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背景下节目主持人的融变之路

2019-12-16 17:28刘凤至
传媒 2019年16期
关键词:主持人受众融合

文/刘凤至

当前,媒体融合趋势不断加深,新颖多元的网络节目层出不穷,“草根”主持人大量涌现,为主持人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适应媒体融合环境,主持人必须重新审视自身在传媒行业以及节目中的角色定位,重新理解主持人与受众之间的关系,将“融合思维”贯彻到工作中。同时,不断拓展自身技能,加强与受众的互动,提升新媒体素养,创新主持风格,建构有沉浸、有辨识、有力度的主持格局,更好地为受众服务,打造融媒视域下的精品视听节目。

媒体融合背景下节目主持人面临的严峻问题

主持人与媒介样态的兼容性问题。传统电视节目具有严密的流程、固定的时长和稳定的受众,主持人主要在观众与节目之间充当信息传递的桥梁,由此主持人拥有了一块“生存舒适区”。然而,媒体融合的发展催生了不少新兴传播形式,如短视频、直播、微博等,这改变了受众接受信息的行为和习惯,也直接冲击了主持人的传统阵地,这让主持人不得不思考其与新媒体的“适应性”问题。以短视频为例,其内容变得更碎片化,以信息流的形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其使用场景更为多样,受众不需要坐在电视机前,“主播”也不需要在演播厅内。这种传播内容和形式的革新,直接挑战着主持人固有的传播习惯甚至存在价值。

主持人与节目内容的融合性问题。近年来,多档头部综艺节目呈现“去主持人化”的倾向。比如,2018年的选秀节目《偶像练习生》和《创造101》都取消了主持人;而《向往的生活》《极限挑战》《中餐厅》等真人秀节目也不见主持人身影,只见嘉宾各自推进剧情;《奇葩说》《中国新说唱》等竞技类节目,则采用了隐匿主持人的方式,串场工作借由导师之口完成。这种“去主持人化”现象的出现,一方面,与融媒体时代“去中心化”的传播趋势密不可分,主持人的功能被明星、嘉宾、制片人、画外音甚至于人工智能逐渐取代。另一方面,与节目形式的多元化创新有关。比如,在角色扮演类节目《明星大侦探》中,主持人的设置无疑会破坏剧情的连贯性,影响受众的节目观看体验。因此,主持人需要重新思考其在节目中的定位,恰到好处地融入节目。

主持人与多元受众的互动性问题。媒体融合背景下,互动技术打破了主持人和受众之间的“屏障”,受众的主观能动性也不断增强,受众的声音也被无限放大。比如,在直播节目中,受众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网页评论区、短信、弹幕等方式实时发表自己的声音,参与现场互动,这也增强了受众交流的即时性和实时感。虚拟现实等沉浸技术则将主持人与受众之间的距离无限拉近,主持人的自由度提高了,受众对其即时应变能力和互动表达能力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自说自话”式单向传播已经难以满足现实需求,主持人必须学会理解受众的需求、解读受众的语言、运用受众的内容,重新建立与受众的互动关系,做受众真正喜闻乐见的主持人。

主持人与市场竞争的品牌性问题。媒体融合背景下,文化商品竞争和渠道、平台竞争日益激烈,逐步演化为品牌竞争。主持人作为节目或平台的“门面”,具有商业号召力和粉丝影响力,代表节目和平台的品牌形象。而当前媒体模仿之风盛行,有个性和辨识度的主持人较少。不少主持人模仿港台综艺节目,惯用“吐槽”“毒舌”“贫嘴”的主持风格,或频繁使用网络流行语,陷入了盲目跟风和流于套路的困境。为此,主持人必须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和个性优势,提升节目口碑,在品牌竞争中赢得优势。

主持人与文化传播的责任性问题。尽管网络节目主持人数量不断增加,但主持人素质参差不齐,部分主持人为了讨好观众、获得流量,大打暴力、色情的擦边球,对媒介生态造成恶劣影响。比如,2016年爆红的网络节目《Papi酱》系列视频,以夸张、直接的短视频形式为特色,在微博等社交平台上形成了病毒式传播。然而,为了吸引注意力,主持人Papi酱在节目中不惜爆粗口,大谈低俗内容,最终被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责令下架整改。在商业社会利益的驱使下,低俗化和媚俗化现象愈演愈烈,主持人如何承担起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责任仍需重视。

媒体融合背景下节目主持人的融变之路

突破台前幕后限制,成为“全能型”主持人。媒体融合语境下,主持人的职能也逐渐与其他职能相融合。因此,一个优秀的主持人不仅要从“播”转变为“采、编、控、播”的一专多能型人才,还要将自己融合到节目的策划、制作、营销环节,充分发挥主持人优势,和团队合力打造优质节目。比如,访谈节目《十三邀》中的许知远也是节目制片人之一,他全程参与到节目的选题和制作过程中,每一期节目,许知远都没有照本宣科或遵循套路,而是带着内心的思考在追问,为节目拓展了知识分子的深度。再如,身为米未传媒CEO的马东,也是公司旗下多档节目的主持人和制片人,他对节目的核心价值观了然于心,因而在节目中游刃有余地进行协调。在《奇葩说》中,各家观点争相碰撞,马东会通过调解和引导,合理把控节奏,将讨论拉回“正轨”;其植入广告的主持风格看似无厘头,实则是其对节目内容和商业规则高度熟悉的表现。

跨界发展,适应多元平台和多变环境。在媒体融合时代,主持人必须走出电视时代的舒适区,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一是要有适应多元平台的能力。主持人必须理解媒体融合时代不同新媒体平台的特征,针对不同平台运用不同的话语方式传播节目内容,满足受众需求。比如,知名主持人何炅拥有超过1亿的微博粉丝,在录制新节目《神奇的汉字》期间,他带话题发布图文剧照,起到了非常好的宣传效果。二是要有适应多变环境的能力。如今,主持人不应该只停留在主持领域,而需要延展新的舞台,应时转型、跨界发展。如知名主持人撒贝宁近年来尝试了不少新角色,他在《了不起的挑战》《明星大侦探》中转型为“综艺红人”,在《欢乐中国人》中出任评委,凭借妙语连珠的口才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这种认可,对其所主持的节目《开讲啦》《今日说法》等具有反哺作用。

高度融入节目,构建沉浸式主持模式。媒体融合时代,视听节目的叙事方式从单一线性转变为多元交织,节目中的各个环节和元素相互融合,共同为受众打造了有沉浸感、有故事的视听节目。对此,主持人也应当深度融入节目内容之中,探索多元的呈现形态。一方面,可以将主持人“角色代入化”。比如,《创造101》打造了一个“造星”的梦幻世界,将粉丝称为“创始人”,由粉丝投票来“创造”自己喜爱的偶像团体。节目中的迪丽热巴实际上承担着引导、串联和推进的主持人功能,但头衔与称谓却改变为“发起人”,这增强了打造偶像团体的仪式感和代入感。再如,《爸爸去哪儿》中的“村长”李锐,《我是歌手》中的“串讲人”吴青峰等都将主持人嵌套于节目的情节设计中,方便观众沉浸于节目特定的叙事氛围。另一方面,可以将主持人功能“融合分散化”。如《奇葩说》中,调动气氛、设置互动、引导选手的不仅有马东,还有高晓松、蔡康永等其他几位导师。主持人的功能由节目中的不同角色共同分担完成,主持人则从条条框框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更好地发挥了自身的优势,推进节目的多维度叙事。

加强业务能力,注重互动化品牌塑造。在传受关系转变的背景下,主持人应该加强与受众的互动,提升受众参与节目的积极性。一是要提高互动表达能力。主持人要选用亲和、凝练的语言向受众传达信息,重视受众反馈,探索与受众互动的有效方式。比如,《吐槽大会》的受众能够通过“微视”短视频发表自己的吐槽,主持人张绍刚则在节目中进行幽默、机智的回应,由此,主持人与受众就建立了有效对话。二是要降低对台本的依赖,提高即时应变能力。比如,在《我是歌手》的全网直播中,孙楠临时宣布退赛,汪涵在短暂的时间内整理好思绪紧急救场,体现出了一个优秀主持人“现场判断”和“语言组织”的基本功力。三是要学会“提炼”自身的亮点,将营销思维运用到主持风格的打磨中,建立有辨识度的个人形象。比如,《中国好声音》中的“快嘴”华少,《吐槽大会》中喜欢“自黑”的张绍刚,《奇葩说》中“花式打广告”的马东,在观众心中已经成为节目的人格化符号。主持人通过创新主持风格,展现独特魅力,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不可替代性,还能增强个人品牌的号召力。

提高文化素养,坚定地传播主流文化。媒体融合时代,主持人要肩负起文化传播的职责,坚守正确价值观,维护传播业态的健康发展。一是要增强自身文化修养。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中国诗词大会》中的董卿极富有诗意气质,每一期唯美的开场词尤为引人赞叹,其散发出的人文魅力吸引着受众的注意力。二是要弘扬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增强民族自信,唤醒文化自觉,不仅有助于提高主持人自身的格调,还能在主持人与观众之间形成文化身份认同。三是要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纷繁复杂的媒体环境下,主持人要紧随时代发展的潮流,保持不媚俗、不媚外的态度,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

结语

媒体融合时代,节目主持人需要“向内”“向外”发力,向内要加强提升业务技能,广泛涉猎不同领域,满足融媒体时代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打造出独树一帜的个人风格,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不可替代性;向外则需要加强与节目的融合性,探索多元呈现形态,与团队合力打造有沉浸感的视听节目。同时,主持人还需不断开辟新的“舞台”,积极运用多样化的媒介形式,提高自身对媒介的适应能力。最后,主持人承担着文化传播的社会职责,要紧跟时代步伐,提升文化涵养,提高文化自觉。

猜你喜欢
主持人受众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主持人语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主持人语
《融合》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