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保护理念下的考古遗址公园植物配置浅析

2019-12-15 06:35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9年8期
关键词:遗存植被考古

王 茜

(郑州市文化遗产研究院,河南 郑州 450000)

随着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考古遗址保护工作越来越受到文物部门的重视。考古遗址作为人类曾经生活、居住的场所,见证了人类的发展历程,承载了较多的信息量,值得纪念和保存。但在实际工作中,考古遗址的保护往往与城市发展建设相矛盾,遗址保护阻力较大。文章就如何保护考古遗址及其环境,如何缓解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展开分析。

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是遗址保护新模式,也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类型。考古遗址公园承担了一部分公园的功能,对其进行绿化十分必要。但是,考古遗址公园的植物配置,不应从已有城市绿化方法中照搬过来,应该具有自身特点,在充分保护遗址及其周边环境的基础上,还应注重遗址历史氛围的营造。

1 考古遗址公园相关概念

(1)遗址:《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世界遗产公约)中对“遗址”的定义为“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的联合工程,以及包括有考古地址的区域”[1]。

(2)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评估导则(试行)》中提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指以重要考古遗址及其背景环境为主体,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在考古遗址保护和展示方面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的特定公共空间[2]。

(3)遗址公园:根据《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17)规定,遗址公园属于公园绿地大类,专类公园中的遗址公园小类。其定义为,以重要遗址及其背景环境为主形成的,在遗址保护和展示等方面具有示范意义,并具有文化、游憩等功能的绿地[3]。

(4)植物配置:植物配置的概念与植物造景相似,苏雪痕《植物造景》一书将其定义为“应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来创造景观,充分发挥植物本身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配置成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供人们观赏”[4]。

2 考古遗址公园植物配置前期准备

2.1 资料搜集

资料搜集阶段一定要尽可能地把所有与遗址相关的材料搜集全。包括文物保护规划、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计划书、文物影响评估报告、考古发掘报告、相关研究资料、地形图,以及其他一些资料。资料搜集完成后,认真梳理资料,确定遗址规划范围,确定遗址的基本信息包括遗址年代、类型、遗存构成等,深度挖掘遗址价值。在时间条件和研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研究该遗址所处历史时期的绿化方式和植物种类也是十分必要的,这些工作都为植物配置奠定了基础。

2.2 现状调查

在进行考古遗址公园植物配置之前,应对遗址及其周边环境的现有植被资源进行调查,并开展现状植被评估工作。对遗址保护不利的植物进行标注,在植物配置时予以去除;对不影响遗址及其周边环境的植物,在植物配置时予以保留。

调查可以分为遗址保护区和非遗址保护区两大块。在遗址区,着重分析评估现有植被对遗址的影响,将破坏遗址的植物进行特殊标注。在非遗址区,应着重调研现有植被种类、形态,确定其是否与遗址的整体氛围相协调,并对其进行标注。

3 考古遗址公园植物配置

3.1 遗址区的植物配置

根据遗址是否经过考古发掘,将遗址区分为发掘区和未发掘区,之后再进行绿化分析。

3.1.1 植物选择

如果需要绿化,应该始终将遗址保护放在首要位置。无论是发掘区还是未发掘区,都需要选择浅根系的植物来进行绿化。根据遗址的不同类型来选择能够烘托遗址气氛的树种,如选择松柏类的植物来体现遗址庄严肃穆的氛围。同时,在已经发掘回填的区域,从遗址展示和阐释的角度出发,在不影响遗址本体安全的前提下,可以用草坪或绿篱的形式来展现遗址的格局,从而提高遗址区的可观赏性,增强遗址公园游览的趣味性。

3.1.2 配置方式

在发掘区,对于已经进行过考古发掘没有地上遗存的区域,应着重研究考古发掘资料,确定遗址的类型及其历史格局。对于历史格局明确的,在考古回填后,采用不同种类的浅根系花草或灌木植物对遗址历史格局进行模拟再现。如对城址类遗址建筑基址和城址历史格局的再现、对陵寝墓室类遗址墓室墓道的模拟、对工程作坊的作坊空间格局的再现等。对于已经进行过考古勘探,有地上遗存的区域,根据植被现状,经过专家论证的方式来确定植物的去留。需要去除的植物,确定植物去除方式,在植物配置时标注清楚去除植物的位置和去除方式,并设置合理植物清除时间间隔,定期对植物进行清除。经过专家严格的论证分析,对于需要通过草坪保护的土遗址,必须严格按照专家论证来选择植物和种植方式。

对于未进行考古发掘的区域,应以保护为主,其边界可采用绿篱的方式将其与其他区域进行区分。根据现有植被情况,对于需绿化保护的区域,开展绿化工作时应覆盖上适当厚度的新土,再以浅根系草坪为主的植物进行绿化,这样做一是暂时保护了该区域,二是当未来具备考古发掘条件时,便于清除植被和覆土及开展考古发掘工作。

3.2 非遗址区的植物配置

3.2.1 植物选择

非遗址区在绿化形式和植物选择上相对来说更加宽泛些,在与遗址整体基调氛围相一致的前提下,统筹考虑遗址周边环境,选择适合的植物类型来进行绿化设计植物配置。另外,绿化应该保留有观赏价值的现有植被资源,在乡土植物能够符合遗址氛围营造的前提下,优先选择乡土植物进行植物配置。这样做一是可将现有资源实现合理有效的利用,二是乡土植物相对于其他植物来说,更能够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突出地方特色,从而提高遗址公园植物种植的成活率,彰显不同地域遗址公园的特点,提高参观游览者的辨识度。

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文化属性,能够烘托出不同的氛围。因此,在非遗址区的植物选择上按照遗址使用功能来进行分析。

(1)城址类遗址。这类遗址都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过繁荣和兴盛,占地面积一般较大。在历史资料具备的条件下,研究该历史时期的植物种类,如果现今气候条件适宜,采用该历史时期的植物为主进行绿化。

(2)陵寝墓葬类。该类型的遗址庄严肃穆,宜采用松柏类植物,以常绿观叶植物为基调,缩小观花类植物的比例,营造陵寝墓葬类遗址的氛围。

(3)史前遗址类。史前文化类遗址时期较早,水文和气候环境都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因此,再现历史绿化场景比较困难。但可以肯定的是,当时的生活环境较为原生态。因此,此类型遗址公园应该选择比较有野趣和原生态的植物。

(4)工程、作坊遗址类。这类遗址涉及的主题多样,应该选择能够烘托遗址氛围的植物种类。另外选择适合位置特征的植物种类,如城市中的遗址应该考虑增加观赏性的植物种类等。

3.2.2 植物配置方式

从植物配置的方式来说,主要有孤植、列植、对植、丛植。从空间的角度来说,植物配置营造的空间类型主要有开敞式空间、半开敞式空间和闭合式空间。考古遗址公园的植物配置应该根据遗址类型、遗存的状态以及当代所处的地理环境,制定该遗址植物配置设计的总基调,从而达到植物配置能够烘托遗址氛围的目的。根据考古遗址当代所处地理环境和周边自然资源条件的不同和地上遗存是否醒目两个方面,共4种类型来进行植物配置分析。

3.2.2.1 遗存醒目自然资源丰富

对于地上遗存比较醒目、周边自然景观资源丰富的考古遗址公园的植物配置模式,应该在尊重原有自然景观的基础上稍加改造,适当去除遮挡视线和与景观不协调的植被,以便让遗存更加醒目。选择以遗址周边环境的原有植物群落为主的模式来进行植物配置。配置以绿色植物为基调,缩小色叶植物和花灌木的比例,以便突出地上遗存。

3.2.2.2 遗存不醒目自然资源丰富

对于地上遗存不醒目周边自然景观资源丰富的考古遗址公园,应该在尊重原有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将与遗址不太和谐的植被稍加改造,保留原有植被,在改造过程中的植物配置模式参考原生态系统中的植被。

3.2.2.3 遗存醒目自然资源不丰富

对于地上遗存比较醒目周边自然景观资源不是很丰富的考古遗址公园的植物配置模式应该以烘托地上遗存为主,采用开敞式的方式或者半开敞式来进行植物配置,选择不遮挡遗存视线的植物配置方式。如草坪加灌木丛的配置模式,草坪加孤植树的模式。

3.2.2.4 遗存不醒目自然资源不丰富

这种类型的遗址往往位于城市或者城郊,遗址服务对象主要是市民。在没有自然和文化遗存的情况下,在选择符合遗址氛围的植物的同时,应适当增加植物的观赏性。如选择适当比例的花灌木和有季相变化的植物,以丰富景观层次。采取乔灌草的植物配置模式,形成层次丰富的开敞、半开敞或覆盖空间,为市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空间。

根据不同主题选择不同的植物种类,优先选择相关历史时期有考证的植物来进行植物配置设计。结合游览路线、遗址展示情况,整体设计植物空间分布区,开敞空间选择以草坪加低矮灌木的方式进行种植;半开敞空间可以采用相对低一点的乔木加草本植物群落的方式进行种植;覆盖空间选择枝干较高的树种来营造。

4 结束语

文章从遗址保护的视角出发,分析了考古遗址公园的配置,从遗址区和非遗址区两个维度剖析了考古遗址公园的植物配置方式,希望对从事考古遗址公园设计的人员有所启发。

猜你喜欢
遗存植被考古
基于高分遥感影像的路域植被生物量计算
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植被覆盖度变化遥感监测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工业遗存的活化——叁伍壹壹的时光与鲜花
三星堆考古解谜
济南张马屯遗址出土动物遗存研究
追踪盗猎者
第一节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教学设计
“考古”测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