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

2019-12-16 02:20葛冬冬
人民论坛 2019年33期
关键词:工业互联网核心技术制造业

葛冬冬

【摘要】相比“互联网+”,“智能+”的提出语境针对性更强,聚焦在提高我国的工业基础能力和创新能力上,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必须抓住机遇,以向智能制造转型为关键,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抓手,走在升级发展前列。

【关键词】“智能+” 核心技术 工业互联网 制造业 科技竞争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在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了“智能+”: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拓展“智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值得注意的是,在“智能+”的概念提出之前,李克强总理自2015年起在各个场合多次阐述“互联网+”的概念,并强调要推进“互联网+”建设。事实上,“互联网+”以网络为链接,以衣食住行和工作社交为载体,已经颠覆性地变革了国家经济运行和国民生活方式。

2017年国家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人工智能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把发展人工智能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加紧出台规划和政策,围绕核心技术、顶尖人才、标准规范等强化部署,力图在新一轮国际科技竞争中掌握主导权”。相比“互联网+”,“智能+”的提出语境针对性更强,核心聚焦在提高我国的工业基础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在当下互联网技术相对成熟稳定的环境下,以智能技术为抓手,在工业互联网的基础平台上,为制造业赋能,对产业的转型和升級具有关键作用。

笔者在中美两国均曾参与过多项大型企业在制造业和供应链方面的核心科技项目。最直观的感受是:对于现代工业来说,“智能+”直接意味着硬件和软件的全面升级。硬件相对来说具体度量标尺清晰,社会理解度和接受度较高。而在硬件更新换代基础上,如何发展更高效更完备的信息化系统,使之更智能地接入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运筹优化算法,在更高素质的科研和操作团队配合下,真正做到对原有工业系统的彻底改造?其间所涉及的工作非常艰辛和琐碎,“智能+”发展注定是一条荆棘之路。

“智能+”在我国的具体实践和落地上,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是实施基础不完备。我们在炒作“新制造”“新物流”“新零售”等诸多概念的时候,“旧制造”“旧物流”“旧零售”里很多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答,并不具备升级基础。在呼唤工业4.0的同时,必须看到,其实大多数工厂工业2.0、工业3.0的基础都不完备。例如,在数据的完备度和质量方面,传统制造业长期以来的粗放管理和对数据化的忽视,导致整个行业可用的数据缺失率偏高,关键数据得不到记录,而已有数据的记录和管理随意性大、数据错误率高,重要数据可信度低。此外,数据记录缺乏科学指导,导致即使精确记录的数据重复性依然很高,分析价值较低。又如,数据库和信息化支持系统的建设滞后,使得数据的充分共享和利用出现困难。这些基础建设的缺失,导致缺乏建设工业物联网的基础,基于数据支撑的现代量化管理方法成为空中楼阁。

二是科研基础支撑能力有待提升。李克强总理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支持力度,强化原始创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各种利好条件的支持下,我国已经成为人工智能领域论文发表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但是也应该看到,科研大国不等于科研强国。首先,论文引用率和论文质量不高是一个普遍性问题,真正具有开创性、引领人类发展的人工智能革命性成果在国内依旧鲜见。这也是我国长期以来追求指标第一、科研相对急功近利造成的。例如,虽然目前人工智能的校企合作成为整个人工智能社区国际学术界的趋势,我们的企业研究机构始终没能出现如微软研究院这样不以企业KPI为导向的、而是以真正解决重要纯科学问题为目标的宽松而卓越的科研机构。其次,我们的科研基础相对薄弱,在“智能+”大厦建设上依然存在很多空白环节。例如,2017年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安德鲁·W.摩尔(Andrew W. Moore)教授提出,人工智能最重要的是基础建设,包括大规模线性规划问题和随机梯度下降等大型优化策略。而在现实中,线性规划和整数规划这一在生产制造、航空、电网等重要命脉性产业中广泛应用的核心模型,其求解算法软件,无论开源还是商业,国内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主要原因在于长期的积累不足,国内无法培养出将复杂数学优化算法能力和大型软件工程结合的复合型人才。这种局面不是短期能够改善的,需要长时间的逐步积累和提高。

三是革新的意识和素质需要强化。在企业层面,传统制造业的成功和我国企业家的传统经验往往来自于顺应改革大潮、跟进市场风向、抓住国内空白、调动员工积极性、竞争策略得当等手段。现代科技进化带来的变革,一直以来都不是多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此基础上,推行智能化,很难被企业家所接受。而在工业3.0方面相对成功的企业,在享受到了科技红利之后,若要接受人工智能这一未知事物的彻底改造,迁移成本反而更大,惰性也更强。在执行层面,智能化系统如果要发挥最大效用,在目前这个阶段还很难做到彻底的无人化或自动化,需要科研团队和业务团队的全面配合。对传统制造业来说,自上而下的理解和支持,以及配备充足的科技人员和对现有人员加强认知、素质培训,都是困难而必要的任务。

从长远来看,无论如何强调“智能+”战略的重要性都不为过

“互联网+”风潮来临的时候,更多的是一个B2C的行业革新,颠覆性技术具有感染性强、可复制性高、自我进化快等诸多便于发展的条件。相对而言,“智能+”在制造业的革命,革命的主体——传统产业——可能会有转身慢、动力不足、顾虑多等问题,而且人工智能本身技术发展还未成熟,确实存在一定的黑箱特点和不可解释性,与产业的结合也需要大量的应用性改造,加之我国所面临的一些现实困难,如数据完备度差、科研基础薄弱、国民科学素质偏低等问题,“智能+”在我国的落地绝非易事。

猜你喜欢
工业互联网核心技术制造业
核心技术是厚积薄发的过程
掌握核心技术 赢在精益制造
不忘科创板的初衷
2019长三角制造业企业100强
2018上海民营制造业企业100强
核心技术,造船强国第一要素
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互联网+”的三个重要发展方向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