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精神研究现状与思考

2019-12-15 05:18
苏区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大别山革命红色

提要:近年来,学术界围绕大别山精神的科学内涵、历史地位及历史贡献、现实意义、弘扬路径、与其他革命精神的比较等几大研究主题,对大别山精神展开了初步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当前大别山精神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如研究队伍弱小、研究成果较少、研究广度和深度亟待拓展、研究方法有待改进等。今后,应在加强研究队伍建设、拓展研究广度和深度、寻找新的研究方法等几个方面下功夫。

大别山精神研究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近年来,学术界围绕大别山精神的科学内涵、历史地位及历史贡献、现实意义、弘扬路径、与其他革命精神的比较等几大研究主题,对大别山精神展开了初步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文章拟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回顾与梳理,并就如何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提几点粗浅的建议。

一、大别山精神研究概述

大别山精神研究是2004年之后才兴起的研究领域,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研究却相对较为久远,研究成果也相对较多,主要表现在:1.整理出版了一批关于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史料和历史回忆录,如《鄂豫皖苏区革命斗争史料汇编》《鄂豫皖苏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万山红遍——鄂豫皖革命斗争和红四方面军长征纪实》等关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的史料;《刘邓大军南征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与三军经略中原》等关于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料;《信阳市革命史》《大别山风云录:豫东南土地革命战争史稿》等信阳地区革命史料;《金寨县革命史》《金寨红军史》《皖西革命史(1919-1949)》等皖西地区革命史料;以及《历史的回顾》《艰苦的历程》《皖西革命回忆录》《洪学智回忆录》等历史回忆录。2.出版了一批与大别山精神相关的学术专著。《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史》《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史》等,系统梳理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史及刘邓大军经略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历史;《鄂豫皖苏区文化动员与意识形态建构(1920-1937)》,重点探析了鄂豫皖苏区文化动员的谋划、实践与表达、来源、特征、原因,以及意识形态建构效果、影响和经验教训;《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人民检察制度》一书,着重探讨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法律制度和人民检察制度的建设问题。

学术界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研究,为大别山精神研究奠定了初步基础,但这些研究毕竟不是大别山精神研究本身。真正意义上的大别山精神研究肇始于赵士红于2004年发表的《弘扬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革命精神》一文,该文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革命精神的内涵进行了初步概括,并对新时期继承和弘扬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革命精神的意义和路径进行了探索。

2004年以后,学术界对大别山精神的关注度逐渐升温,以“大别山精神”为主题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搜索,共搜得75篇文献,其中2007年1篇、2010年2篇、2011年3篇、2012年1篇、2013年6篇、2014年3篇、2015年8篇、2016年12篇、2017年26篇、2018年13篇;以“大别山红色文化”为主题在中国知网上检索,共搜到92篇文献,其中2008年1篇、2010年4篇、2011年8篇、2012年7篇、2013年13篇、2014年7篇、2015年10篇、2016年15篇、2017年7篇、2018年9篇,2019年3篇。研究领域也逐渐由大别山精神的内涵、弘扬价值和路径研究,扩展到大别山精神的历史地位及历史贡献、大别山精神与其他革命精神的比较研究等方面。

目前学术界对大别山精神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大别山精神的科学内涵

关于大别山精神的科学内涵,目前学术界尚未形成一个比较统一的认识,还基本停留在众说纷纭、见仁见智的阶段。赵士红将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革命精神概括为:顾全大局、勇挑重担的精神,艰苦奋斗、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齐心协力、精诚团结的精神。[注]赵士红:《弘扬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革命精神》,《学习论坛》2004年第7期,第11页。大别山干部学院院长乔新江将大别山精神概括为四个方面:坚守信念是核心、胸怀全局是风格、团结奋进是根本、勇当前锋是品质。[注]乔新江:《“红旗不倒”的大别山精神》,《百年潮》2016年第8期,第1页。石仲泉将其内涵概括为:“坚守信念、对党忠诚,胸怀全局、甘于奉献,依靠群众、团结奋斗,不畏艰苦、勇当前锋”。[注]石仲泉:《“大别山精神”刍议》,《苏区研究》2017年第4期,第49页。王春亮认为,勇于担当是大别山精神的鲜明品格,主要表现在坚守使命、心系民众、顾全大局、迎难而上、不怕牺牲、勇于纠错等几个方面。[注]王春亮:《勇于担当:大别山精神的鲜明品格》,《学习论坛》2016年第6期,第26-28页。刘利将其归纳为四种精神:信念坚定、执着坚韧的精神;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精神;朴诚勇毅、求真务实的精神;万众一心、不胜不休的精神。[注]刘利:《大别山精神的科学内涵及其时代价值》,《学习月刊》2014年第20期,第87-88页。杨文超从抗战歌谣的视角,将其内涵归结为四点:矢志不渝的坚守抗战精神、胸怀大局的担当奉献精神、团结一心的抗日救国精神、勇当先锋的杀敌救国精神。[注]杨文超:《从大别山抗战歌谣看大别山精神的内涵》,《赤峰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第61页。而在刘晖看来,“坚守信念、对党忠诚”是其灵魂;“前仆后继、不怕牺牲”是其核心;“依靠群众、同甘共苦”是其精髓;“胸怀大局、敢于担当”是其关键。[注]刘晖、候远长:《大别山精神:内容特征及传承》,《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第72页。张果将其概括为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一心、勇当前锋四个层面。[注]张果:《大别山精神的科学内涵、当代价值与弘扬路径》,《求知导刊》2015年第12期,第6-7页。刘国胜认为,永远跟党干革命是其主题思想;始终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时刻依靠人民群众是其核心内容;实事求是、勇于创新是其内驱动力;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的真理观是其价值形态;万众一心、不畏强暴、英勇顽强、敢于斗争、百折不挠是其外部特征;甘于奉献、勇于牺牲是其品格特质。[注]刘国胜:《大别山精神综述》,《党史天地》2007年第12期,第47-49页。胡遵远将大别山精神归纳为三个方面:坚贞忠诚、牺牲奉献、永远跟党走。[注]胡遵远:《大别山精神的再探讨》,《党史纵览》2017年第1期,第51页。朱慧花认为,英勇无畏、百折不挠是其精髓;坚定信念、对党忠诚是其核心;艰苦奋斗、勇往直前是其支柱;无私奉献、敢于牺牲是其体现。[注]朱慧花:《论大别山精神》,信阳师范学院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6-20页。李新安将大别山红色基因归结为四个方面:“坚贞忠诚”是核心本质、“永跟党走”是永恒主题、“一心为民”是根本保证、“牺牲奉献”是鲜明特征。[注]李新安:《大别山红色基因与传承》,《实事求是》2017年第3期,第20页。

目前学术界对大别山精神内涵的概括,为人们更好认识和研究大别山精神提供了借鉴,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不够精炼、不够精准、不够深邃等,这既有悖于大别山精神的实质内涵,也不利于大别山精神的传播和践行。文章在吸收以上学者的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着将大别山精神的内涵概括为四个方面:坚定信念、赤胆忠心、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坚定信念,是指大别山区党政军民在革命过程中,虽然屡受艰难险阻,但依然坚定革命必胜、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不向任何困难和黑恶势力低头弯腰;赤胆忠心,是指大别山区党政军民在革命过程中,始终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表现出对党、对人民赤胆忠心的拳拳之心;无私奉献,是指大别山区党政军民在革命过程中,不计个人及小团体的利益得失,为革命无私奉献,为大家牺牲小家,为顾全大局而不惜牺牲自我;艰苦奋斗,是指大别山区党政军民在革命过程中,始终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不畏艰辛、不畏强暴、英勇顽强、矢志不渝、百折不挠,展现出不胜不休、为革命奋斗到底的坚定决心和英雄气概,缔造了“红旗不倒”的革命神话。

(二)大别山精神的历史地位及贡献

大别山精神作为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革命和历史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吕杰认为,大别山红色文化是大别山文化之魂,是中国红色文化的主要源流,在中国革命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而具有极高的历史地位。[注]吕杰、许月明:《论大别山红色文化的历史地位》,《福建党史月刊》2013年第18期,第40-42页。刘晖指出,在大别山精神引领下,大别山区军民缔造了“红旗不倒”的革命神话,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创建革命根据地、铸造红军摇篮、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牺牲、培养涌现出一大批治党治国治军人才。[注]刘晖、候远长:《大别山精神:内容特征及传承》,《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第72页。

笔者认为,考察大别山精神的历史地位及贡献,需要将大别山精神置放于全国范围内及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中华民族精神演进史的宏阔背景下,而不能仅仅局限于大别山区这一狭小的空间和中共党史这一单一的领域中。如此,才能更好地确立大别山精神的坐标,才能更好地凸显大别山精神的独特历史地位及贡献。

(三)大别山精神的现实意义

在既有的研究成果中,学者们普遍认为,大别山精神虽然是新民主主义时期的产物,但具有穿越时空的永恒魅力,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学术界对大别山精神现实意义的研究,主要是从文化、意识形态的角度切入。涂苏豫[注]涂苏豫:《大别山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挖掘与应用研究》,信阳师范学院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4-21页。、毛帅[注]毛帅:《大别山精神与“青马工程”》,《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第19页。等认为,大别山红色文化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重要的教育功能。张元婕提出,大别山红色文化具有六方面的育人价值:理想信念的导向价值、高尚道德的教化价值、健康情操的陶冶价值、人格力量的凝聚价值、英雄主义的激励价值、与时俱进的创新价值。[注]张元婕:《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与实现路径研究——以大别山红色文化研究为例》,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8-32页。曹祥云[注]曹祥云:《大别山地区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信阳师范学院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9-30页。、田青刚[注]田青刚:《区域优势红色文化资源视角下的价值观教育——基于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的考察》,《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5期,第1页。等认为,大别山地区红色文化是新时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优质载体。吕杰指出,大别山精神对于培育中国人民解放军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注]吕杰:《大别山红色文化与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探析》,《福建党史月刊》2014年第12期,第46页。此外,也有一些学者从社会、政治、经济的视角探讨了大别山精神的现实意义。魏继萍提出,大别山红色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注]魏继萍:《大别山红色文化与大别山地区和谐社会构建问题研究》,信阳师范学院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4-35页。张果认为,大别山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是加强党的建设的迫切需要,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教材。[注]张果:《大别山精神的科学内涵、当代价值与弘扬路径》,《求知导刊》2015年第12期,第6-7页。刘泽双强调,大别山精神是推进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文化建设的强有力精神支撑,是党风廉政建设与党的群众路线的优秀教育素材。[注]刘泽双、赵毅:《大别山精神研究中存在的几个认识误区》,《老区建设》2015年第8期,第11页。刘利认为,大别山精神有助于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推动以红色旅游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注]刘利:《大别山精神的科学内涵及其时代价值》,《学习月刊》2014年第20期,第87-88页。朱慧花指出,大别山精神无论对重塑民族精神还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注]朱慧花:《论大别山精神》,信阳师范学院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8-33页。汪勇认为,弘扬大别山精神是建设中国共产党精神家园的必然要求。[注]汪勇:《大别山精神的时代价值与实践意义——以中国共产党精神家园建设为视角》,《皖西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第22页。夏慧着重探讨了大别山红色文化的多重价值:知识价值、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注]夏慧、汪季石:《基于文化哲学视角的大别山红色文化多重价值论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年第16期,第82页。,还剖析了大别山精神传播审美价值的多维功能:历史研究价值、文明传承功能、民族凝聚功能、经济发展功能[注]夏慧、汪季石:《发掘红色文化的审美价值 促进红色文化的有效传播——以大别山红色文化为例》,《新闻知识》2015年第4期,第33-34页。。

笔者认为,对大别山精神现实意义的研究,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而应实事求是地加以考察。目前学术界对大别山精神现实意义的研究,存在过分夸大、过于泛化的嫌疑。在一些学者的眼中,大别山精神俨然具有无所不能的神奇魔力,这显然悖逆了求真、求实的学术研究原则及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事实上,大别山精神的现实意义,最主要体现在精神、文化、教育领域,因为大别山精神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文化现象,因而,对于大别山精神现实意义的探讨,也需要从精神文化作用的视角进行切入;同时,大别山精神又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现象——革命文化,因此其在党和军队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也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目前学术界对大别山精神现实意义的发掘上,还基本停留在较为浅近的层次上,还存在庸俗化、标签化的嫌疑,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大别山精神现实意义的认识和理解。

(四)新时期弘扬大别山精神的基本路径

在既有的研究成果中,绝大多数学者不仅指出了大别山精神的现实意义,而且还探讨了新时期弘扬大别山精神的基本路径。张果认为,弘扬大别山精神,必须要有崇高远大的信念、艰苦奋斗的精神、与时俱进的意识。[注]张果:《大别山精神的科学内涵、当代价值与弘扬路径》,《求知导刊》2015年第12期,第6-7页。张威强调,弘扬大别山精神,应当把课堂教育、校园文化与实践教学对接起来,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作用。[注]张威:《努力弘扬大别山精神与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关系探讨》,《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第9页。李晓娟认为,在新媒体条件下,要加强影视精品创作,丰富传播内容;注重虚实结合,创新传播方式;坚持循序渐进原则,推动大别山精神可持续性发展。[注]李晓娟:《新媒体环境下大别山精神传播现状》,《西部广播电视》2014年第12期,第45页。涂苏豫指出,新时期应充分挖掘大别山红色文化所蕴含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功能,并将其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注]涂苏豫:《大别山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挖掘与应用研究》,信阳师范学院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4-33页。张元婕主张,应正确认识和彰显实现红色文化育人价值的重要性、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价值、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建设、加强分类指导、创新教育形式。[注]张元婕:《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与实现路径研究——以大别山红色文化研究为例》,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第33-44页。曹祥云主张,应将大别山红色文化运用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过程之中,通过完善政策、挖掘内涵、拓宽和创新传播途径等方式来弘扬大别山红色文化。[注]曹祥云:《大别山地区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信阳师范学院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第31-36页。田青刚认为,讲好“红色故事”,是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育的行之有效的路径。[注]田青刚:《区域优势红色文化资源视角下的价值观教育——基于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的考察》,《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第1页。吕杰从加强理论灌输、营造浓厚氛围和拓展实践渠道等三方面,对军队弘扬大别山精神的有效途径进行了探讨。[注]吕杰:《大别山红色文化与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探析》,《福建党史月刊》2014年第6期,第46页。汪勇认为,弘扬大别山精神,建设中国共产党精神家园,要坚定理想信念,始终忠诚于党,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勇于担当,甘于奉献。[注]汪勇:《大别山精神的时代价值与实践意义——以中国共产党精神家园建设为视角》,《皖西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第22页。

他们毕业才一年,省吃俭用也就攒了两万块,本来想租个大点的房子,换个环境,但现在情况特殊,两万块齐齐地邮了回去。

新时期弘扬大别山精神,需要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继承大别山精神的本质内涵,创新其外在形式,同时还应结合实际,不断赋予大别山精神以崭新的时代内涵,使大别山精神不断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使大别山精神这棵老树绽放出时代新芽;需要更好地发挥大别山精神的激励、化育、整合、导向功能,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源源不断的巨大精神动力支撑;需要在科学传播上下功夫,不断创新传播形式、载体和内容,以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此外,还需要在切实践行上做文章,需要将内化于心的信念信仰转化成为“两个百年”奋斗目标锐意进取的实际行动,以实现从精神变物质的巨大跨越,这是新时期继承大别山精神的最好方式,同时也是弘扬大别山精神的最重要路径。

(五)大别山精神与其他革命精神的比较研究

大别山精神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其他革命精神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其联系和区别何在?田青刚将大别山革命优良传统与长征精神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两者具有共同的文化、理论和实践基础;鄂豫皖苏区革命优良传统是长征精神的源头和基础;长征精神为大别山革命优良传统注入新的内容和活力。[注]田青刚:《论大别山革命优良传统与长征精神之关系》,《皖西学院学报》2016年第6期,第10页。刘明涛比较了大别山精神与延安精神的异同,认为两者的相异之处在于:时间背景不同、地域不同、核心内容不同;相同之处在于:基础和核心都是高度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创造原则都是根据中国革命的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独特的解读,创造源泉都来自于团结互助、艰苦奋斗、努力创造、勇于探索。[注]刘明涛:《延安精神与大别山精神比较研究》,《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年第1期,第76-77页。

本文认为,将大别山精神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其他革命精神进行比较研究,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能性。但目前学术界在该研究领域仅有五篇学术论文面世,而且还停留在比较粗浅的层次上,没有从哲学的高度认识这一问题,没有深入到大别山精神与其他革命精神的本质区别与联系上,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但从另一方面看,这种研究现状预示了该领域研究的巨大生长空间。

二、大别山精神研究总体评价

目前学术界对大别山精神的研究,为未来大别山精神研究提供了基本素材,奠定了初步基础。但客观而言,该领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主要表现在:研究队伍弱小、研究成果较少、研究广度和深度欠缺、研究方法亟需改进,从而导致大别山精神研究和大别山精神影响基本局限在大别山地区,给读者传达的信号是大别山精神无非是一种地域精神、地域文化,其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并不突出。这既与大别山精神的历史地位和现实价值极不相称,也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等其他革命精神研究蔚为壮观的局面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困窘的研究现状,不但制约了大别山精神理论研究的进展,而且还掣肘了大别山精神实践创新的推进。

(一)研究队伍弱小

目前大别山精神研究的学术队伍比较弱小,学历、职称、地缘结构也很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一、人数少、地域窄,目前从事大别山精神研究的机构,主要局限在信阳师范学院、河南省委党校、安徽省委党校、大别山干部学院、信阳农林学院、湖北省社科院、黄冈师范学院、皖西学院等屈指可数的几家宣传教育研究机构,即使在大别山区都未形成应有的研究热潮,更谈不上在全国遍地开花了;学者之间交流匮乏,表现比较明显的是,鄂豫皖三省的学者对大别山精神内涵的表述各执一词,缺乏必要的沟通与协调;而且,研究人员主要以从事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学者为主,其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很少有人涉足这一研究领域;二、研究者学历、职称偏低。目前从事大别山精神研究的学者,主要以硕士研究生以及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和中级职称的研究人员为主,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高级职称的人员不多。研究队伍的弱小,严重制约了大别山精神的研究质量和水平。

(二)研究成果较少

目前学术界关于大别山精神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高水平研究成果更是凤毛麟角。目前在中国知网上只能检索到100篇左右的文献,这些文献绝大多数为政治宣传类文章,真正意义上的学术论文只有20篇左右,而且发表论文的期刊级别偏低,核心期刊论文甚少;硕士学位论文只有8篇,基本都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类的论文,博士学位论文尚未问世。专门的大别山精神研究专著也尚未问世。

(三)研究广度和深度亟待拓展

(四)研究方法有待改进

目前,学术界在大别山精神的研究方法上也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地方:其一,跨学科研究匮乏。目前学术界仅仅从中共党史、思想政治教育等单一学科及单一视角出发进行较为碎片化的研究,缺乏对其他学科的借鉴和整合,缺乏对大别山精神的多学科、多角度的整体观照和宏观把握,研究视野比较狭窄,研究的开放性也较为欠缺。其二,实证性不足。研究者往往满足于纯粹的、抽象的理论分析,忽视了深入、细致的实证性研究,从而极大影响了理论分析的科学性与可信度。其三,比较性欠缺。任何事物都是在与其它事物的普遍联系中存在的,因此,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更好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取得新的认识。目前对大别山精神与其他革命精神的比较研究,中外大别山精神研究的比较研究,大别山精神的原生形态、次生形态与再生形态的比较研究等研究领域普遍关注不足,从而严重制约了大别山精神研究的深入推进。

三、深化大别山精神研究的建议

针对以上大别山精神研究现状和不足,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供学术界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参考和借鉴:

(一)加强研究队伍建设

阵容强大的高水平研究队伍,是开展学术研究的基本前提和重要支撑。大别山精神研究是全国性的事业,需要全国各地的学者共同努力推动。针对目前大别山精神研究队伍极为弱小的困局,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其一,应在全国范围内成立大别山精神研究会和研究分会,以加强对全国各地大别山精神研究的组织和领导,促进学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国家和地方社科规划办应加大对大别山精神研究的资助范围和力度,以吸引更多学者投入到大别山精神研究之中,力争在全国范围内尽快掀起大别山精神研究的高潮。其二,应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吸引更多的人文社科学者,如哲学、政治学、新闻传播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的高水平研究者加入到研究队伍中,以进一步壮大研究力量,优化研究队伍的学历和职称结构。其三,加强研究队伍的沟通与整合,应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工作坊、学术沙龙等学术平台的搭建,加强该领域的学术研讨,密切不同学科、不同地域、不同机构学者之间的沟通与协调,促进学者之间有效的协同攻关与综合创新。

(二)拓宽研究广度和深度

针对大别山精神研究广度有限的现状,今后应在巩固既有研究领域的基础上,逐步将研究范围向大别山精神的思想渊源、历史演进、哲学意蕴、政治学蕴含、方法论基础、学术生长点以及国外大别山精神研究、历史人物与大别山精神的关系研究等领域拓展,不断开拓新的研究空间。针对大别山精神研究深度匮乏的窘境,今后应进一步加大深度挖掘的力度,尽快改变目前学术界普遍存在的浅尝辄止、蜻蜓点水式的研究现状,将既有研究领域不断向纵深拓展。如在大别山精神科学内涵的研究上,要善于通过哲学思辨对大别山精神的内涵进行重新观照[注]精神属哲学范畴,其他学科固然可以对精神现象进行研究,但离开了哲学思辨,很难认清精神现象的基本特征和本质内涵。;要将大别山精神置放在更加宏阔的时代背景,如中国革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背景下进行剖析,深入探讨大别山精神与中国革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世界文化之间的关系及其在中国革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世界文化中的历史定位和时代坐标。

(三)努力探寻新的研究方法

针对目前大别山精神研究方法比较单一的缺陷,今后应努力探寻新的研究方法,如跨学科研究、比较研究、实证研究等,以期获得对大别山精神的更加全面、深入和系统的把握。其一,组织全国范围的哲学、政治学、新闻传播学、文化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不同学科的学者进行协同攻关,增强大别山精神研究的开放性,提升跨学科研究的力度和水平。其二,加强大别山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史料的抢救、收集和文献校勘、辨识工作,加大田野调查和口述史研究力度,努力实现思辨与实证研究的对接、情感与理性的勾连。其三,注重比较研究,要善于通过对大别山精神与其他革命精神,大别山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文明,大别山精神的原生形态、次生形态与再生形态的比较研究,以便获得对大别山精神更为全面、深刻的理解与认识。

结语

大别山精神作为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革命精神汇流而成的伟大精神,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地位和现实价值。深入开展大别山精神研究,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目前学术界对大别山精神虽然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取得了若干研究成果。但遗憾的是,相关研究还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巨大的学术增长潜力和发展空间,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今后需要在队伍建设、平台搭建、学术交流、机制建构、研究方法改进、研究广度和深度拓展等方面狠下功夫。唯有如此,才能更加科学全面地认识大别山精神;才能通过切实的理论创新,显著推动实践层面的创新;才能有效提升大别山精神研究的质量和层次,不断开拓大别山精神研究的新空间和新境界;才能使大别山精神这棵老树再发新芽,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也才能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殷切期望真正落实到位,使大别山精神不断发扬光大,为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输送源源不断的强大精神动力。

猜你喜欢
大别山革命红色
大别山的早晨(油 画)
红色是什么
又见大别山
红色在哪里?
中国的出行革命
追忆红色浪漫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颜色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