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法中法规意识的价值

2019-12-15 09:42
法制博览 2019年15期
关键词:诉讼法法治化法律法规

庄 健

新沂市公安局,江苏 新沂 221400

法规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个社会的法治建设,一个国家法治建设进程的快慢取决于公民法规意识的高低。人民群众不需要掌握法律中每一项规定,但是要形成法律至上的意识。本文以诉讼法为例探讨法规意识的价值。

一、培养法规意识的重要性

判断一个国家是否具备法治化要求,需要以公民法规意识的高低为主要依据。一个法治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公民都具备较高的法规意识,因此,培养法规意识是建设法治化国家的一个重要环节。法规意识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立法方面,立法是需要结合国情以及各种社会现象的基础来制定的,而具备法规意识可以使立法更加完善。二是执法和司法方面,执法中领导干部作为重要的决策者和带头人,他们对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法规意识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法律的实施,同时执法人员执法水平的高低将影响执法的效果和公民的切身利益,因此,培养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的法规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三是守法方面,遵纪守法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只有每个人都始终坚持法律至上的原则,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如果公民都缺乏法规意识,无视法律的存在,那我们的社会将变得更加混乱,不利于形成文明社会。因此,作为社会公民,无论是什么样身份,都需要提高法规意识,为建设法治化社会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以民事诉讼法为例,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遇到各种不同的民事纠纷,这就需要群众了解民事诉讼的流程、特点以及特殊案件中的救济途径,只有掌握了相关的法规知识,才能在遇到问题时,以法律的手段来维护自身的权益。具备了法规意识,掌握了相关的法规知识,才能在遇到纠纷时,快速的寻找到解决的途径。

二、培养法规意识的途径

一个国家想要真正成为法治化国家,就必须深入开展普法活动,强化公民的法规意识,加强立法,严格执法。

(一)强化法规意识观念

在传统法制观念中人们一直都以为“法就是刑”,法制就代表了惩罚,这种观念也阻碍了人们法规意识的培养,公民接触到的法规是比较局限的,接触比较多的可能是民事诉讼案件,但是对于民事诉讼的法规内容也不是十分了解。这就需要加强公民的法规意识,让公民了解法规的具体内容,对公民进行正确的法律意识上的帮助和指导,让公民认识到使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是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助长违法势力的嚣张气焰。例如,在新修改的《行政诉讼法》中扩大了受案范围、改审查立案为登记立案、延长诉讼期限和增加调解制度等,对于新修改的内容需要及时阻止公民进行宣传,加强公民的法规意识,这样才更加有利于公民解决遇到的问题,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完善法律服务体系

法治化国家的建设不仅要有完善的法律法规,还需要具备配套的地方性法规,以便依法行政,有法可依。完善的法律服务体系是加强法规意识的基础。以诉讼法为例,国家对于我国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刑事诉讼三大诉讼法,都会及时进行修订和完善。刑事诉讼法自1979年制定实施以来进行了三次重要的修改,诉讼法的修正完善也是强化法规意识的一种形式,通过不断的修正,制度更加的完善,使公民和国家的利益都能朝着最大化的方向发展。

(三)开展广泛的宣传工作

针对人们普遍比较关注的热点问题以及难点问题,相关部门要及时的开展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利用各种不同的途径进行宣传,使人们能够认识到最新的法律法规。进行法律宣传也是培养法规意识的一种有效途径,而且可以在社会上形成浓厚的法规意识培养氛围,让法规意识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今,传播媒介和方式都已经达到了较为先进的水平,进行法律法规的宣传是非常容易的。例如,随着土地确权制度的发展,在农村经常会遇到相应的民事纠纷,针对这种情况,相关的政府部门可重点在农村开展民事诉讼法规的宣传活动,仍人们通过法律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通过法规宣传活动,逐渐培养农民的法规意识,构建和谐新农村。

三、结语

推行法治化社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全体公民都能培养较高的法规意识,尤其是在当前各种民事纠纷、刑事纠纷较多的情况下,培养诉讼法的法规意识是非常重要并且价值的一件事,只有当公民掌握了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具备了法规意识之后,才能够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权益,并在社会上形成一个良好的法治氛围,推动社会朝着法治化建设的方向发展。另外,在培养公民法规意识的过程中,需要开展不定期的宣传工作,并让公民学习最新的法规政策,充分实现法规意识的价值。

猜你喜欢
诉讼法法治化法律法规
7月起将施行新的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与民生新闻
海外房屋出租市场法律法规
家庭教育法治化的几点思考
也论我国行政公益诉讼制度
浅论民事证据中的虚假自认
合同继续履行判决实现障碍之解决——兼论2015《民事诉讼法解释》“一事不再理”之适用
信访法治化中的权利义务配置
国企改革法治化的“知”与“行”
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