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导学”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运用

2019-12-20 03:01陈小江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初中生物学教学设计

陈小江

[摘   要]運用“以问导学”策略教学《人体的运动》第1课时时,设计了三个教学活动,并穿插难易适中的问题串,激起学生探究人体骨骼组成的欲望,引导学生继续探究长骨的结构,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以问导学;初中生物学;教学设计;人体的运动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32-0080-02

一、教材分析与设计思路

《人体的运动》是苏科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6单元第17章第1节的内容。教材指出人体的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并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人体骨骼的组成、骨连结的三种形式、骨骼肌的组成和结构特点及其所具有的功能特点,有实验的安排,有小组的合作讨论,内容丰富,贴近生活。本文是第1课时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将“以问导学”作为基本教学策略,利用一个学生骨折的真实事例,设计了难易适中的问题串,激起学生探究人体骨骼组成的欲望,引导学生继续探究长骨的结构;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观察探究,鼓励学生将观察到的结果进行充分的展示,并画出相应的概念图;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做到学以致用。

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描述长骨适于运动和支持的结构特点;通过观察说出人体骨骼的组成及功能;说出骨的结构和功能。

2.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人体骨骼的组成及汇报,培养分析、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观察长骨的实验,培养实验操作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体验体育锻炼对于运动系统的影响,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生活习惯,并注意预防运动损伤。

三、教学准备

教师方面:制作PPT课件;准备受伤学生的采访视频及运动损伤预防专家的采访视频;对学生进行分组,明确组长与组员各自的职责;准备人体的骨骼模型及长骨的结构实验材料(已经纵向锯开的新鲜的猪长骨、解剖盘、镊子、解剖刀等)。

学生方面:准备新鲜的或吃剩下的各种形态的猪骨。

四、教学过程

1. 以问初学——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PPT课件展示校运动会上本班运动健将们奋勇拼搏,向着更高、更快、更远目标前进的图片,提问:“运动健将们之所以能取得优异的体育成绩,得益于他们非常发达的什么系统?哪些结构参与了动作的产生?以此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出人体运动系统的组成,同时指出“人体的每一个动作都是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支配下,通过骨骼肌的收缩和舒张,牵引所附着的骨绕着骨连结活动而形成的”,由此引入教学主题。这样的情境,会让学生感到非常贴近自己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教师提出的问题既是对展示情境的延续,又能顺利导出新课。

2.以问导学——合理安排活动,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

生命在于运动。人们通过运动来强身健体,但如果运动不当就会造成运动系统的损伤。播放受伤学生的釆访视频:校电视台小记者采访一名曾经在运动时不慎摔倒,造成小腿腓骨骨折的男生。教师提问:“你知道腓骨的具体位置吗?人体内还有哪些骨呢?”

活动一:观察人体的骨骼,说出骨骼的组成及功能。

学生按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观察人体的骨骼模型,画出人体骨骼的组成概念图,并说出人体骨骼的组成及功能。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补充或修正。教师适时点拨骨和骨骼的区别与联系,并提问:“结合人体骨骼大模型,思考上肢骨和下肢骨的结构分别有什么特点?”从而说明人体上肢骨轻巧、下肢骨粗壮是与人类直立行走相适应的功能。这样,既落实了知识点,形成概念图(如图1),又训练了学生自主学习、识图和归纳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理念。

继续播放视频:骨折后该男生感觉到剧烈的疼痛,经过两个多月的时间,他的骨头终于慢慢地愈合了。提问:“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一问题与骨的结构有关,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教师指出:猪骨的结构和人骨类似,下面以猪长骨为例来研究骨的结构。

活动二:观察猪长骨的结构,说出长骨的组成及功能。

出示猪长骨的实验材料,提出实验要求:①自主学习课本中骨的结构的相关知识;②小组合作观察长骨的结构;③总结归纳长骨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说出各部分的结构特点及功能,完善概念图。学生在独立思考与自主学习的同时,开展小组合作与讨论分析,最后展示观察结果:长骨的表面有致密坚韧的骨膜;骨的主要部分是骨质,骨质分为存在于骨干部分的致密坚硬的骨密质和长骨两端的结构疏松的骨松质;在骨松质的间隙里发现了红骨髓,在骨髓腔中发现了黄骨髓。教师进一步设疑:这些结构各有什么功能?待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补充:在骨膜上还有人肉眼看不到的结构,比如神经和成骨细胞,神经能感受刺激,成骨细胞对骨的生长和再生具有重要的作用。再设疑:两种颜色的骨髓功能一样吗?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血液疾病可以通过骨髓移植治愈,红骨髓具有造血能力。教师补充:骨髓腔里的骨髓在幼年时期也是红骨髓,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地变成黄骨髓而失去造血功能,当人失血过多时黄骨髓会转化为红骨髓恢复造血功能。最后,学生根据其他同学的展示和教师的补充完善概念图(如图2)。

活动三:观察不同形态的猪骨,总结骨的基本结构。

学生展示课前准备的小排、大排、扇子骨等不同形态的猪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骨相当于人体的什么骨?它们的形态、大小和长骨一样吗?(学生很容易就发现不一样)那结构和长骨一样吗?(学生不清楚,但很想知道,于是就自觉地去观察,由此发现不同形态的骨都具有骨膜、骨质和骨髓)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形态、大小不同的骨都具有相同的基本结构,进一步加深了对骨结构的理解。

3. 以问悟学——善于小结知识,做到学以致用

PPT课件展示问题: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引导学生从知识、能力和情感三个方面总结对本堂课的收获。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骨折了虽然能够恢复,但毕竟“伤筋动骨一百天”,还是要尽量避免受伤为好。怎样才能防患于未然,提前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呢?各小组学生积极讨论,总结出预防运动损伤的途径和方法,各组先派代表描述讨论结果,再汇总展示,教师点拨并做适当的补充。最后播放运动损伤预防专家的釆访视频,让学生听听专家的建议,由此领悟预防运动损伤及发生运动损伤后自我疗伤的专业知识,从而学以致用。

五、教学反思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教师的教学准备、设计与组织都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帮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自主建构完成对新知识的获取。八年级学生有参与意识,对生命有着天然的好奇和热爱。本节课,以某男生于运动中摔倒导致小腿腓骨骨折为教学线索,及该生向小记者讲述骨折后的感受等视频资料为主线,中间穿插设计了三个学生活动,每个活动中教师均设计了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问题,问题由浅入深,问题之间既相互关联又结合日常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去感受和体验生命,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生物学科的特点是生命性和实验性,本节课充分利用了模型(人体的骨骼模型)和实物(猪长骨、各种形态的其他骨)等实验材料,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观察探究,使学习的内容更加直观。通过对各种骨的细致观察,使学生对骨的组成和结构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掌握,很好地实现了本节课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本节课教师预设了富有思考性的问题,问题由浅入深,环环相扣,让学生在每一个环节上有思考、有收获。通过教师的提问及小组间的讨论与展示,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集体荣誉感,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悟生命。整个教学集中体现了生物学“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念,恰到好处地融入了人文素养教育和生物科学素养教育,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责任编辑 黄春香)

猜你喜欢
初中生物学教学设计
浅谈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策略
新课改背景下保障初中生物教学质量的措施探讨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