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与空间
——大学校园公共空间设计浅析

2019-12-18 16:12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艺术家 2019年10期
关键词:院系教学楼绿地

□魏 一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一、校园公共空间类型与特征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校园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大学生对校园开放空间的需求日益增长,更加趋向于开放复合的开放空间。而有的新校园在建设过程中,忽略了校园开放空间环境的人性化设计,没有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研究,导致很多新校园出现了“重景观,轻使用”的现象,甚至很多开放空间被使用者遗忘,造成了空间的浪费[1]。

校园公共空间主要包括校园广场、“基地”空间及校园“口袋”绿地,本文仅对后面两个类型的校园开放空间进行分析。

(一)“基地”空间

校园内的“基地”空间主要是指教学楼等院系建筑之外的室外活动空间,因其距离院系建筑很近,所以在此活动中以学生、教师居多。路易斯·康曾说:“在一棵树下,教师不把自己当成教师,学生也不把自己看成是学生,这样的一些人,就许多实际问题平等地进行交谈,这才是学校的开端……”因此,相较于其他空间,“基地”空间的学术氛围更加浓厚。笔者经过调查得出,大多数学生会利用“基地”空间交流,或者举办各种院系活动,这也是一种领域感的表现。“基地”空间的使用情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交谈。在天气好的情况下,学生、教师更愿意到室外开阔的地方探讨问题,有的是边走边聊,还有的是在院系建筑旁的“基地”空间。二是相遇。在院系建筑附近“基地”空间中偶遇新老朋友的概率十分大,学生往往在偶遇后会坐下来进行交谈或者结伴而行。三是看书、学习。“基地”空间距离院系建筑较近,环境宜人,是学生看书、学习的好去处。

设计人员在设计“基地”空间的过程中也应注意一些问题。比如,“基地”空间衔接教学楼的出入口,进出的行人会对在这个空间安静学习的人产生影响,因此,出入口和“基地”空间应互不干扰。同时,教学楼出入口设计一般存在主入口和次入口,距离宿舍楼、食堂近的是人流大的出入口,而人流大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入口。

(二)校园“口袋”绿地

每个大学校园都有以绿化和水景形成的自然空间,这些较小面积的公共绿地零零散散地分布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我们在此暂称为校园“口袋”绿地,包括以绿地为主的绿化空间、休闲空间以及林间小路等,是校园开放空间中层次最丰富的空间之一。

校园“口袋”绿地功能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习交流。学生可以呼吸新鲜空气,使大脑保持清醒的思路,免受别人的打扰,而且新鲜的空气和丰富的绿化景观可以使学生的身心放松。二是散步。丰富的绿化景观中穿插着各种小径,可谓步移景异,学生可以畅游其中。三是晨读、晨练。在大学校园中,很多学生会进行晨读、晨练,如女生多以跳绳、瑜伽、压腿等小区域活动为主。四是休闲。校园“口袋”绿地空间的休息功能最为突出,学生大多集中在“口袋”绿地里聊天、休息。受到天气、日照以及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学生使用校园“口袋”绿地的时间段大多集中在早晨和下午、傍晚等,其余时间活动人数较少。

校园“口袋”绿地在使用过程中也凸显出一些问题。一是可到达性远。有些校园“口袋”绿地场地不足,可供学生休憩的空间不够,因此他们只能驻足观看,无法畅游其中。另外,很多校园“口袋”绿地距离校园生活区较远,有的学生不愿意走较远的路去。二是层次单一。有些校园“口袋”绿地布置单一,不能满足人群的空间需求,这样就不能吸引更多的学生驻足。三是出入口设计规划不合理。教学楼出入口设计一般有主入口和次入口,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往往距离宿舍楼、食堂距离近的才是人流大的出入口,而人流大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入口。如果人流大的出入口规划空间较小,就很容易造成拥挤;反之,就会造成使用者很少的现象出现。四是自行车停放。自行车是学生在校园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因此出入口附近自行车数量众多,若不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和管理,很容易造成自行车占据绿地空间的现象。

二、校园开放空间设计理念初步浅析

(一)对整体氛围的营造

总体来讲,校园开放空间应当是易于交流的、便于使用的,但由于所处位置不同,开放空间的氛围也是不相同的。因此,校园开放空间应呈现出多层次的特点。

位于教学区的开放空间,也就是我们说的“基地”空间,由于所处位置距离教学楼很近,因此这个空间主要的氛围是安静、祥和的,师生在此对学术问题进行探讨,因此这个空间又应该是具有浓厚的学术氛围。位于生活区的开放空间,以学生为重要使用者,因此应以休闲放松为主要设计目的,这样,学生既可以在树下漫步闲谈,也可以在这里学习、读书,如北京林业大学宿舍楼下的“树洞花园”就是这类校园开放空间的代表。因此,生活区的开放空间的主要氛围是活泼、充满生机的。

(二)对尺度的把握

对校园开放空间尺度的把握直接关系到使用者的舒适度,不同的尺度标准对使用者的感受也不同,不同的空间尺度所营造的空间氛围也不同。

(三)对交往空间的运用

校园开放空间还应涉及对交往空间进行布局,设计者要考虑可以容纳3~5人的小交往空间对整个大空间边界减弱的效应,也可以围绕一些小品设置交往空间,这些空间都适合学生晨读、晨练。如北京林业大学宿舍楼下的“树洞花园”利用可旋转的树洞座椅等易改变的景观小品,营造出交往空间的氛围,适合不同人群的使用。

(四)对视觉、步行的可及性

校园开放空间在视觉上应具有较高的开放性和可及性,以有助于使用者正确把握整个开放空间的空间布局,各个区域间的位置和关系,进而确定所自己的在位置。这样设计就有利于提高校园开放空间的公众参与性,增强校园开放空间的活力[4]。

大学生校园生活出行方式之一是步行,步行的可即性也是增强校园开放空间活力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校园开放空间应设置在学生步行舒适的距离之间,而且应设置在生活区域内,方便学生就近使用。此外,开放空间中的公共绿地也应开放,以便于使用者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和谐共生。

结 语

本文以校园开放空间中的交往行为需求进行了初步分析,在以后的研究中,将进一步针对校园开放空间中不同类型的人群、不同的行为需求进行分析研究,探寻更加完整、更具有广泛意义的校园开放空间优化模式,并通过实践进行完善。

猜你喜欢
院系教学楼绿地
基于昆明高校教学楼采光质量的窗墙比优化研究
浅谈林地绿地养护精细化管理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教学楼重建工程项目中的施工技术分析
教学楼重建工程项目中的施工技术分析
教学楼,作文本里的方格 组诗
浅谈SQL Server中Select语句的分组统计功能
基于遗传算法的教学楼智能照明控制系统设计
走进绿地
将互联网+理念引入高校院系财务管理工作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