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血栓通联合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效果分析

2019-12-18 11:05张文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9年10期
关键词:神经炎面神经生长因子

张文

(河南省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三区 焦作454001)

周围性面神经炎是由茎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导致的一种周围性面神经瘫痪,临床又称之为Bell's 面瘫,是面部较为常见的疾病,具有发病急、进展快等特点[1]。患者发病后临床主要表现为口角歪斜、鼻唇沟变浅、味觉下降及患侧眼睑难以闭合等症状,使得患者难以完成抬眉、闭眼、鼓腮等基本面部动作,易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2]。有资料显示,我国周围性神经面瘫每年的发病率约为0.2%,占总面瘫的73%左右,且以单侧面瘫为主,近年来其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3]。诱发周围性面神经炎的因素较多,如感染、外伤、系统性疾病及神经系统疾病等。周围性面神经炎的确切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是十分清楚,研究认为多与血管痉挛及缺血改变有关,故改善患者的血运对症状的改善有着积极作用[4~5]。神经生长因子具有促进神经细胞生长、改善神经功能的作用[6]。复方血栓通胶囊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够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7]。我院采用复方血栓通胶囊联合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 年3 月~2019 年3月收治的周围性面神经炎患者136 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8例。观察组男38 例,女30 例;年龄25~57 岁,平均(42.3±10.5)岁;病程1~29 d,平均(15.63±3.71)d;急性期20 例,静止期25 例,恢复期23 例;右侧33例,左侧35 例。对照组男41 例,女27 例;年龄25~58 岁,平均(42.6±10.2)岁;病程1~28 d,平均(15.38±3.76)d;急性期19 例,静止期27 例,恢复期22 例;右侧32 例,左侧36 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分期及病变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周围性面神经炎诊断标准,参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5)》[8]中相关标准,临床主要表现为口角歪斜、鼻唇沟变浅、味觉下降及患侧眼睑难以闭合等;(2)患者意识清醒,能够配合本研究,且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中枢性面神经炎、继发性面瘫及精神疾病患者;(2)伴有严重心、脑、肝、肾功能及造血系统功能障碍患者;(3)妊娠与哺乳期妇女。

1.3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抗炎、营养神经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国药准字S20100005)肌肉注射治疗,30 μg/次,1 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复方血栓通胶囊(国药准字Z20030017)口服治疗,1.5 g/次,3 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2 周。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肌电图及生活质量。(1)面神经功能:采用多伦多面神经功能评定表(TFGS)与周围性面神经炎治疗成绩评分表(Portmann)评定,其中TFGS 量表从静态与动态两个方面评定患者面神经功能,总分100 分,评分越高,面神经功能越好;Portmann 量表包括闭眼、皱眉、鼓腮、微笑、吹口哨及动鼻翼6 项,每项3 分,加安静时印象分2 分,共计20 分,评分越高表明面神经功能越好[9]。(2)肌电图:包括瞬目反射R1 潜伏期与面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采用肌电图检测仪进行测定。(3)生活质量:采用中文版FaCE 量表评定,该量表包括面部感觉、面部运动、眼睛感觉、口腔功能、泪液分泌及社会功能6 个维度15 个条目,每个条目0~5 分,总分75 分,评分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高[10]。

1.5 疗效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面部肌肉功能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部分消失,面部肌肉功能改善;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及面部肌肉功能未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t 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06%高于对照组的7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面神经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TFGS、Portmann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TFGS、Portmann 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面神经功能比较(分

表2 两组面神经功能比较(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2.3 两组肌电图比较 治疗前两组R1 潜伏期、CMAP 波幅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R1 潜伏期较治疗前显著缩短,CMAP 波幅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观察组R1 潜伏期短于对照组,CMAP 波幅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肌电图比较

表3 两组肌电图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2.4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治疗前两组FaCE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aCE 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分

表4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3 讨论

周围性面神经炎发病率近年来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是十分明确,大多数的研究认为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是由于风寒的作用,引起患者面部血管痉挛,从而造成患者面神经组织缺血水肿,进而引发周围性面神经炎的发生,这与其病理表现为面神经水肿、伴有髓鞘脱失与轴突变性一致;二是由于病毒性感染及风湿性损害的作用,引起患者面神经血管内充血水肿,从而造成患者局部血液循环受阻,进而引发患者面神经麻痹[11]。但不管是何种因素造成,面部功能的障碍已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及日常生活,尽早治疗对恢复患者的日常生活功能尤为重要。目前,临床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以药物治疗为主,主要药物包括维生素B1、糖皮质激素等,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患者临床症状,但治疗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同时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患者易产生耐药性,不良反应较多,难以达到治愈的目的,患者仍存在一定程度的面部功能障碍[12]。

众所周知,周围性面神经炎主要病理表现为神经水肿及血运受阻,故在给予患者抗炎、消肿治疗的同时,促进神经细胞的生长、提高神经的兴奋性及改变局部血液循环,对于提高疗效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是临床上常用的神经营养及保护剂,主要成分是从小鼠颌下腺中提取的神经生长因子,是一种高生物活性蛋白,能加快神经修复的速度,可明显促进神经细胞生长及周围神经再生,同时与神经细胞膜结合能改善细胞膜酶活性,可明显减轻神经细胞水肿[13]。陈荐等[14]将鼠神经生长因子应用于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治疗中,发现其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有利于患者症状的缓解。复方血栓通胶囊是临床上较为常用的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中药,成分包括黄芪、三七、玄参及丹参。其中黄芪益气补虚;三七通脉化瘀;玄参生津养阴;丹参凉血祛瘀。四药共用具有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复方血栓通胶囊具有抗血栓、扩张血管及改善微循环的作用[12]。本研究将复方血栓通胶囊联合神经生长因子应用于周围性面神经炎患者的治疗中,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达到97.06%,且显著优于单纯使用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的对照组(P<0.05),表明复方血栓通胶囊联合神经生长因子对周围性面神经炎有较佳的疗效。

面神经肌电图是临床诊断周围性面神经炎及明确治疗效果的主要方式之一,其能够客观评价患者的面神经功能。周围性面神经炎的病理改变可使面神经传导速度降低,从而使肌肉失去神经的控制,肌电图表现为瞬目反射R1 潜伏期延长,面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降低[15]。本研究显示,在给予观察组患者复方血栓通胶囊联合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后,患者瞬目反射R1 潜伏期明显缩短,CMAP 波幅显著升高,且效果明显优于单纯采用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的对照组(P<0.05)。提示复方血栓通胶囊联合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有助于提高周围性面神经炎患者的面神经传导速度。联合用药治疗后,患者TFGS、Portmann 评分明显提高(P<0.05),且显著优于单纯采用神经生长因子治疗(P<0.05),提示复方血栓通胶囊联合神经生长可明显恢复周围性面神经炎患者的面神经功能。分析原因可能与神经生长因子促进了患者神经细胞生长,从而使神经修复的速度加快,而复方血栓通胶囊抗血栓,从而改善了患者微循环有关。本研究中,联合用药的观察组治疗后FaCE 评分明显升高(P<0.05),说明复方血栓通胶囊联合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可明显提高周围性面神经炎患者的生活质量,这得益于患者面神经功能的恢复。

综上所述,采用复方血栓通胶囊联合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临床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与肌电图,促进患者面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神经炎面神经生长因子
视神经炎的悖论
表皮生长因子对HaCaT细胞miR-21/PCD4的表达研究
蒙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针灸为主综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60例
鼠神经生长因子对2型糖尿病相关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探索
胃癌组织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9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4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针灸对不同损伤程度面神经炎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
面神经麻痹80例的护理干预体会
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多联疗法治疗面神经炎3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