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抗战家书观抗战精神

2019-12-15 09:42韩英英
法制博览 2019年15期
关键词:家书抗日抗战

韩英英

大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8

一、从抗战家书的广度观全民抗战,彰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抗战精神

(一)从抗战家书的广度观抗战的全民性

广度,谓事物的范围。这里的“广度”是指抗战家书所包含的种类之多、范围之广。通过对抗战家书内容的梳理可知,在抗战先辈近百封的家书中,既有热血男儿写给亲人的沙场绝笔,也有严父慈母寄予子女的百般叮咛;既有兄弟之间的同心协力,亦有恋人之间的款款深情……那个时候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把郎送战场,地不分东西南北,人不论男女老幼,每个人几乎都参加了各种抗日组织。著名抗日将领蔡炳炎将军在由常州赶赴上海阵地前写给夫人赵志学的家书中写道:“国难至此,已到最后关头,国将不保,家亦焉能存在?”民族危亡时刻,蔡将军选择了用生命为国尽忠。湖北黄安县县长兼县军民抗日游击队总队队长唐仁玙在给妻子唐春玉的家书中写道:“在我们当此国难,身为军人,只好本政府之策略,继续不断努力杀敌,来尽匹夫之责。”此外,在一户旅菲华侨家族的侨批中还写道:“前日,環侄整装乘舟返国,但他此行不是回家省亲,乃是为国当兵服务而去……志已决……使全国人民都武装起来,一致反日,对日宣战。”大敌当前,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年幼的孩童,全中国人民同仇敌忾,一致抗日。从这些家书可以看出抗战的全民性,且这种全民性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战全民性。

(二)从全民抗战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抗战精神

所谓全民抗战,就是中国人民几乎各个阶层的抗日形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对社会各阶层人民团结精神的高度概括。抗战的胜利得益于全民抗战的各方面因素。在共产党方面,自1937年9月至1945年3月,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纵队对敌战斗总计11.5万余次,杀伤和击毙敌伪军计96万余名,俘虏敌伪军计28万余名……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在国民党方面,国民党充分发挥其正面战场的作用,经过一系列作战,最终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妄图3个月内灭亡中国的迷梦。从一定意义上讲,毛主席提出的全面抗战路线基本实现了抗战的全面性和全民性,而国民党的抗战则是全民性抗战的开始和必要条件。在农民阶层方面,由于共产党同农民阶级的天然联系,加之日本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使得广大农民抗日热情日渐高涨,并最终发展成为抗日的重要力量。此外,学生阶层作为知识分子的代表,同时也是抗战的先锋力量,一二·九运动更是吹响了抗日的号角。地主阶层和民族资产阶级也都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抗日。海外华侨作为中华民族在海外的一个重要组成支系,在中华民族遭受到外来侵略以致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他们和祖国人民一道,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已任,积极投身到抗日战争之中,生动体现了亿万中国同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与抗战精神。

二、从抗战家书的长度观持久抗战,彰显前赴后继、百折不挠的抗战精神

(一)从抗战家书的长度观抗战的持久性

长度是一维空间的度量,即点到点的距离。这里的“长度”是指抗战家书贯穿抗战始终的历时之久。抗战时间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算起,直至1945年抗战结束,共十四年。1932年3月,爱国绅士于登云在被日军进攻蛟河时逮捕关押后,在狱中秘密给儿子于渤写下了一封家书,信中他勉励儿子要用心读书,做弟弟妹妹的表率,孝顺母亲,还要他注意增长经验,择友慎行,尤其不要口出恶言。1945年5月14日,在距离日本法西斯的彻底失败为期不远之际,新四军战士林晖给父亲写了一封书信,讲述了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区别,“共产党领导的政府,是解放全人类的……共产党是为真理的”,他选定了主义、站定了队伍,是人民景仰的英雄。从1932年于登云的致子书到1945年林晖的致父书,抗战家书贯穿抗战始终。从这些家书可以看出抗战的持久性,这种持久性一方面是指抗日战争从爆发到结束的历时之久,另一方面更指中国军民在这场战争中奋战到底的决心和必胜信念的持久性。

(二)从持久抗战观前赴后继、百折不挠的抗战精神

所谓持久抗战,是与“亡国论”和“速胜论”相对的抗日作战战略方针。1937年12月3日,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八路军高级将领左权在山西洪洞给母亲的信中这样写道:“我军将士,都有一个决心,为了民族国家的利益,过去没有一个铜板,现在仍然是没有一个铜板,过去吃草,准备还吃草。”正是这种面临困境不逃避、不放弃的勇气和决心才使得抗日战争得以取得最后的胜利。又如福建省海澄县抗日英烈高捷成于1937年4月10日在延安写给叔父的信:“在这六年中东西奔波,南北追逐,历尽一切千辛万苦,雪山草地,万里长征,在所不辞!……志向所趋,海浪风波在所难阻!”这种誓死不当亡国奴的强烈民族自尊心,也代表了共产党人勇赴国难、百折不挠的崇高革命精神。还有中共代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兼城关区委书记金方昌于1940年12月2日在狱中写给哥哥们的信,他希望哥哥们可以完成自己未完成的志向:“能坚决为无产阶级革命奋斗到最后胜利的时候”,“能在快乐的幸福的共产主义社会里生活”,希望把本家子弟“培养成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士”,表现了一个革命者头可断、血可流,但理想信念不可丢的高尚情操以及前赴后继的抗战精神。在这些抗战英烈们的感召下,革命薪火生生不息,抗战精神代代相传。

三、从抗战家书的深度观彻底抗战,彰显视死如归、血战到底的抗战精神

(一)从抗战家书的深度观抗战的彻底性

《辞海》对“深度”的释义之一为深浅的程度,向下或向里的距离。这里的“深度”是指抗战家书所承载的民族感情之深。第五战区右翼集团军兼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于1940年5月1日在阵前写给部下兄弟们的信中写道:“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至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又如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八路军高级将领左权于1937年写给母亲的信:“日寇不仅要亡我之国,并要亡我之种,亡国灭种惨祸,已临到每一个中国人的头上,我们决心与华北人民同甘苦共生死。”正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这一共同目标和信仰才凝聚起了全体中华儿女抵御外侮、救亡图存的共同意志。从这些家书可以看出抗战的彻底性,这种彻底性源自中华民族的同根性。

(二)从彻底抗战观视死如归、血战到底的抗战精神

所谓彻底抗战,就是在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难之际,全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抗日形式。1934年,爱国将领吉鸿昌将军在就义当天写给妻子胡红霞的诀别信的第一句“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仅仅十一个字,表现了吉鸿昌为争取民族解放、实现革命理想而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革命豪情。1937年10月18日,时任国民革命陆军88师524团团附的谢晋元在淞沪会战的前线写给连襟张萍舟的信中,以“泰山鸿毛之训,早已了然于胸,故常处境危难,心神亦觉泰焉”的大无畏精神,表达了自己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愿为国家、民族牺牲生命的决绝之心。1941年12月27日,战士褚定侯在第三次长沙会战前沿阵地写给大哥褚定浩的家书中也写道:“然吾军各师官兵均抱视死如归之决心,决不让敌渡浏阳河南岸来。”他们正是凭着这种视死如归、血战到底的豪情壮志,最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先国后家、誓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

四、从抗战家书的紧度观团结抗战,彰显同仇敌忾、共御外辱的抗战精神

(一)从抗战家书的紧度观抗战的团结性

紧度,指单位体积纸或纸板的重量,又称体积重量。这里的“紧度”是指抗战家书在特定背景下所反映的民族凝聚力之紧。毛泽东曾指出,抗日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在当时的各方面因素中,共产党和国民党尤其起到了核心作用。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并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之贯穿于抗日战争的全过程。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国共两党,摒弃前嫌,结束内战,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这种最广泛的全民族大团结和大凝聚成为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强大力量。另外,在家书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军民与普通百姓之间的紧密关系。譬如,曾在游击区任区委书记的吴润生在写给其侄子的信中这样描述道:“我们在群众家里吃派饭……吃上糠菜饭,半夜就饿醒了,再也睡不着了……在家找东西吃,什么也没有,故三人喝白开水充饥。正在此时,邻家送来一碗糠炒面,并说饿了不能喝开水,越喝越饿。”在战乱期间,人们的生活极端困苦,但依然可以看出军民始终心连着心的浓浓鱼水情。从中可见抗战的团结性,这种团结性不仅是国共间的团结,更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民大团结。

(二)从团结抗战观同仇敌忾、共御外辱的抗战精神

抗战史是一部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共御外辱的反侵略战争史。为了将中华民族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拯救出来,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以及各地的人民抗日武装不断深入敌人后方,开辟敌后战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牵制和抗击了大部分的侵华日军。同时,中国共产党还提出了一整套正确的政治主张和军事战略,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的胜利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坚定了全国人民的必胜信心和信念,促成了全民族的大团结。期间,国共两党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化干戈为玉帛,共赴国难、一致对外。在保家卫国这场硬仗中,国民党军队中的广大爱国将士与日本侵略者进行多次会战,消灭了大量日军,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实践证明,随着中华民族意识的空前觉醒,中华民族在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中团结作战,最终改变了中日双方的力量对比,使得伟大的民族精神又一次得到了升华,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抗战胜利的前途。

猜你喜欢
家书抗日抗战
抗日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一封家书
《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