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管党和论党的全面从严

2019-12-15 09:42郑晨亮
法制博览 2019年15期
关键词:群众监督恩格斯马克思

郑晨亮

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马克思主义认为,坚持党内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统一是实现公共权力职能回归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用实践验证了的用以防止权力异化,预防和惩治腐败的正确路径。十九大以来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以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为指导,充分汲取我们党长期以来管党治党的经验、教训,坚持“不刮风、不搞运动”,将“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统一”作为新时代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在确保权力正常行使,加强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从理论、历史、实践三个维度深入探究“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统一”的题中之义,对新时代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理论基础:坚持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统一是实现公共权力职能回归的必然选择

恩格斯认为:原始氏族时期的权力机关是氏族议事会,人们行使公共权力的途径是人民大会,议事会由各氏族的酋长组成,“人民赋予原始的酋长会议的整个权力”①,并且氏族成员有“选举和罢免酋长的权利”②。恩格斯的描述阐明了权力与生俱来的三个特性:人民性、公共性以及民主性。人民所创与人民所赋凸显了权力的人民性,单一的社会管理职能彰显了权力的公共性,人民集体参与决策又显示其具有一定的民主性。权力的这些特性集中反映了其为社会公共利益服务的本质特性。

对国家权力进行监督、制约是有效防止权力异化现象的必然选择。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的统治阶级出于满足自身利益的诉求,使国家权力日益集权化,甚至出现了权力的私用、滥用、寻租、错位和越位等权力异化现象,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国家过度集权的同时,开始为促进国家权力回归进行积极探索。马克思、恩格斯一方面认为权力腐败是私有制的伴生物;另一方面觉得必须通过监督等多种途径对国家权力进行管理,才能促使国家权力实现职能回归,真正成为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工具。很显然,就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而言,前者在短期内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对国家权力加强监管,就成为当前防止权力腐败,推进国家权力回归的唯一路径。

巴黎公社在权力监管方面的经验为马克思、恩格斯谋求现实社会中防止权力腐败,实现国家权力回归的有效实施提供了新思路。巴黎公社成立伊始推行的普选制,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是真正民主的体现,“每一个代表都可以随时罢免”。③如此一来,打破了以往旧的国家机器里国家和国家机关是社会主人的局面,国家权力终于从阶级统治的机器回归其服务于社会公共利益的本质职能。巴黎公社的这些举措有效实现了“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初衷,开辟了权力回归的新思路,使马克思、恩格斯更加坚信,由人民监督国家权力是有效预防权力腐败的重要保障。

马克思、恩格斯在领导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肯定了群众监督在防止权力腐败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还致力于从权力载体的内部进行监管。主张通过开展批评和绝对自由地交换意见,促进党内成员的思想交流;倡导新闻出版自由,发动社会舆论监督等,以此推进无产阶级党的监督体制、机制的完善。

总之,发动人民之力监督国家权力的运行是防止国家权力异化的重要方法,也是国家权力作为公共权力的本质使然,同时从权力载体内部强化监管是“内因决定作用”的必然结果。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在加强无产阶级政权监督方面所作出的理论贡献和实践经验,为以后的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方向指引。

二、历史逻辑:我们党关于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的实践经验为强化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统一提供了有益借鉴

习近平指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就是坚持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更是保证党的纯洁性、先进性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梳理、总结我们党在历史上加强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的经验教训,对于我们今天推进全面从严管党治党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加强党内监督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贯要求。首先,我党的党内监督的组织原则和基础就是民主集中制。并且其作为党的领导制度一直沿袭至今。其次,注重强化专门的监督机构的建设。我党把预防、防止党员、干部腐化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大事来抓。1955年,党中央通过选举产生了中央监察委员会。十二大上党中央决定,中国共产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实行“双重领导”体制,这种体制有利于各级党委根据实际情况,研究、指导、关心纪律检查机关的工作,是党的纪律检查机构领导体制的一个发展。

在此后虽然“文化大革命”的失误,让权力监督一度失控,代价惨重,但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群众监督又重新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并逐渐从过去搞运动的方式转到常态化、法制化发展轨道。再者,中国共产党还十分重视维系共产党同党外人士的民主合作与互相监督关系。新中国成立以后,“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就是这一原则的集中表达。1982年,党的十二大再次将其凝练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此外,我们党还重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对于揭露党在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反映群众需求,密切党群关系大有益处。

为确保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活动的顺利开展,保持党的纯洁性、先进性和团结、统一。我们党还创立了集体领导下的党委制,党内报告制度和党内审计监督制度等。另外,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实践过程中,“疾风骤雨”,“运动式”监管是我们党进行管党治党的一大特色。虽然这种形式在动员效应和规模效应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其违背了法治精神,容易造成监管的随意性与形式主义,十年文革的惨痛教训已经为后继党的领导者在治国理政策略的选择上敲响了警钟。

三、实践向度:坚持着眼全局与问题导向相结合是新时代推进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统一的重要实践之法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监督理论的指导下,充分汲取国内外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不刮风、不搞运动”,从思想、制度、方法等多个层面着手,致力于做好监督体系的顶层设计。

(一)重塑正确的权力观是解决监督缺位问题的第一要务

习近平指出:长期以来在不少地方和部门,党内监督被高高举起、轻轻放下,成了一句口号。”④部分党员、干部觉得是跟自己“过不去”、“挑刺儿”、“没面子”、有损官威。而在群众中间则存在着主动监督意识不强,监督积极性不够,不愿监督、不敢监督、不会监督、监督无门、监督无用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长期处于监督乏力,口号式监督的状态。究其原因除了传统官本位思想遗毒以及利己主义的影响外,最根本的原因是长期以来部分党员、领导干部权力观的扭曲和群众权力主体地位的模糊造成的监督缺位。因此,重塑正确的权力观,是解决权力监督缺位问题的首要任务。对此,习近平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提出并要求全党牢记“权为民所赋”的理念。同时,也让广大人民群众时刻以权力主体的姿态履行监督职责。

(二)明晰监督主体的责任、地位,统筹协调各方监督力量,是推进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统一的关键步骤

长期以来,在党的监督方面存在着“监督主体、监督责任,分散、不明晰”⑤的问题,这也是影响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不能充分发挥监督合力的关键因素。针对这一问题,在习近平的带领下,我们党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进行了梳理和明确划分。

(三)围绕责任建立健全监督制度体系,为推进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统一规范化提供制度保障

建立完备的监督制度体系,增强监督制度的操作性和实效性。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备的监督制度体系。

(四)创新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统一

一是发挥巡视利剑作用。习近平认为,巡视是党内监督与群众监督结合的重要方式。巡视打破了党内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监督以及群众监督各自为战的局限性,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也要求客观、公正。二是运用高科技、创新新机制等一系列途径,加强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的有机统一。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为例,目前,“一网一端一微”的运营模式覆盖传统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形成“三位一体”立体传播格局。这样的监督新途径让党和人民群众的监督越来越方便快捷,让党内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无处躲藏,充分聚集和提升了网络监督的正能量。

[ 注 释 ]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2:514.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9.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55-57.

④《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2:214-215.

⑤《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4:376.

猜你喜欢
群众监督恩格斯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结合的逻辑理路与实现路径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完善群众监督的价值指向和思路
中央苏区群众监督制度建设的历史考察与现实启示
群众监督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