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发展中盈余管理现象的剖析
——基于唯物辩证主义的思考

2019-12-20 03:54
新营销 2019年13期
关键词:管理层盈余契约

(广西大学商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4)

一、 唯物辩证主义发展观视角下的盈余管理现象

在唯物辩证法中,事物的发展是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这种规律在于现代会计的发展进程中当然也是适用的,会计的产生的发展,不仅为企业管理当局提供了有用的信息,也为市场投资者传,递了与投资决策相关的信息,使得资本市场上公司信息透明化,阳光化。但事物发展的过程也充斥这曲折与艰辛,虽然会计信息为市场信息传递贡献了力量,但盈余管理的问题也随之催生,这些经过管理者“操纵”后的会计信息流入市场中则会造成投资者的投资误导,加强了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性。盈余管理在当今研究中仍然是处于最热门的状态,也反映了其问题的严重与其重要程度。盈余管理带来的问题可能将是会计发展前进的中的最大也是最难以解决的问题。以下将从两方面来论证其可能带来的经济后果。

(一)被契约方识破的经济后果

由于存在博弈的优势又或是存在另外其他的内部渠道,管理层以契约作为关系的盈余管理行为基本能被相对比较分散的投资者有所察觉,所以当管理者利用改变会计选择的政策来进行的盈余管理行为被投资者确认时,就不可避免地会承担一定的经济后果。例如如果企业曾经被投资者发现过违反契约的行为,那么公司再次进行盈余操纵的几率就会下降。原因是因为债权人在之前识破管理方盈余动机之后,处于自我防范动机,该动机增强了对投资者对投资公司管理者会计处理方面的监控,管理当局处于再度被发现的保守动机时,便不能再像之前一般对公司进行较大幅度的盈余管理行为。类似的研究分析了交易契约方如何去应对被投资方的盈余管理行为,但却没有洞悉在资本市场中,针对于以契约为目标盈余操纵的反应。有研究发现,应计和现金流持续性出现断裂时,往往伴随着企业财务报表的重新分类,并且在再次分类之后,公司的债务评级指数将会下跌(该论断出自于资本市场行为的分析)。研究证明,交易契约的各方在一定程度上识破了公司高层管理的目标,也采取一定的应对措施来限制对方盈余操纵行为。

(二)资本市场目标的经济后果

以资本市场作为目标进行盈余管理是比较常见行为。若果资本市场能够识别出公司管理层的盈余操纵的行为,那么公司管理层盈余操纵就比较难实现。另一方面,公司管理者也不会去做无用功,如若企业存在盈余操纵的行为,我们就便有理由判断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可能并不会马上被资本市场所识破,或者说认为公司管理者的操纵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部分地实现他们企业的目标,而对于资本市场则恰恰相反,即可能会在某一程度上识别到公司管理当局的机会主义行为,所以从这两方面进行推导,研究结果很可能存在冲突,事实也的确如此。目前学者们间接的验证了经济后果与盈余操纵之间的关系,并没有直接地去探索究竟股票市场是如何对其公司的盈余操纵行为作出反应的。通常来说,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使用修正的琼斯模型来计量操纵性应计项目,分析公司管理层是否进行了盈余管理行为,检验公司是否用盈余管理达到了企业或自身的目标,这较为直观,也比较具有说服力。

二、唯物辩证主义矛盾观视角下的盈余管理现象

唯物辩证法坚持: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是由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一对矛盾所组成,在企业盈余管理活动中也不例外。把内外因的辩证关系的哲学原理运用到企业盈余管理活动中来,对于企业来说,增加盈利、提高股价、扩大融资、是其主要经营目标,但企业作为宏观调控的目标,必然是要受到国家相关各方的监督或是监管。

(一)内因分析

1.内部人掏空

公司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通常存在着契约关系,比如债务契约、股权契约、报酬契约、审计契约、税收合约等,而这些契约比较多地依赖财务会计的指标,另一方面,公司经营管理者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合同或者契约的约束。所以随着公司财务指标数据逐渐靠近合同规定的极限,为了达到之前契约所签订的标准,或者为了保住当局管理者的薪酬以及职位,实施盈余管理的动机也会逐渐增强。研究发现,管理者为了顺利的完成自身所签订的债务契约降低被解雇的风险,会倾向于将稳定公司的收益水平即平滑收益作为主要目标。若公司当前的收益不好,但预期未来收益较好时,当局者则会调整应计项目,将更多盈余项目倾入当期现金流;反之,如果当期预估的盈利能力低于现在的企业财务状况,且当期收益良好,管理层就会倾向于把盈余更多地倾注到未来的现金流中。

2.出于提升资本市场股价动因

一般来说,在资本市场上,会计信息不是资本市场信息的唯一来源,但是企业会计的盈余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是与公司股价有着相关性的,并且在学术上也有诸多学者验证了这种关系。例如,由于分析师预测会影响证券的市价,公司管理当局为了使公司的业绩在表面更契合分析师的偏好,而通过盈余管理行为去调整相应的财务指标向其靠拢。由此可见,公司盈余操纵行为的动机之一就是为了契合分析师的预测方向。即所谓的资本市场动机。

3.管理层高管变动动因

在愈来愈激烈的市场人才竞争中,由于业绩考核不合格引起的人事变动的情况屡见不鲜,除此之外企业关键管理人员也存在离职与退休的情况,在上一任管理层离开,下一任即将上任时,新的管理层领导为了在上任年度表现出较优异的业绩,可能会对上一年度的盈余信息有所保守,即我们经常说的“洗大澡”式的盈余管理行为,使其盈余的“蓄水池”到下一年才完全释放。陶宇龙(2014)研究发现,高管离职前一年,相比较正常离职的公司高管,非正常离职的高管通常不会进行盈余管理;在董事长非正常离职的当年,当公司的继任核心高管又来自于企业外部时,便会进行负向的盈余管理,以便增加在第二年盈利上升的空间;同样在总经理非正常离职的下一年,公司下任核心高管来自企业外部时,其会进行正向的盈余管理,结合之前的负向盈余管理,这样就造成了该年公司业绩突飞猛进的假象。

4.避税动因

企业所得税是影响企业盈余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但是由于会计准则与税法在确认企业的收益这一部分的口径上存在差异,所以为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机会。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的情况有以下三种。一、进行盈余管理所带来的收益要大于由此所增加的所得税。二、企业在不影响所得税成本的情况下有机会粉饰收益。三、在不影响企业收益的情况可有可能通过盈余管理减少所得税成本。由于会计活动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并且在计量上带有主观性,以及税法的不完善,一些会计的业务无法包含在其管辖范围内,所以当管理层认识到避税机会的存在,必然会为了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来进行盈余管理。

(二)外因分析

1.规避监管的动机

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进行筹资、增发股票,募集资金等这些行为都会受到相关的法律与法规对公司的盈利水平的限制。而新上市的公司为了获得融资,必须要向外界传递积极的信号,所以管理层大多会通过使用平滑收益,或者递延亏损来尽量地达到市场监管者的要求,其实只是营造了一种企业业绩平稳良好的假象。陆建桥(1999)在上交所中从连续亏损的公司中抽出35家,在他们的年报中发现“在他们公司的营业利润头一年出现负增长时,管理者会倾向于通过盈余管理的手段去弥补亏损。”这表明亏损上市公司会利用盈余操纵向外界传递良好的营运状态。

2.新会计准则的影响

在会计准则的制定的过程之中,制定机构为了兼顾利益的最大化与参与者的交易费用最小化,就需要对一些会计政策和应用方面放宽其限制,为企业的会计政策的选择保留一定程度的选择权,例如在会计折旧的估计、资产减值的估计以及坏账准备的测度方面为企业留下了较多的主观判断空间。同时,在当前经济活动不断趋向于复杂的今天,准则的制定不可能把各方利益相关者都完全顾及,所以给准则使用者留下了操纵空间也是在所难免。除此之外,会计准则与经济业务的实践方面要保持同步很难,在一些情况下时滞或脱节的情况也是客观存在的,从而使一些交易和事项的披露、确认方面没有比较明确的规定,企业的管理者就可以加入自己的主观判断为盈余管理提供空间和依据。

三、对策与建议

我们在梳理会计的历史演变的过程中,对其发展过程中最大的曲折阻碍盈余管理的现象,利用内外因辩证原理进行了分析,内部矛盾即内因是事物自身发展的源泉与动力,也是事物发展的最根本的原因,而外部矛盾即外因则是第二位,要想解决阻碍会计财务向好发展中的最重要的问题——盈余管理,我们必须要以内部治理为主,外部治理为辅来进行综合的整治,接下来将从内部与外部两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内部治理

1.完善企业治理结构

大量的实证研究发现,企业的盈余管理与其治理结构有着较大的相关关系。例如董事长与总经理职责的分离,以及独立董事占比较大的公司,其盈余管理的程度要相较于身兼董事长总经理二职且独立董事占比较小或没有独立董事的公司要小得多。此外在企业的治理结构中,管理层的薪资报酬也会对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产生较大影响,容易滋生短期行为,所以在管理层报酬制度的设计时可以考虑把短期和长期的报酬指标相结合起来,避免管理层的短视行为。

2.改善企业的绩效管理

改善应从内部入手,公司应该转变以利润为中心的业绩考核评价体系,给予非财务指标以及长期考核指标较多的重视,例如加入平衡记分卡的经营业绩评价体系,对其高管更替后业绩在短期内出现较大波动的情况建立问责制度,引入媒体点评与曝光率等指标,改变以往仅根据财务指标来确定管理层薪酬的评价机制。

(二)外部治理

1.加强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规范性

由于行业的差异性,各个行业的非财务信息披露层次不齐,这降低了投资者对于企业披露信息的使用效率,导致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加剧、资本市场反应迟缓等现象。要加强披露的规范性,例如监管部门要明确企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内热、计提的原则与标准等,规范其披露的方法、内容和程序,加强重大事项披露的及时性等。

2.完善企业会计制度、准则和监管指标

现在的企业会计准则如之前所分析,留给了管理层太多的主观判断的空间,这可能与我国的会计原则性导向有关。所以对此制定者可以通过更科学地辨析会计估计方法和处理手段的使用条件、适当增加会计信息的披露内容来减少会计政策变更带来的主观判断。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应进一步完善其监管指标,避免企业单纯为了满足监管指标而进行盈余管理。

猜你喜欢
管理层盈余契约
一纸契约保权益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关于经常项目盈余的思考
核安全文化对管理层的要求
新疆发现契约文书与中古西域的契约实践
高级管理层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
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对公司债务杠杆的影响
解放医生与契约精神
《项链》里的契约精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