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现状与对策

2019-12-20 03:04梁忠朱晓闻
锋绘 2019年11期
关键词:利用现状生物质能对策

梁忠 朱晓闻

摘 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秸秆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作为重要的农作物副产品,秸秆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多种矿物质,具有巨大的潜在利用價值,可作为饲料、燃料、肥料以及工业原料等多种方式被广泛利用。但截至目前,我国秸秆资源并未没有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大部分富余被农民在田间露天焚烧或随意丢弃,这既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又容易对农村乃至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鉴于此,本文对我国秸秆资源进行了科学估算,分析了我国秸秆资源的主要种类和分布特征,剖析和阐述了对我国农村秸秆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之上初步提出了我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对策,以期为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制定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政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秸秆资源;生物质能;利用现状;对策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对能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大,而石油、煤炭、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的总量却在不断减少,能源安全已然成为我国面临和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新能源与资源节能利用是现阶段能源开发利用的重点,国家对新能源开发和节能减排的重视程度也与日俱增。为此,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许多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节能减排和开发利用新能源。在各种新能源中,生物质能是唯一可再生的碳源,具有分布广、可再生、污染小、可储存、可直接代替现有能源等诸多优势,利用潜力巨大,已渐渐成为各国大力推广的主要替代能源之一。因此,发展生物质能产业,稳定的原料供应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而秸秆资源作为我国农业生产中数量较大的农业副产物之一,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质能资源,其能够得到有效地利用不仅有助于促进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同时对保护农村生态安全以及解决当前发展生物质能产业中原料供应问题,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目前全国状况来看,对秸秆的开发利用仍处于初级阶段,大部分省市处理秸秆的方式仍是就地焚烧,尽管有少数地区通过建立秸秆发电厂等方式有效利用了一部分秸秆,但相对于全国每年的秸秆生产量来说,秸秆资源的利用率仍然远远不够,依然具有较大的利用潜力。我国每年的社会生产活动都要产生大量的工农业废弃物,特别是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大多数农民仍以薪柴和秸秆为主要的生活燃料,在春耕秋收的时候,各地的田边地头频繁出现露天焚烧秸秆的现象,不仅影响生活条件的改善,而且导致植被严重破坏,使农村生态环境日趋恶。本文对我国秸秆资源进行了科学估算,研究了我国秸秆资源的主要种类和分布特征,在对我国农村秸秆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之上,初步提出了我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对策,以我国各级政府制定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政策提供参考,对今后分析解决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具有一定借鉴价值,对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推动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 我国秸秆资源估算量、主要种类及分布特征

正确理解秸秆资源的定义,合理规划和开发秸秆资源生物能源,是实现准确估算秸秆资源量的前提。秸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秸秆指田间秸秆,即收获作物主要农产品之后田间剩余的副产品,而广义的秸秆不仅包括田间秸秆,还包括农产品初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比如花生壳、玉米芯、稻壳、甘蔗渣等。我国秸秆资源量丰富,其中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的秸秆是我国秸秆资源的主要来源。表1为中国已报道的中国秸秆资源总量的估算结果以及水稻、玉米、小麦秸秆资源量的估算结果。其中,1990年-2011年中国秸秆资源量年均为7.05亿吨,折标煤3.74亿吨;水稻秸秆量年均为1.69亿吨,折标煤0.788亿吨;小麦秸秆量年均为1.21亿吨,折标煤0.66亿吨;玉米秸秆量年均为2.106亿吨,折标煤1.18亿吨。我国秸秆资源丰富,作为主要粮食作物的水稻、小麦、玉米,其秸秆总量年均为4.27亿吨。由于气候环境、播种面积、估算精度、生产技术条件、市场经济环境等因素影响,加之不同专家学者对秸秆定义以及不同作物草谷比取值存在差异,因此,中国秸秆资源量估算结果存在一定的年际差异和年内差异,不同年份以及同一年份的秸秆量估算结果均有所不同,如表1所示,1990年秸秆资源总量为7亿吨,2008年秸秆资源总量为8.42亿吨,相差1.42亿吨,如2005年将加工副产品加入统计得到的资源总量为8亿吨,明显高于只统计田间秸秆得到的7亿吨。

如表2全国各省秸秆产量总量所示,我国各省份之间秸秆资源总量差异差异,目前,枯杆产量最大的是山东省,秸秆总量为68.333 Mt,四川省次之,秸秆总量为54.650 Mt,西藏自治区最低,总量为0.858 Mt。秸秆资源的分布格局与农作物的分布相一致,我国秸秆资源主要分布于东部农区,从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到江南和西南部分省市是我国秸秆资源的主要分布区,西北地区和其他省份秸秆资源量较少。

2 我国农村秸秆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分析

近年来,农村生活方式在不断改变的同时,秸秆资源利用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加之由于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使得农民合理利用秸秆资源的机会成本也在不断増高。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燃料,农户对秸秆处理方式的选择容易受当地政府政策、农业产业结构、生产行为习惯以及农业生产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对秸秆资源的利用主要有秸秆还田、秸秆直接燃烧、秸秆作饲料、秸秆作能源、秸秆作工业原料、栽培食用菌等诸多方式,就目前而言,秸秆还田和直接燃烧仍是目前秸秆资源最常见的利用方式。据贺家欣等对我国秸秆资源大省-河南省进行调研结果发现,河南省虽然拥有丰富的秸秆资源,但是受劳动力以及运输成本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农民在整个收集利用程中耗时耗力,得不偿失,最终导致河南省稻杆资源总体利用效率较低。目前河南省小麦秸秆共有三种主要利用方式,即还田、直接燃烧、沼气原料,其中还田的比例最大,为65.80%,其次为直接燃烧,比例是18.70%,沼气原料的比例很小,只有0.13%,秸秆的焚烧和丢弃现象仍然存在,比例达到15.36%。玉米秸秆的利用情况和小麦稻杆相似,秸秆还田仍然是最主要的利用方式,且还田比例髙于小麦,达到72.87%,而直接用作燃料燃烧也十分常见,比例为19.12%,秸秆出售比例为1.03%,和小麦秸秆一样,玉米秸秆的丢弃和焚烧现象也在很多地方存在,但是相对于小麦秸秆,玉米稻杆的丢弃和焚烧的相对比例较小,为6.98%。

目前我国秸秆能产业在取得飞速发展的同时,但整体产业化程度仍然低下,资源利用率不高,过剩秸秆正在成为农业生态环境中的非点源污染源,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①农业机械比较落后;②回收站较少,辐射面较窄;③缺乏有效鼓励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进步的政策法规和激励机制;④科学技术落后,设备制造能力弱,转化效率低下,未形成秸秆综合利用产业体系,缺少秸秆工业品企业;⑤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交流传播和教育不够,秸秆收集站积极性不高,农村尚无村级秸秆围积点,没有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和支持的局面;⑤技术培训力度不大,秸秆还田缺乏后续田间管理。

3 我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对策探讨

根据秸秆资源回收利用本身的特点以及我国的具体国情,针对我国生物质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消极和阻碍性的因素,初步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进一步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有关政策精神,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因地制宜在财政税收、信用贷款、建设用地、建设材料、配套设置等方面制定和落实促进秸秆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做好秸秆资源回收利用政策引导与经济扶持工作,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制定秸秆综合利用的中长期规划和近期目标,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形成以市場为基础、政策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农民广泛参与的长效机制,同时,对经济比较困难的农业地区,政府要给予资金投入购买机械设备,为实现秸秆的资源化利用创造条件。

(2)深化对作物秸秆资源的认识,强化秸秆资源回收利用宣传,充分提高秸秆利用率。秸秆综合利用并非单一的农作物废弃物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参与该工程的不仅有地方政府、企业,更有面广量大的普通农户,只有将秸秆资源综合利用变成每个人的自由意愿,才能发挥更好的效果。各级政府在行使行政管理与监督只能的同时应注重宣传发动工作,使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在保护生态环境意义家喻户晓,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会议、发布公益性广告等多种途径,采用技术培训、现场示范等多种手段,广泛宣传焚烧秸秆的害处,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3)积极引进和推广先进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构建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支撑体系,推广简捷实用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和配套技术,加快技术研发、转化和熟化,促进技术普及应用。将秸秆综合利用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列入地方和国家相关科技研发计划,整合资源,构建产学研推一体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体系,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攻克关键技术,同时,积极参与有关的国际合作研究计划,引进吸收国外先进的生物质应用技术和设备,加快我国生物质开发应用的步伐,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技术和装备。与此同时,适时邀请地方农业部门人员、专家学者到地方基层举办大型秸秆综合利用培训班,针对夏、秋两季秸秆处理困难的实际情况,推广以秸秆机械还田集成播种、施肥一体技术,适当推广稻套麦、麦套稻技术,为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贺家欣.河南省稻巧资源能源化潜力与产业发展硏究[D].成都:四川农业大学,2014.

[2]王舒娟,蔡荣.农户秸秆资源处置行为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8):162-167.

[3]漆军,朱利群,陈利根,等.苏、浙、皖农户秸秆处理行为分析[J].资源科学,2016,38(6):1099-1108.

[4]彭春艳,罗怀良,孔静.中国作物秸秆资源量估算与利用状况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35(3),14-20.

[5]毕于运,王亚静,高春雨.中国主要秸秆资源数量及其区域分布[J].农机化研究,2010,(3):1-7.

[6]汪海波,章瑞春.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分布特点与开发策略[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3(2):164-165

[7]段佐亮.我国作物秸秆燃烧甲烷、氧化亚氮排放量变化趋势(1990~2020)[J].农业环境保护,1995,14(3):111-116.

[8]中国农业部/美国能源部项目专家组.中国生物质资源可获得性评价[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1-22,78-79,101-106.

[9]王丽,李雪铭,许妍.中国大陆秸秆露天焚烧的经济学损失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2(2):170-175.

[10]韩鲁佳,闫巧娟,刘向阳,等.中国农作物秸秆资源及其利用现状[J].农业工程学报,2002,18(3):87-91.

[11]张培栋,杨艳丽,李光全,等.中国农作物秸秆能源化潜力估算[J].可再生资源,2007,25(60):80-83.

[12]毕于运,高春雨,王亚静,等.中国秸秆资源数量估算[J].农业工程学报,2009,25(12):211-217.

[13]高利伟,马林,张卫峰,等.中国作物秸秆养分资源量估算及其利用状况[J].农业工程学报,2009,25(7):173-179.

[14]毕于运.秸秆资源评价与利用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

[15]韩鲁佳,闫巧娟,刘向阳,等.中国农作物秸秆资源及其利用现状[J].农业工程学报,2002,18(3):87-91.

[16]王丽,李雪铭,许妍.中国大陆秸秆露天焚烧的经济学损失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2(2):170-175.

[17]李飞跃,汪建飞.中国粮食作物秸秆焚烧排碳量及转化生物炭固碳量的估算[J].农业工程学报,2013,29(14):1-7.

[18]吴鸿欣,曹洪国,韩增德,等.中国玉米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介绍与探讨[J].农业工程,2011,1(3):9-12.

[19]那伟,赵新颖,黄枭.吉林省玉米秸秆可利用资源评价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31(6):32-36.

[20]吕开宇,仇焕广,白军飞,等.中国玉米秸秆直接还田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3):171-176.

[21]沈鹏飞.里下河地区农村秸秆资源利用现状与对策分析拭一以江苏省泰州市国家级生态镇俞垛镇为例[D].扬州:扬州大学,2014,1-82.

[22]王亚静,毕于运,高春雨.中国秸秆资源可收集利用量及其适宜性评价[J].2010,43(9):1852-1859.

[23]胡兵.实例探讨秸秆综合利用效益及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2,(12):44-45.

[24]平英华.江苏秸秆综合利用状况及对策[J].江苏农村经济,2008(5):57-58.

[25]庞燕,鄢小蓝.循环经济下农业废弃物物流模式的构建与实施——以农作物秸秆资源回收利用为例[J].系统工程,2010,28(11):82-85.

猜你喜欢
利用现状生物质能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发展农村生物质能源 给农民一个美好的环境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生物质能源产业的比较优势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练习的设计策略研究
水肥资源利用现状及在东北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分析
滨州市滨城区耕地资源利用与改良对策研究
甘肃省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