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垃圾分类,你准备好了吗?

2019-12-16 08:11蓝风
妇女生活 2019年12期
关键词:垃圾桶分类垃圾

蓝风

编者按:

2019年6月,住建部等部门发布了关于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将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在内的46个城市推入了垃圾強制分类的“快车道”。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宣告上海进入“垃圾强制分类”时代。《条例》就生活垃圾的分类标准、投放方式与投放时间、违反条例的处罚方式等做了详细规定,凡违反规定者都将面临处罚。一时间,市民掀起了学习垃圾分类知识的热潮,投放垃圾时格外注意。但也有一些人对严苛的分类要求不适应,感觉不习惯、太麻烦,心生抵触。那么,普通市民如何才能尽快适应垃圾强制分类呢?

垃圾分类渐成趋势:

有人积极响应,

有人心生抵触

随着《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于2019年7月1日正式实施,“垃圾分类”在上海被纳入法治框架,无论个人还是单位,违反《条例》都将面临处罚。一时间,上海市民纷纷把垃圾分类相关知识的学习当成一件大事。7岁的张煜冉是徐汇区建襄小学的一名一年级学生,他不但主动学习了垃圾分类知识,还跟3岁的弟弟一起动手做了分类垃圾桶,分别用黑色、棕色、蓝色和红色涂满四张标签纸,然后贴在相对应的垃圾桶上。张煜冉一边制作标签一边给弟弟讲解,这四种颜色代表了四种垃圾,并顺带着把自己掌握的垃圾分类知识教给弟弟。

张煜冉的父亲说,尽管孩子们还不能做到完全准确分类,但自从家里有了这四只自制的分类垃圾桶,每次产生了垃圾,孩子都会主动进行分类,分不清时还会问问大人。现在一般的垃圾他们基本能分得清楚。更重要的是,孩子们从小养成了垃圾分类的习惯。

张煜冉一家的垃圾分类实践,是上海市普通家庭积极响应政府进行垃圾分类号召的一个缩影。紧跟上海之后,全国包括北京、广州、深圳等在内的四十多个大中城市也陆续进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

8月,在《西安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将于9月1日正式实施倒计时期间,西安市民王女士家已经掀起垃圾分类“热潮”。她家的厨房灶台后墙上贴着一张五颜六色的表格,上面有各种垃圾的图案,每个图案都被标注属于哪一种垃圾。她家还有几组小型分类垃圾桶,家里人每次扔垃圾都要去看一看表格,然后按标识精准投放。一家人都热衷于垃圾分类,还相互监督。除了分类自家产生的垃圾,王女士一家还将有些垃圾回收利用,制成简易生活用品,并将从网上买表格、垃圾桶以及废物回收利用的小窍门分享给周围的人,带动大家进行垃圾分类。

眼下,垃圾分类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认可。据国家统计局西安调查队总队对西安市民生活垃圾分类意愿及行为的调查,市民总体来说对于生活垃圾分类有比较强的意愿,对垃圾分类政策的态度较好,有75%的人表示会积极执行和配合垃圾分类政策,不愿意配合垃圾分类的只占少数。

除了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强制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还能从源头倒逼环保意识和绿色生活方式的养成。

黄小祺是上海一家外企的白领,跟男友租房居住,虽然家里厨房设施齐全,但他们基本没用过,一日三餐靠点外卖解决。自从上海实施强制垃圾分类后,黄小祺和她的男朋友有些傻眼了。有一天,他们照例出门扔外卖垃圾,发现门外的垃圾桶不见了,这才想起垃圾要分类,而且还要在规定时间和地点投放。两人只好打开垃圾袋,把外卖垃圾随便分了一下,然后拎到小区指定的垃圾投放点。收垃圾的阿姨翻了翻他们的垃圾袋,当场让他们返工。两人只好捂着鼻子皱着眉头按阿姨的指导意见再分了一次,这才勉强交差。临走时他们还是被阿姨上了一课:“以后处理外卖垃圾,要先把剩余的汤倒掉,剩饭剩菜放入湿垃圾,如果有贝壳、骨头等要放入干垃圾;饭盒也是干垃圾,如果有纸盒饮料,还要拆开冲洗,再放入可回收垃圾箱;塑料袋也是可回收垃圾,纸巾是干垃圾……”两人听得云里雾里,阿姨又指着他们刚刚扔掉的奶茶杯特别强调:“扔珍珠奶茶杯共分为四步:第一步先将剩余奶茶倒入下水道;第二步将珍珠、水果肉等残渣丢入厨余垃圾桶;第三步把杯子、吸管丢入其他垃圾桶;第四步则因茶而异,如果是带盖或是带有纸杯托的杯子,塑料盖和纸杯托可以归到可回收垃圾。”两人听到这里已经彻底崩溃了,当即发誓:再也不吃外卖了!

一个同事给黄小祺支招儿:自己做饭试试!原来,作为应对垃圾分类的策略,上海市推出了智慧微菜场,顾客只要下单买好菜,到指定的地方取出菜简单处理一下就可以下锅了。关键是,微菜场推出的食材都做过垃圾减量处理,基本不会再产生垃圾。黄小祺想,反正点外卖也逃不过垃圾分类这一关,不如自己做饭方便。

一个月后,黄小祺算了一笔账,自己做饭比点外卖吃得好还省钱,关键是垃圾分类的负担大大减轻。

垃圾分类的现实烦恼:习惯不好改,分类难题多

垃圾分类是大势所趋,但也不可否认,让人们习惯垃圾分类并非易事,强制执行也绝不会一帆风顺。

最难改变的是人们的习惯。“垃圾一包扔”的生活习惯是多年养成的,现在突然要求按规定分类,当然需要一个适应期。在强制分类过程中,各种不适、不方便,甚至抵触情绪都会出现。

无锡市于2019年9月1日起开始执行强制分类实施办法,全市1000多个小区被纳入管理范围。实施强制垃圾分类不久,某小区便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上午8点多钟,一名老汉提着一兜垃圾赶往垃圾收集点,气呼呼地说:“扔个垃圾都跑这么远,真是折腾人!”说罢就要把垃圾往垃圾桶里扔。志愿者小张赶忙阻止道:“请您将垃圾分类后再扔!”并耐心地给老汉讲解垃圾分类知识。老汉本来就一肚子气,听小张一说更来气了:“分什么分!我现在分了,最终还不是要混在一起?我还不知道你们这是做样子?!”小张耐心跟他解释,《无锡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已明确禁止将已经分类投放的生活垃圾混合收集、混合处置……老汉根本不听,嘟囔了一句还是把垃圾扔进了垃圾桶。小张是外来妹,听不懂老汉说了什么,一旁的女孩子给她翻译,老汉说的是:“我分好了,你干什么?你要做样子你去做!”小张气得眼泪都快下来了。

无独有偶。据报道,上海市实施强制垃圾分类不久,一位女士扔垃圾时没有分类被小区志愿者阿姨劝阻。但这位女士不仅不听劝,还掐住了志愿者的脖子,致使对方呼吸困难,丧失反抗能力后昏厥。事后,虽然该女士被警方行政拘留3天,却让志愿者的家属心有余悸。那位志愿者阿姨休息两天继续上岗后,儿子不离左右给她当起了保镖。

除了生活习惯上不适应,分类知识的缺乏,也是垃圾分类实施过程中的另一个痛点。

75岁的卢老太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一辈子争强好胜,最近却输在了垃圾分类上。她所在的小区推行垃圾分类试点,她也积极参加垃圾分类的学习和培训。可一到实际操作,她脑子就乱了,特别搞不清楚厨余和其他垃圾有何区别。有一次她将花甲壳跟龙虾壳一起放到厨余垃圾里,结果花甲壳被管理员捡到了其他垃圾里。她据理力争,说两种垃圾都是厨余,但结果证明是她错了,被人一通笑话。从此,她走在小区里一看到垃圾分类的宣传标语就心慌,生怕自己一个不小心成了垃圾分类宣传的反面教材,甚至做梦都在分垃圾,完全变成了“垃圾控”。

家住北京市大兴区的肖女士也表达了自己的忧虑。她说,她所在小区居住的多是老年居民,虽然居委会多次对垃圾分类进行宣传,还办过讲座,但很多老年人还是很难判断哪些垃圾是可回收的,更难分清厨余和其他垃圾。她感叹:“垃圾分类实在太难了!”

而对于上班族来说,强制垃圾分类对他们最大的考验是时间和精力。

上海小夫妻小陈和小李最近没少因为垃圾分类闹矛盾。自上海实施强制垃圾分类后,小夫妻俩的生活完全被打乱了。他们所在小区的垃圾站每天只開放4个小时——上午7:00-9:00、晚上7:00-9:00。而他俩都在服务行业上班,这两个时间段不是在睡觉,就是在上班。没办法,小陈和小李只好实行轮班制,即一个人负责每周一、三、五、日早晨起来扔垃圾,另一个负责二、四、六。而在排班的过程中,小两口就闹了一次,小陈说扔垃圾这种婆婆妈妈的事应该由女人做,小李每周应该多排一天;而小李觉得老公应该体贴老婆,多排一天理所当然。除了排班,两人在由谁分垃圾的问题上也常常闹矛盾。两人都是独生子女,从小没干过什么家务,这突然增加的分拣垃圾的“重担”,的确让两人都很不爽。有一次小陈分错了垃圾被罚款,小李一通唠叨,两人大吵了一架,并冷战了半个月。

像小陈和小李这样,因垃圾分类而起争执、闹矛盾的年轻人还真不少见。

强制垃圾分类无疑让我们的环境更加清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切实的好处,但推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着实不少。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董会娟进行了总结,具体有如下几个问题:定时定点回收模式,极大限制了垃圾分类的顺利实施;湿垃圾存在卫生隐患,很多湿垃圾桶为敞盖式,清理不及时很容易发酵和产生味道;干湿垃圾分类极易搞混,增加了居民垃圾分类的执行难度;目前垃圾分类投入很大,尤其是人力成本,引起人们对垃圾分类经济成本可持续性问题的质疑。有了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再加上目前垃圾分类主要靠强制监管或激励措施来实施,人们在主观认识上还不到位,很容易引发各种抱怨,让人们对强制分类能走多远心存疑虑。

循序渐进适应新形势:

了解分类常识、

掌握分类方法是关键

垃圾分类是一场生活方式的革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一项全民行动,垃圾分类涉及面广,技术细节多,光有“强制”是不够的,市民提高认识、掌握方法,政府科学宣传、精准施策都是让这场革命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

对广大市民来说,需认识到位,人人动手。有人说,垃圾分类是公认的最难推广的简单工作。简单,是因为举手之间即可完成;最难,是因为引导每个人都养成习惯并精准分类并非易事。

而要养成习惯,必须全方位地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对垃圾分类的认识。我国人口规模庞大,所产生的生活垃圾堪称巨量。据调查,我国每人每天大约会产生1.2公斤垃圾。以杭州市为例,从2007年到2019年,杭州市总共填埋了1700多万吨垃圾。这意味着原本预计使用24年的填埋面积,只用了不到12年就将填满。可现在,杭州只有一个垃圾填埋场,如果这里被填满,杭州市的垃圾一周之内就会覆盖整个街道。另据美国CNN的一个调查显示,人的粪便中,平均每10克含有约20颗塑料微粒,种类多达9种,几乎覆盖了全部塑料类型。这一可怕的结果表明,如果我们再这样肆无忌惮地扔下去,不久的将来这些垃圾产生的塑料微粒可能会存在于空气中、水中、食品中,并最终回到我们的身体内。只有实施垃圾分类,才能更好地从源头上控制并处理有害垃圾,才有更多的资源可以回收利用,并形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

有了对垃圾分类必要性的深刻认识,人们才会改变心态,接受垃圾分类理念,主动进行垃圾分类。

目前,不少城市的垃圾分类,尤其是厨余垃圾分类,主要靠社区分拣员或志愿者徒手操作,市民没有被动员起来,家庭源头分类的比例较低。另外,随着各地陆续进入强制垃圾分类时代,“代扔服务”应运而生,线上线下同时发力。但垃圾分类是一场全民性的硬仗,专业分拣和“代扔服务”虽暂时方便了市民,但从长远看,要想打赢这场持久战,还需人人自己动手。

动手之前,了解一些垃圾分类小常识非常必要。有人曾编了一个段子,浅显易懂,说:“猪能吃的是厨余垃圾,猪吃了会死的是有害垃圾,连猪都不吃的是其他垃圾,卖了钱可以买猪的是可回收垃圾。”除了从这种智慧段子中掌握分拣要领,还要学习系统全面的分类常识。有人对四类垃圾用口诀进行细化:有害垃圾为“药油电灯”(“药”指过期药品,“油”指油漆桶,“电”指各种电池,“灯”指节能灯、荧光灯);厨余垃圾为“剩鱼皮花”(“剩”指剩下的食物,“鱼”指鱼鳞、鱼骨头等小型骨头,“皮”指瓜子皮、瓜皮、果核,“花”指花卉绿植);可回收垃圾为“衣纸塑玻金”(“衣”指废织物,包括衣服、皮鞋、床单、毛绒玩具等,“纸”指废纸张、快递纸箱、纸袋子、书本、报纸等,“塑”指废塑料,包括饮料瓶、洗发水瓶、塑料制品等,“玻”指废玻璃,如啤酒瓶、玻璃杯、窗户玻璃等,“金”指废金属,如易拉罐、刀具、锅具等);其他垃圾为“盒湿土废骨(“盒”指外卖盒、食物袋等,“湿”指湿巾、面膜以及过期化妆品等,“土”指陶瓷、渣土及花盆类物品,“废”指烟头、废弃卫生巾、纸尿裤等物品,“骨”指不易腐烂的大骨头、海鲜壳之类)。

每个人都应主动投身这场战斗,掌握分类常识,学会分类方法。除此,还要耐心教会家中老人,培养孩子从小进行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对管理部门来说,需科学宣传,精准施策。在关于影响西安市垃圾分类政策有效度的调查中,有81%的人认为是缺乏垃圾分类知识,73%的人认为是垃圾分类政策落实不到位。因此,增强对市民关于垃圾分类知识、常识的宣传教育,加大垃圾分类政策执行力度是当务之急。

要让市民真正掌握垃圾分类方法,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最大限度化繁为简,以更具体、更直白的方式,把分类方法宣传出去。有专家建议,政府和相关部门应以街道、社区为主,充分利用小区物业的宣传阵地和设施,同时运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大众媒体,加强垃圾分类意识上、分类方法上的宣传,以群众易于接受的形式普及垃圾分类常识,尤其是针对性地对老年人等特定人群做特别宣传,具体责任人还要及时解答群众的疑问。通过多种宣传方式,让宣传教育和行为引导双管齐下,在全社会形成自觉进行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

除了宣传到位,政府精准施策也很重要。在政策推行过程中,除了动用行政力量严格执行管理办法,相关部门还要多一些为民服务的意识。比如针对居民反映的垃圾分类投放相关规定过程繁琐、投放时间死板等问题,多结合实际,照顾到都市人的生活习惯,简化投放程序、延长投放时间、增加投放地点等,让垃圾分类投放制度更完善、设施更便民利民。此外,政府部门还应重视垃圾分类链条上各环节的衔接,要让垃圾处理的硬设施跟得上,不能出现居民将垃圾分好类、环卫车一车拉走的形式主义,且要让老百姓看到分类收运过程,增强分类信心。

强制垃圾分类任重而道远,但只要有关部门措施得当,全民积极行动,就一定能取得理想成效。

〔编辑:冯士军〕

猜你喜欢
垃圾桶分类垃圾
垃圾去哪了
垃圾桶等
飞进垃圾桶
倒垃圾
垃圾桶的华丽“变身”
按需分类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说说分类那些事
给塑料分分类吧
可拆分的分类垃圾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