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菜经典“糟钵斗”

2019-12-20 09:47钟颖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19年11期
关键词:腌渍酒糟异味

钟颖

走在夏日的上海街头,人们常会看到一个有趣的词:糟货。单从字面上理解,人们可能以为它不是什么好东西。可是,此“糟”非彼“糟”。“糟”是江南一种凉菜的制作方法,“货”是一种对食物的笼统称谓,连在一起就是指用酒糟制作的食品的统称。

江南是鱼米之乡,盛产黄酒。酒多了,酒糟自然也多。人们发现,用酒糟对食材进行腌渍以后,风味既不同于酒,又不同于酱。酒糟之味比酒更醇厚,比酱更清淡,是一种阅尽沧桑后的淡泊,同时又自然地带有一种老于世故的深沉回味,具有很独特的江南味道。

在众多的糟货中,“糟钵斗”堪称一道古董级名菜,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对于一些老上海来说,它几乎就是上海味道的化身。这道以猪下水为主的菜始创于清嘉庆年间,由当时上海名厨徐三所创。相传,早在乾隆年间,徐三就开始取猪爪腌渍后,加糟制成“梅露猪脚”,后来又添加了猪内脏,并盛入钵斗上桌,最终成就了这一“邑人咸称美味”的名馔。

最初的“糟钵斗”只作为席上冷菜,到了清末才逐渐演变成汤菜。自20世纪40年代起,其操作方法也发生了改变。生猪内脏加香糟逐只烹制,已满足不了大批食客用餐的需要,遂改为将内脏分批投入砂锅内焖至酥软后,加入笋片、熟火腿、油豆腐片、精鹽、味精,用小火炖3~5分钟,再用大火烧5分钟,起锅时浇一勺香糟卤,撒上青蒜叶,分盛于钵斗里上席。如此,制法简易,方便迅速,又不失原来特色,使这款最本土的农家粗菜成为沪上代表性菜肴,历数十年而不改。

能称为经典的菜肴,往往都有各自的绝招。“糟钵斗”成品要求配料酥香糯软,腥臭杂味尽除。因此,洗涤内脏与烹制火候便成了此菜好坏的关键。过去,猪下水之所以被视作贱物,就是因其异味较重。而不同的猪下水,去异味的方法也各不相同。猪耳要刀刮、猪脑经漂水、猪肚需盐搓、猪肺得灌水、猪肝要卤煮,每一环节都不能马虎。烹制时,必须是小火长时间焖炖,直至肉糯汤浓。

此外,“糟钵斗”的精华在于“糟”,而难处也在于此。糟香不仅要“正”,还要追求“雅”。因此,在吊糟卤的时候,需要放些许江门陈皮、干桂花与黄酒、糟泥一起饧,这样吊出来的糟卤自有一股清雅的味感。而糟卤的加入,时间上也有讲究,只有在离火前1~2分钟放,才可保持菜品糟香醇厚、滋味悠长。

“赤日炎炎似火烧”的盛夏,人的胃口欠佳。此时,若能端上一道清腴鲜醇的“糟钵斗”,那挥之不去的或淡或浓、似有似无的幽幽糟香,保证让你如痴如醉,消暑开胃。若再邀数位好友,来上几杯清凉透心的冰啤,可谓美哉!

可惜的是,如今制作“糟钵斗”的店家已不多见。前些年,有幸在某家“海派”菜馆里品尝过一回“贵族版”的“糟钵斗”,用陶制小盅装盛,看上去玲珑精致。启盖一看,原先的“下水”被一扫而空,变成了鲜贝、鲍鱼、海参、虾仁等高档原料,名“糟八珍”。虽然味道不错,但平白给这道“乡土菜”增添的那种富贵气,未必能讨好一干老吃客。

其实,上海本帮地方菜中有不少传统名肴,如“秃肺”“圈子”等,都是用那些不起眼的下脚料精心烹制而成,成为大受欢迎的经典范例。可见,好菜并不一定要选料名贵,用心即可。

猜你喜欢
腌渍酒糟异味
腌渍
猪酒糟中毒发生的原因、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
白酒糟在毛驴养殖中的运用
3种不同腌渍方式对腌渍黄瓜品质的影响
腌渍苏子叶产生丙酸规律的研究
基于4G技术的VOCs及异味检测系统
用这些告别异味吧!夏天就要清清爽爽过!
PIC-408系列采用育种技术控制公猪异味
酒糟综合利用技术研究进展
去除鞋柜异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