴动,是一种革命的艺术。”“我们不能在时机成熟的时候,不去及时地举行暴动,以致丧失时机,同样更不能在暴动准备不充分的时候或者暴动时机没有到来的时候,而去玩弄暴动或孤注一掷地暴动,往往是会使暴动失败。”[注]《关于白区乡村工作的几个问题》(1934年3月),《方志敏全集》,第457页。方志敏明确提出运用列宁的武装暴动的规律去指导赣东北地区的武装暴动,这一武装暴动的思想艺术,是极为沉稳、极为精当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卓见!

3.方志敏是饮誉共产国际、高举抗日救国旗帜以身殉志的民族英雄

方志敏抗日救国、以身殉志,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悲壮的一页。在1935年1月29日怀玉山血战后,他不幸在玉山县陇首村高竹坑被捕。任凭国民党高层要员利诱劝降,方志敏始终大节不辱、坚贞不屈,于8月6日在南昌下沙窝英勇就义,时年36岁。毛泽东在解放后读《新唐书·徐有功传》时,曾挥笔批注:方志敏等英雄“以身殉志,不亦伟乎”。

方志敏的英雄业绩和崇高气节,受到中共中央的表彰和共产国际的关注。1937年1月24日,中共中央机关报《斗争》第122期出了一期“纪念民族英雄方志敏同志专号”,发表了邵式平等人的悼念文章。“民族英雄方志敏”这一崇高称谓,充分显示了方志敏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英雄史册上,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也有自己“民族英雄”的代表人物——方志敏!

1936年1月29日,方志敏被捕周年时,巴黎《救国时报》社根据莫斯科共产国际东方部传递的方志敏狱中手稿,出版了《民族英雄方志敏》一书。书中收录了方志敏《在狱致全体同志书》《我们临死以前的话》《方志敏传略》及其他三篇纪念文章,方志敏的英雄事迹由此传遍海外。

毛泽东称誉方志敏为“民族英雄”,并多次予以高度评价。1937年在延安,毛泽东接见方志敏堂弟方志纯时曾深情地说:“志敏同志牺牲了,志敏同志可惜了。是王明路线断送了他。”[注]方志纯:《领袖情——和毛泽东同志在一起的片断回忆》上,中国青年网:http://agzy.youth.cn/mzh/jng/mzd/hyhn/200906/t20090622_936430.html。据《汪东兴日记》记载:1953年4月,毛泽东在浙江视察时由杭州登莫干山,说爬到山顶上就可以看到赣东北。毛泽东说:“方志敏是民族英雄。方志敏在赣东北创造根据地、扩大红军的路线政策是对头的。方志敏不仅是一个革命家,而且是文武双全的干部,很有思想性,死得可惜。”“方志敏同志是个大智大勇、很有才华的共产党员烈士。他死的伟大,我很怀念他。”1965年,在方志敏遇难30周年之际,毛泽东亲笔题写了“方志敏烈士之墓”的墓碑。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被毛泽东称誉“民族英雄”的共产党人,是为数不多的,而方志敏就是其中一个。

4.《方志敏全集》是中国共产党先驱领袖群体中的一座伟岸丰碑

2009年,为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人民日报出版社启动“中国共产党先驱领袖文库”编辑出版工程,将共和国成立前辞世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著作集中整理并系统出版,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坛上的一大创举。文库的出版,对于传承中国共产党红色基因,深入研究中共党史,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这套文库重要项目之一的《方志敏全集》于2012年6月出版,有近40万字。同年8月,《光明日报》刊发了一个专版,纪念《方志敏全集》的问世。笔者应邀撰写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伟大的灵魂 一座伟岸的丰碑”的文章,一表心迹。[注]余伯流:《一个伟大的灵魂 一座伟岸的丰碑——写在〈方志敏全集〉出版之际》,《光明日报》2012年8月20日,第15版。《方志敏全集》是方志敏36载金色年华的光辉写照,是方志敏伟大思想、高尚品质、人格魅力的集大成文汇。其中,不论是脍炙人口的《可爱的中国》《清贫》等光耀不息的名篇,还是新发现的方志敏在狱中密写的《给党中央的信》等重要历史文献,都极为珍贵,值得我们很好地研究、学习。

5.历史的比照:古有文天祥,今有方志敏

1940年9月,叶剑英在重庆看到方志敏的狱中遗作,郑重赋诗一首:“血染东南半壁红,忍将奇迹作奇功。文山去后南朝月,又照秦淮一叶枫。”与此同时,郭沫若在读方志敏《自述》后写诗吟道:“千秋青史永留红,百代难忘正学功,纵使血痕终化碧,弋阳依旧万株枫。”叶剑英是将方志敏喻为文天祥的。

“历史上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这是马克思在布鲁塞尔民主协会为纪念波兰克拉柯夫起义两周年大会演说中的一句名言。仔细比照就会发现,文天祥和方志敏确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一个是古代的民族英雄,一个是近代的民族英雄;一个是南宋王朝的丞相,一个是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一个是以《正气歌》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而震烁史坛的古代爱国名臣,一个是以《可爱的中国》和《清贫》的豪迈华章而饮誉中华、万人敬仰的近代中国共产党的杰出领袖。他们在勤苦攻读、清廉主政、戎马军旅、临危受命、重举义旗、突围被俘、狱中大节、就义诗文等方面都极为相似,只不过时代不同罢了。[注]余伯流:《古有文天祥,今有方志敏——方志敏与文天祥比较研究》,《党史文苑》2009年第15期,第32-35页。

方志敏和文天祥,都有一样的人生抱负,治国平天下;都有一样的爱国情怀,高风耀春秋;都有一样的道德文章,正气贯日月;都有一样的民族气节,丹心照汗青。[注]余伯流:《古有文天祥,今有方志敏——方志敏与文天祥比较研究》,《党史文苑》2009年第15期,第32-35页。中华民族贫贱不移、威武不屈,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传统美德,也都能在方志敏的身上找到积淀的痕迹。

古有文天祥,今有方志敏。古今两人相距730年,堪称中华民族史上的两座丰碑、两座大山,两个民族英雄、两个世纪伟人。

三、方志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优良革命传统和宝贵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

1.方志敏精神的本质属性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培养孕育了一系列弥足珍贵的优良革命传统,诸如建党精神、八一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这是从重大史实层面而言的;还有从人物层面而言的精神丰碑,如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铁人精神、孔繁森精神、女排精神、航天精神、工匠精神、科学家精神,等等。方志敏精神就是这一精神链条中的重要一环。

方志敏精神本质上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用鲜血和生命孕育而成的一种彻底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构筑的优良精神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优秀人文道德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形态,是中华优秀儿女和中国共产党人留给历史和后代的宝贵精神财富。

2.方志敏精神的历史文化底蕴

方志敏青少年时代就读于家乡的叠山书院,深受弋阳乡贤、南宋著名爱国志士、学者谢叠山思想志节的影响。方志敏熟谙中国历史,崇尚南宋江西两座山(文山、叠山),敬仰岳飞、于谦等儒将式的英雄人物。中国古代的这些仁人志士、杰出精英深深地影响了方志敏。尤其是南宋江西两座山(文天祥、谢枋得),是方志敏心目中的两座大山。高山仰止,他们的志节、精神印刻在方志敏的灵魂深处。

3.方志敏精神的质的升华

方志敏青少年时期曾一度陷入彷徨、苦闷之中,是中共《先驱》杂志和共产党人赵醒侬给他带来了曙光。他去上海寻找革命的先驱者,先后见到了赵醒侬、张太雷、恽代英、向警予、瞿秋白等人,找到了中国共产党,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真理。1924年3月,方志敏在南昌由赵醒侬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入党后欣喜地表示:“我加入了共产党,做了共产党员,我是如何的引以为荣呵!从此,我的一切,直至我的生命都交给党去了!”[注]《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1935年3月),《方志敏全集》,第24页。方志敏的革命精神自传承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特质、注入了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后,得到了新的质的升华。

4.方志敏精神的丰富内涵

2006年,笔者在《党史文苑》发表了《方志敏精神瑰宝的三大亮点:爱国·清贫·创造——兼论方志敏精神与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全国学界最早提出了方志敏精神的内涵。[注]余伯流:《方志敏精神瑰宝的三大亮点:爱国·清贫·创造——兼论方志敏精神与社会主义荣辱观》,《党史文苑》2006年第18期,第4-8页。经过十多年的沉淀,以及与学界同仁、专家孙希岳、沈谦芳、刘勉玉、刘国云、杨子耀等的交流、切磋,笔者有了新的认识,主张方志敏精神的丰富内涵应概括为10个字,即信仰、爱国、清贫、创造、奉献,这样比较全面、到位。具体阐释如下:

第一,信仰,这是方志敏精神的目标定位。方志敏有句名言:“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注]《死!——共产主义的殉道者的记述》(1935年5月25日),《方志敏全集》,第141页。方志敏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笃诚的信仰者”,认为“头颅可以断,信仰不可移”,并且“为着主义的信仰,阶级的解放,抱定了斗争到底的决心!”共产主义是绝对的真理,是他的基本信仰。[注]《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1935年3月),《方志敏全集》,第34、35、50页。他坚信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革命必能得最后的胜利。习近平同志在2010年9月中央党校开学典礼讲话时说,方志敏的遗著回答了什么是革命者的伟大信仰,每次读都受到启示、受到教育、受到鼓舞。正是理想和信念,支撑了方志敏亮丽、悲壮的人生。

信仰,是方志敏的神圣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

第二,爱国,这是方志敏精神的责任担当。方志敏从小就是一个爱国者,立志报考陆军学校,“带几千兵或几万兵,打到日本去,踏平三岛!”[注]《可爱的中国》(1935年5月2日),《方志敏全集》,第121页。“我方志敏誓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为中国的独立解放而斗争!”“中国一定有一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方志敏的“中国梦”是“八个代替”的构想:“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这时,我们民族可以无愧色地立在人类的面前,而生育我们的母亲,也会最美丽地装饰起来,与世界上各位母亲平等地携手了。”[注]《可爱的中国》(1935年5月2日),《方志敏全集》,第138页。多么远大的目光,多么美好的憧憬,多么准确的判断!正是崇高的爱国情怀,铸就了《可爱的中国》这一爱国名篇!

爱国,是方志敏的伟大情怀,也是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要义。

第三,清贫,这是方志敏精神的核心理念。方志敏是中国共产党人以清贫、廉洁自律著称的杰出楷模。方志敏常说:“我不爱爵位也不爱金钱。”[注]《死!——共产主义的殉道者的记述》(1935年5月25日),《方志敏全集》,第157页。1935年5月26日,方志敏身陷囹圄时,在南昌国民党绥靖公署军法处看守所囚室写了一篇题为“清贫”的手稿。他在手稿中写道:“我从事革命斗争,已经十余年了。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的用之于革命事业。这在国方的伟人们看来,颇似奇迹,或认为夸张;而矜持不苟,舍己为公,却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注]《清贫》(1935年5月26日),《方志敏全集》,第162页。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注]《清贫》(1935年5月26日),《方志敏全集》,第164页。方志敏被捕时被国民党两个士兵搜身,“除了一只时表和一支自来水笔之外,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出”。唯一的财产就是“几套旧的汗褂裤,与几双缝上底的线袜,已交给我的妻放在深山坞里保藏着……准备今年暑天拿出来再穿”。[注]《清贫》(1935年5月26日),《方志敏全集》,第162、163页。这就是方志敏的本色,这就是方志敏的境界!

据《方志敏年谱》记载,在方志敏担任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兼任省苏财政部长期间,他的一个婶婶闻讯而来,以为方志敏当了大官,有权有钱,就开口借钱买盐。方志敏听后笑道:“我哪里有钱?我管的钱那都是公家的。我总不能用公家的钱给你买盐,有困难请叔伯兄弟凑一点吧”。“革命的花边,一个铜板也动不得!”方志敏的母亲曾向他要点钱,妻兄要他拿钱为狱中的妻子缪敏保释,都被他婉言拒绝。方志敏重金在握,却深明大义,不徇私情。他拒绝了私情,选择了公廉。这就是方志敏!

清贫是一种信仰,一种境界,一种正气,一种美德!清贫,是方志敏恪守的铁规,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廉政清风的一面镜子。

第四,创造,这是方志敏精神的不竭动力。方志敏在苏维埃中国“有很好的创造”,表现了苏维埃惊人的创造力量,“到处是活跃跃的创造”[注]《可爱的中国》(1935年5月2日),《方志敏全集》,第138页。。方志敏的“很好的创造”主要体现在:创造了农民革命团,创造了赣东北土地法,创造了红十军,创造了闽浙赣苏区,创造了苏区对外贸易处,创造了地雷战,创造了列宁公园,创造了苏维埃“五种精神”。

创造,是方志敏的动力所在,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生命之源。

第五,奉献,这是方志敏精神的价值取向。方志敏说过,“我能舍弃一切,但是不能舍弃党,舍弃阶级,舍弃革命事业。”[注]《死!——共产主义的殉道者的记述》(1935年5月25日),《方志敏全集》,第159-160页。方志敏在赣东北苏区期间,鼎力支持中共中央和中央苏区的财政。据《方志敏生平年表》记载,方志敏于1932年前后曾向上海中共中央无偿捐助了一千两黄金。[注]《方志敏生平年表(1899-1935)》,《方志敏全集》,第503页。方志敏苦心经营一手创建的红十军,在中央苏区反“围剿”期间,中央一声令下,就立刻整建制地编入朱毛的红一方面军,随后重新另组新十军,保卫赣东北苏区。方志敏为中国革命解放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以死谢党”!

奉献,是方志敏的高尚品德,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永恒的坐标。

结语

2018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一次高层研讨班上,向新进政治局委员、中央委员会们深情地说:“方志敏这本书我看了很多遍,每次都深受感染。这是我们共产党人的信念和期待,我们一代共产党人都要为了祖国和人民,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作出自己的努力。”[注]《中办简报》(内刊),2018年1月。进入新时代,人们也永远不会忘记方志敏。方志敏虽然英年捐躯,他的精神财富却长留人间!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教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大力弘扬方志敏精神,传承红色基因,锐意改革创新,为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闽浙赣苏区永垂青史,方志敏精神世代相传!

猜你喜欢
方志敏苏维埃苏区
方志敏:狱中仍奋笔疾书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苏区人家
甘守清贫的方志敏
第二届方志敏文学奖征稿启事
致方志敏——写在方志敏诞辰120周年
任弼时与湘赣苏区的“肃反”
川陕苏维埃铜币伪品现状分析
论列宁的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戈尔巴乔夫民主化改革失败原因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