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流行状况及综合防控

2019-12-18 06:07王景成高日明李志杰郑海龙
猪业科学 2019年11期
关键词:嗜血血清型病原

王景成,高日明,李志杰,郑海龙,冯 凯

(金宇保灵生物药品有限公司,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30)

近年来, 副猪嗜血杆菌(H.parasuis HPS)病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引起保育猪死亡的一个重要因素,且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在我国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发生也呈现相同的趋势,H. parasuis 是最常见的继发性感染菌之一,临床上常继发于PRRS和PMWS[1],主要引起4~12周龄仔猪发病,且抗生素对其治疗效果不显著,给我国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副猪嗜血杆菌属于巴氏杆菌科嗜血杆菌属成员,在临床上主要引起保育仔猪的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脑膜炎、呼吸困难、高热等症状,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副猪嗜血杆菌通常定植在猪的鼻腔、扁桃体、气管前段等上呼吸道部位,不引起临床症状,但是当猪处于应激状态或免疫功能下降时HPS可以突破上呼吸道的防御机制,侵入机体多个器官。

1 病原

副猪嗜血杆菌属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形态多变,目前,HPS可分为15个血清型, 但仍有部分菌株尚未确定血清分型。许多临床分离株已经鉴定,且血清型4、5、12、13 型和14 型被认为是我国当前流行的主要H.parasuis[2,3]。该菌生长时严格需要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或V因子),不需要X因子(血红素或其他卟啉类物质), 在血液培养基和巧克力培养基上生长,菌落小而透明,在血液培养基上无溶血现象;在葡萄球菌菌台周围生长良好,形成卫星现象。一般条件下难以分离和培养,尤其是应用抗生素治疗过病猪的病料,因而给本病的诊断带来困难;据报道:副猪嗜血杆菌的真实发病率可能为实际确诊的10倍之多。

2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流行病学

副猪嗜血杆菌为巴氏杆菌科(Pasteurellaceae )家族成员之一。H.parasuis通常定居在猪的上呼吸道表面,在特定条件下,毒力菌株侵入呼吸道黏膜层并定植,破坏上皮组织后进入血液循环并迅速扩散到肺组织引起损伤并导致肺炎症状,或侵袭到其他脏器组织导致多发性的纤维素性胸膜炎、腹膜炎以及关节炎,这些组织的损伤特性由Glässer首次报道,因此也被命名为格拉泽氏病(Glässer's disease)。以往该病的发生与动物应激密切相关,多呈散发。然而,随着生产模式的转变和免疫抑制病毒的出现,导致猪格拉泽氏病成为常见的、多发的而且危害严重的猪呼吸系统疾病之一。

2.1 传播

副猪嗜血杆菌只感染猪,该病通过呼吸系统传播。当饲养环境不良时本病更容易多发。特别是寒冷、高湿度、氨气浓度高、断奶、转群、疫苗接种和阉割等应激都是容易引发副猪嗜血杆菌病常见的诱因。副猪嗜血杆菌病曾一度被认为是由应激所引起的。

2.2 继发感染

这种细菌也会作为继发的病原伴随其他主要病原混合感染,尤其是地方性猪肺炎。在肺炎中,副猪嗜血杆菌被假定为一种随机入侵的次要病原,是一种典型的"机会主义"病原,只在与其他病毒或细菌协同时才引发疾病。近年来,从患肺炎的猪只中分离出副猪嗜血杆菌的比率越来越高,这与支原体肺炎的日趋流行有关,也与病毒性肺炎的日趋流行有关。猪呼吸道疾病存在时,将互相加剧病情和临床表现。这些呼吸道病原主要有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圆环病毒病、猪流感、猪呼吸道冠状病毒和猪支原体肺炎等。发生猪蓝耳病等全身性疾病时猪只免疫力下降,抵抗力下降,副猪嗜血杆菌会趁虚而入,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2.3 发病日龄

可以影响从2周龄到4月龄的仔猪,主要在断奶前后和保育阶段发病,通常见于5~8周龄的猪只发病,发病率一般在10%~15%,严重时死亡率可达50%。急性病例,往往首先发生于膘情良好的猪只,病猪发热(40.5~42.0 ℃)、精神沉郁、食欲下降,呼吸困难,腹式呼吸,皮肤发红或苍白,耳梢发紫,眼睑皮下水肿,行走缓慢或不愿站立,腕关节、跗关节肿大(如图1),共济失调,临死前侧卧或四肢呈划水样,有时会无明显症状突然死亡;慢性病例多见于保育猪,主要是食欲下降,咳嗽,呼吸困难,被毛粗乱,四肢无力或跛行,生长不良,直至全身多个系统衰褐而死亡。

3 临床症状及剖检病变

临床症状取决于炎症部位,包括发热、呼吸困难、关节肿胀、跛行、皮肤及黏膜发绀、站立困难甚至瘫痪、僵猪或死亡。母猪可能发病可流产,公猪有跛行致使公猪生产性能下降。哺乳母猪的跛行可能导致生产性能降低。

最常见的为多器官纤维素性渗出物(包括心包、胸腔、肺、关节腔等)肺间质水肿,最明显是心包积液、粗糙、增厚,心包膜增厚,心肌表面有大量纤维素渗出(绒毛心),腹腔粘连(如图2);腹膜炎和脑膜炎相对少一些;腹股沟淋巴结呈大理石状,颌下淋巴结出血严重,肠系膜淋巴变化不明显,肝脏边缘出血严重,脾脏有出血边缘隆起米粒大的血泡,肾乳头出血严重,猪脾边缘有梗死,肾可能有出血点,喉管内有大量黏液。将肿大的关节切开后,发现关节腔内蓄积较多的清亮或淡黄色黏液(如图3)。

4 诊断

据流行情况,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一般可初步诊断。如果进一步确诊,则需要实验室的血清学检测或细菌学分离鉴定或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该病极易与链球菌相混淆,2个疾病引起的病变多数为脑膜炎和关节炎。

5 综合防控措施

5.1 加强饲养管理

副猪嗜血杆菌病发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饲养管理不到位,该病的主要发病猪群是仔猪断奶前后。加强产房和保育阶段仔猪管理是关键环节。规范断脐带,剪牙(电动磨牙,减少剪牙钳受力不匀造成的外伤),断尾(烫尾,减少剪尾造成的外伤),去势等操作流程,做好器械与伤口的消毒处理。严格执行全进全出的管理方式。禁止断奶仔猪留在产房中。严格禁止不同产房单元之间的寄养,尽量减少不同窝之间调猪,尤其是出生48 h之后。加强产房和保育舍的生物安全,严格执行人员,车辆,饲料,物料等消毒措施。因为仔猪对于外界环境的刺激应激反应比较强烈,所以要避免对仔猪频繁转群,减少对其的刺激。

5.2 免疫接种

防好副猪嗜血杆菌病,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进行疫苗接种,疫苗接种也是预防其他各种疾病的最有效的方式,所以需要对仔猪进行副猪嗜血杆菌疫苗的接种。在接种时,应该选择大厂家、生产质量合格、可靠的优质疫苗,保证疫苗的质量和有效性。但是副猪嗜血杆菌的疫苗,由于病原的不同,和病原的血清型种类比较多,而不同的血清之间,不能进行交叉保护,所以在选择疫苗时应该尽量选择多价苗且和本场血清型对应。

表1 副猪嗜血杆菌与链球菌的区别

图1 保育仔猪不愿站立关节肿大

图2 腹腔粘连以及纤维素渗出物

图3 肿大关节腔积液为清亮或微黄色黏液

5.3 药物保健

在病症发生早期,使用抗生素能够起到延迟发病以及降低死亡率的效果,而在停药之后,则可能使该病症存在再度暴发的情况,而如果大量、盲目投药,也可能会对抗药性产生以及药物残留的风险有所增加。当较为严重副猪嗜血杆菌病暴发之后,抗生素则不再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故产房仔猪断奶后,饲料添加替米考星1 000 g/t+复方阿莫西林400 g/t+黄芪多糖,连续用药10 d左右。

6 疫苗研究进展

临床上抗生素的广泛使用造成了耐药性的H.parasuis不断产生,给该疾病的控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疫苗免疫仍被认为是当前防控格拉泽氏病病重要手段且能预防耐药性的产生。有报道表明,含有重组转铁结合蛋白B(TbpB)、富含TbpB的外膜蛋白及OMP2或D15及来自OMP的PalA和HPS-06257的亚单位疫苗对Hps攻毒只能提供部分保护[4-6]。当前,H.parasuis血清1型、4 型、5型及血清6型的部分菌株分别作为商业灭活疫苗已在中国、美国和西班牙广泛使用,在该病的预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7]。有研究报道,血清4型、5型和12型副猪嗜血杆菌是我国流行的血清型[11-13]。当前,有效的商业疫苗还不能对所有血清型的H.parasuis带来交叉保护[13-14]。有报道表明,血清4型和5型副猪嗜血杆菌灭活疫苗可以减少由4型、5型、13型和14型H.parasuis感染所引起的死亡率和临床症状,但其并不能保护我国主要流行的12型HPS感染[7]。因此,制备能够保护4型、5型和12型H.parasuis感染的3价灭活疫苗十分必要。有研究表明,4型SH1012株、5型GD1022株和12型JS1015株作为制备副猪嗜血杆菌病三价灭活疫苗,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可以抵抗对应血清型H.parasuis强毒的攻击[15]。

7 小结

疫苗的使用是预防副猪嗜血杆菌造成损失的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大量报道表明,通过商业疫苗接种或使用特异性灭活菌苗,可以成功控制该病的发生,但也有使用灭活菌苗预防失败的事例,这可能是由于病程中出现的菌株血清型不同而缺乏交叉保护。已有资料表明,副猪嗜血杆菌具有明显的地方性特征,疫苗免疫在不同的血清型之间所引起的交叉保护率很低。因此,在一个特定的地区,清楚地掌握最近流行的血清型对于有效控制该病至关重要。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有效防制,如同猪场其他任何一种疾病的防控一样,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加强对病毒性疾病和主要细菌性疾病的免疫、选择合适有效的药物组合对猪群进行常规的预防保健、改善猪群饲养管理[1,7,11,13,15,16]。

猜你喜欢
嗜血血清型病原
FDA批准15价肺炎疫苗Vaxneuvance预防6周龄至17岁人群侵袭性肺炎球菌病
长丝鲈溃烂症病原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东莞地区B群链球菌的血清型与多位点序列型的分析
红尾皇冠鱼头洞病的病原分离鉴定及药敏性分析
昆明市妇幼保健院2014~2018年门急诊手足口病的病原构成变化
鱼类烂身病病原研究综述
副猪嗜血杆菌河南分离株的优势血清型和毒力基因研究
住口
副猪嗜血杆菌耐药性调查和耐药机制
花脚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