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屏的起源、优势、特征与挑战

2019-12-16 07:16马广军
视听界 2019年1期
关键词:社交用户

马广军

手机网络视频的井喷式增长,给视频行业带来了巨大挑战,尤其是适应纵向手机的竖屏视频(Vertical Video)的产生和发展,不仅对人们的观看习惯、传统宽屏(4:3或16:9的格式标准)影像制作产生了巨大改变,也重塑了视频画面叙事策略和影像美学。竖屏的产生虽然是和手机移动网络技术密切相关,但绝不仅限于技术,其背后是用户对社交、互动、场景和移动等方面的需求。

一、竖屏源于手机移动网络技术及手机用户使用习惯

自有影像以来,无论是基于电影、电视还是电脑等技术形态的影像一直都是横屏比例标准,横屏历来是影像制作和观看的基本格式。1895年卢米埃尔在最初设计画面宽高尺寸时,参考了1893年爱迪生发明单人观看的活动电影视镜的比例,即画面宽约24毫米,高约18毫米,宽高比为1.33:1。这种画面比例后来被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接受,成为此后影像制作的标准格式,被称为学院标准(Academy Standard)。该标准一直延续并影响到20世纪50年代诞生的电视行业,直至20世纪70年代后宽银幕电影诞生。[1]

随着手机移动视频成为网络视频新趋势,基于手机移动网络的竖屏视频诞生并逐步兴起:2015年4月,如今最大的竖屏视频平台Snapchat鼓励市场营销人员和媒体公司拍摄竖屏视频;同年6月,Twitter推出了“Moments”功能,采用竖屏方式显示照片和视频;2016年,《华盛顿邮报》推出适配手机观看的垂直视频播放器;2017年,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等主要媒体公司先后在Snapchat上开启竖屏资讯。如CNN在Snapchat平台上推出名为“The Update”的即时新闻节目,NBC在Snapchat中进驻独家新闻栏目“StayTuned”。此外,还出现了分享、搜索竖屏视频的移动应用Vervid、出售竖屏视频和照片的在线网站Verly等。2017年12月,YouTube更 新了自己的iOS应用程序,使用户都能看到全屏的竖屏视频,而不是之前需要旋转90°才能看到的侧边带有黑条的竖屏视频。2018年3月,美国流媒体平台Netflix在移动端预览功能里,使用竖屏格式展示30秒的预览视频。国内外的直播类视频平台几乎都采用了竖屏的方式。[2]

竖屏视频的产生与发展源于手机移动技术和人们对手机的使用习惯,也是手机移动网络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手机的设计是基于通话这个最基本的功能,充分考虑到人体耳、口的尺度比例和手持的方便,采用了纵向的工艺设计。由于竖向手持手机拥有较好的握持感,大多数移动应用程序的交互设计都假设用户将垂直握持智能手机。由于人们能够竖向手持设备完成手机上的绝大多数任务和需求,这种握持方式也在逐渐改变视频播放方式。同样,由于手机竖向握姿的使用习惯,用户对于内容的阅读浏览希望是顺畅和无缝衔接的,人们对于反复调整手机方向比较抗拒。前纽约时报的视频制作人Zena Barakat花了一年研究竖屏视频,她发现很多人不再愿意旋转手机去观看横屏视频,她做出了精妙的总结:“作为一个制作视频的人,这种感觉就像用户并不按照我们设想的最佳的方式去观看,但是用户则说,我们才不在乎,我们爱怎么看就怎么看!”

二、竖屏的优势:社交化、场景化和移动化的用户需求

虽然竖屏视频的产生源于手机网络技术和手机用户使用习惯,但实际推动竖屏视频快速发展并体现其优势的却是社交化、场景化和移动化等方面的需求。

首先,竖屏视频满足了网络媒体的社交化需求,社交媒体充分发挥了竖屏视频的交互性。在一个“无社交不媒体”的网络媒体传播时代,社交功能对于网络媒体的重要性毋庸赘言,当下各类信息的传播路径已经非常清晰,即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社交平台(微信、微博等)—用户,社交平台已经成为信息传播和分发的主要渠道,一些传统主流媒体也纷纷和各社交平台寻求合作分发内容,最为显著的就是各家传统主流媒体开通微信和微博平台账号。近年来基于社交属性迅速扩张的直播和短视频,大有超越图文成为主流信息传播样式的趋势。而在众多视频样式中,竖着看竖着拍的竖屏视频已经成为社交平台的新潮流。一方面是因为竖屏视频与移动社交平台信息接收更匹配。对于视频内容生产者而言,为了适配社交平台内容接收习惯,必须考虑社交媒体所采用的竖式信息结构布局,以期用户获得良好使用效果。竖屏视频相对于横向视频,其在手机端更容易适应手机竖向信息流,与人手指上下滑动的阅读方式更加相宜,提高了用户流畅的阅读浏览体验。另一方面,竖屏视频与传统横向视频相比,更加以人为主,符合社交活动中对人本身的关注。以手机端为呈现平台的竖屏视频,其拍摄不是简单地由横变竖,这种变化最主要的特征便是对人或物体的近距离聚焦,是对人面部的关注和放大,使人从横屏侧重展现环境中抽离出来,成为可以“没有背景”烘托的人。手机作为信息传播的新工具,竖屏样式具有天然的人际交互特性,符合手机平台的社交基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竖屏也许是以社交为第一性的,它的优势是强化彼此社交的有效互动,其首要目的不是为了观看。

其次,竖屏视频满足了用户“以我为中心”和“幽闭环境”的场景需求。与 PC时代的互联网传播相比,移动时代场景的意义大大强化,移动传播的本质是基于场景的服务,即对场景(情境)的感知及信息(服务)适配。换句话说,移动互联网时代争夺的是场景。对于媒体来说,亦是如此。因此,场景成了继内容、形式、社交之后媒体的另一种核心要素。[3]竖屏以第一人称进行叙事,它摒弃了横屏擅于展示环境和交代关系的特点,改变了人和用户的关系,让人几乎占据屏幕的所有空间,人的形象和表情成为绝对核心,在竖屏营造的虚拟世界里,用户有了一种“我即中心”的虚拟场景,满足了“以我为中心”的心理需求,让“自我”不仅可以被他人关注,更可以自我“凝视”。正如有研究者指出:与以往的自拍设备不同,智能手机还拥有可供自拍者观看自我图像的屏幕。而智能手机是使用者身体的延伸,其屏幕是一种私人化的屏幕。这赋予了自拍者即时中近距离审视自我身体图像的能力。如今,智能手机“屏幕”日益成为“镜像”。透过这种“镜像化”的移动智能终端屏幕,自拍者可以在进行自我摄影时,跨越时空限制进行自我“凝视”,进而使拍摄与管理自我的身体图像成为可能。[4]而自拍中竖屏占绝对比例,竖屏拍摄中自拍也是绝对数量,竖屏为自拍的“自我展示”和“自我凝视”都提供了形式上的场景。此外,竖屏的垂直框架构图形成狭长的视野,对于人物、建筑、树木等狭窄且长的事物容易展示,而对纵向空间的开阔展示乏力。比如各类直播场景基本都采用竖屏展示,除了对人本身的侧重之外,也考虑到对周边环境的删减,形成幽闭环境。作为信息沟通的一种形势,竖屏在对人的凸显和环境的隔离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使人的眼睛聚焦于其中心,由此具备撩拨情绪和营造幽闭场景的独特优势。

第三,竖屏是移动网络时代图文信息和视频信息的最佳展示方式。手机的纵向结构与传统视频电影、电视及电脑等载体的横向结构截然不同,甚至手机9∶16的屏幕比例与 16∶9的宽屏比例正好相反。在2018中国网络视频年度高峰论坛上,优酷资讯中心高级总监王立明直言:竖屏是最匹配手机智能终端的表现形态,一种终端或者是一种传播一定有它最原生的形态,竖屏就是手机终端最原生的、最有生命力的形态。近些年来无论是直播还是短视频,竖屏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格式标准,竖屏不仅符合手机的观看习惯,更充分利用本身就不大的手机屏幕。传统基于横屏拍摄的影像,在手机端观看时,要么得旋转屏幕,要么就得忍受屏幕太小带来的信息丢失和极不匹配的比例,观看体验较差。

三、竖屏的特征:聚焦人物、“短平快”叙事和社交互动基因

从横屏到竖屏,不仅仅是简单地竖起来。竖屏首先是基于手机移动端技术需求,所以竖屏视频的生产一定要考虑到播出平台,从前端拍摄到后期剪辑,无论是拍摄构图、编辑理念、审美标准都发生了变化,形成了自己的特征。

首先,竖屏长于展现人物而弱于交代环境和关系,长于展现静态而弱于表现运动。16∶9的屏幕长宽比例拓宽了横向空间,压缩了竖向比例,在其中可以充分展现环境、空间和事物之间的位置、关系,也可以充分展示物体的运动状态等,观看时符合人眼视觉习惯。然而9∶16的屏幕比例标准基本上让人占据了绝对主体,环境和关系的展现大大弱化,更不适合表现画面内部运动。2017年首档竖屏视频人物采访节目《和陌生人说话》,主要通过静态访谈方式展示人物故事和情感。竖屏构图突出人物中心位置,周边环境基本被删减,形成幽闭的访谈环境,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人物的表情和神态,观众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故事和情绪当中。基于手机屏幕制作的节目本身带有强烈的平民感,而竖屏构图则放大了小人物的悲欢离合,竖屏的展现恰恰与节目组“大时代下的小人物”与“没有小角色,只有大人物”并行原则相匹配。

其次,竖屏视频叙事的“短平快”。移动网络特性要求基于手机移动端的竖屏视频的观看是碎片化、移动化的,其不适合讲述非常复杂和需要高度注意力的故事,在创作上要求形式短小,平铺直叙讲故事、直抒胸臆诉感情。《和陌生人说话》每集10分钟左右,对人物故事交代单刀直入,不会设置过多悬念,人物情感表达直抒胸臆。

第三,竖屏天然具有社交和互动基因。观看竖屏展示的内容犹如观看一张人物肖像画,画中所展现的人物形态、神情就是这幅画的所有,没有场面和环境,没有空间和历史,没有多余的信息,当你立足于画前凝视时,你与画的作者或是画中人仅通过人物神情完成了超越时空的互动。随着手机硬件、软件的发展和丰富,一些视频社交软件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增加互动性和趣味性的功能,这都是对竖屏社交和互动基因的发掘与利用。抖音APP的开屏广告中,将品牌广告融入自身竖屏短视频之中,增加了用户的交互体验。无论是短视频或直播,不论是横屏还是竖屏,其内容或以内容为入口的平台就是社交和互动,是人关系的连接。只有把握住对人生物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本质了解,才能了解包括竖屏在内所有媒体衍化的逻辑。

四、竖屏的挑战:横屏、视觉习惯和幽闭恐惧症

竖屏快速发展的时候,人们比较关注横屏和竖屏的差异与未来发展。相比横屏视频,竖屏视频更加注重特定对象的呈现,尤其是自带垂直属性的背景或物体,适合展示简单直观的场面,通过放大细节带动观众情绪;横屏视频的视野相对开阔,空间层次感丰富,纵深感强,在人物关系的表现上更胜一筹。框架的不同要求视频创作者打破原有的传统创作思维,重新思考如何在纵向框架内完成画面构图和叙事,构建属于竖屏视频的叙事逻辑。[5]竖屏和横屏在内容、匹配度上是互补的,在未来是一种并行的状态,不存在颠覆。

然而竖屏最大的挑战不是横屏,而是横屏背后人类的视觉习惯。人们在用眼睛观察事物的时候,通常总是先看整体环境再看具体事物,先有视野宽度再有细节捕捉,本质上人类是以横向的角度看世界,所以宽屏视频更加与人的视觉习惯相匹配。人们在面对竖向视频时,会给视觉习惯带来一些不适。不过好在哈佛医学院眼科教授以利·贝利(Eli Peli)通过研究后认为,这些不会对在手机上进行垂直演示的舒适度或安全性产生影响,因为智能手机等小型移动设备持有臂长的视野范围非常小,人眼上下移动的能力范围远超出手机屏幕的范围。

还有竖屏视频抵制者认为,竖屏视频会引发幽闭恐惧症。若以垂直框架叙事,两个人就会占满整个画面,几乎没有空间展示背景信息。当网络视频产业进一步发展,网络视频会在形式上不断丰富,在视频内容上新的垂直领域不断被挖掘,涉及的领域越来越细分。随着网络大数据技术和信息推送精确度越来越高,势必视频形式也将成为内容之外另一个与用户偏好相匹配的标签,在内容的“信息茧房”之上,或许也会有诸如竖屏视频带来的“幽闭恐惧症”。

竖屏的产生基于手机移动网络和用户使用习惯,但是竖屏格式本身张扬的个人主义和强烈的交互优势,使其在“无社交不媒体”的移动网络时代迅速发展,适配和满足用户社交化、场景化和移动化的需求。竖屏虽然生于技术,却盛于人的心理需要,媒体技术快速发展和迭代的背后,总是基于对人性需求的观照。

注释:

[1][2]周奎.竖屏时代的来临:融媒体短视频类型前沿和趋势研究.电视研究,2018(6).

[3]彭兰.场景:移动时代媒体的新要素.新闻记者,2015(3).

[4]余富强,胡鹏辉.“我拍故我在”:景观社会中的自拍文化.新闻界,2018(3).

[5]顾洁,王璐璐.竖屏——短视频行业的新格式.东南传播,2017(9).

猜你喜欢
社交用户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社交媒体中的影响者
社交距离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两新党建新媒体用户与全网新媒体用户之间有何差别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