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困境与破解路径

2019-12-22 02:33□张
人才资源开发 2019年15期
关键词:理工科职业大学生

□张 珊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不断加大,对人才资源的需求也不断激增,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应运而生,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形势也日渐严峻。以市场为主导的“双向选择、自由择业”的就业机制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机遇与挑战。女大学生作为就业群体中的重要部分,其就业现状更是热门话题。理工科学生因其学科特点与社会发展的契合性,就业前景较为乐观,但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则因性别、职业、社会等因素呈现出诸多问题与困难。

一、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困境

理工科女大学生因专业与性别的因素,相较于普通女大学生及理工科学生都面临更多的困境,从入门到发展分别面临就业歧视与职业瓶颈问题。

(一)求职准入歧视

为解决就业歧视问题国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等,在其中对女性就业平等的权益作了规定,但并未单独出台针对女大学生的具体法律条例,缺乏可操作性,所以并未改变就业歧视这一问题。从整个就业大环境来看,女性就业较之男性困难。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女性就业率比男性低13.8 个百分点,且20 岁-24 岁的城镇女性失业率是最高的。而这一年龄阶段的多为毕业生,女大学生就业难得以印证。而其中很普遍的现象就是就业性别歧视,显性就业歧视表现为例如将“男性优先”“只限男生” 等条件清楚地标注在诸多招聘简章与公告中,在简历投递环节就为女大学生就业设下门槛;隐性就业歧视则表现为虽在招聘时未明确指出性别条件限制,但在复试、面试等环节给予较少机会。并且,在理工科毕业指向工作领域及工作环境则更是倾向于录用男性。

(二)职业发展瓶颈

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困境不仅存在于准入环节,在获得工作机会后,在工作岗位上的职业发展中,同样面临发展瓶颈。调查显示,重要部门与机关任职比例男性远高于女性,职业层次上,男性则更处于较为权威的部门与机关。在职业发展进程中,女性随着年龄增长,需投注更多精力在家庭环境中,孕产期、生理期等阶段性因素更直接影响其职业发展的连续性,因社会分工与刻板印象,女性往往则不被赋予重要工作机会与晋升机会。尤其是理工科专业指向的工作岗位,女性很少可从事核心技术工作、参与重要决策,不利于职业发展。

二、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传统

就整体的女性就业而言,受社会分工与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女性较之男性承担更多家庭内的分工。“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根深蒂固,女性的角色更多定位于家庭,就业大环境与岗位设置的天平更倾向于男性,女性的工作能力也未被挖掘,甚至会带有歧视色彩。

(二)职业性质

理工科专业指向的行业例如机械、建筑、车辆等在工作性质上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工作环境较为艰苦,部分工作需长期加班或夜班,甚至需长期驻扎工地与野外,对工作者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有较高的要求。而考虑到生理与安全等因素,男性从事此类工作则有更高的便捷性,更适合此类工作,“男性优先”“只限男性”的招聘条件有理可依。

(三)企业利益

企业作为营利为目的的单位,其用人考虑的是利益最大化,在录用员工时必然会计算员工可为企业带来的利益,理工科面向的单位更是如此。一方面,女性因安全等因素无法同男性一样参加许多工程类工作,另一方面,女性因孕产期、生理期等生理性特殊原因,易打破工作的连续性,为企业造成更多人事调动上的程序与人力成本,所以企业为便利与成本,考虑男性更多。

(四)个人因素

一方面,就业思路狭隘,在择业时视野较为局限,只考虑专业相关,则必然面临职业性别的障碍;另一方面,就业观念上自我设限过多,给就业增添无形的压力,部分女生对就业归属地要求苛刻,希望到自身喜欢的城市就业,一味地一厢情愿,无助于就业问题的解决。除此之外,部分理工科女生追求工作的稳定性与舒适性,希望到相对稳定的机关事业单位或国企担任行政工作,不愿意尝试民营企业,也不愿意深入一线从事技术或营销等难度较大的工作。

三、破解路径

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困境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破解这一问题也需多方合力。针对以上分析的因素,本文从社会、学校、个人三个角度提出破解路径。

(一)社会保障层面

不仅仅是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单就女性就业而言,就受社会传统因素影响颇深,社会大环境做出改变迫在眉睫。

1.加大宣传,破除传统观念。通过各种形式的男女平等主题、女性优秀工作者榜样等宣传,逐渐在大众中渗透男女平等,尤其是女性在工作领域不可替代的地位以及工作岗位上的同等能力。并且,女性因其特质在某些方面具备比男性更突出的能力,如在细心、耐心程度上,所以在理工科对应的工作领域中都有所帮助,应将优秀工作者进行典型报道,破除大众传统不平等观念,同样为企业用人提供新思路。

2.健全法律保障机制。在先前颁布的法律中,虽然对男女在求职、工作中的平等作了条文规定,但对具体的实施细节尚未描述,运行机制尚不明确,所以法律效力不高,未能在法律层面起到很有效的作用,应将立法细节化、明确化,增强可操作性,切实在法律层面给女性就业撑起保护伞。

(二)学校教育层面

作为连接学生与企业的一道桥梁,学校在学生的专业培养与就业指导上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困难与学校的培养机制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而要改善这一现状,学校可从两方面着手。

1.人才培养阶段因材施教。在高等教育普及与高校扩大招生的情况下,教育愈发呈现出一刀切的模式,理工科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就业对女大学生十分不利。所以应当考虑到实际因素,做分流培养,并结合专业开设更多选修课,培养通用技能基础上注重提高实践动手能力,进行有区别化的课程设计等,有利于提高理工科女大学生的择业就业技能。

2.就业指导阶段因势利导。要进行有区别化的就业指导甚至是创业指导,培养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意识。就业指导要有持续性及针对性,从入学之初就进行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宣讲,帮助其认识就业现状,在大一大二开始进行职业生涯指导教育,通过选修课、讲座、面对面咨询指导等形式,帮助其尽早做职业定位、职业规划,认清就业形势,发掘自身特长,拓宽就业思路,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能力与综合素质。

(三)个人突破层面

就业问题的解决还是在学生个人,要改变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现状,突破就业屏障,最重要的是学生自身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个人意识层面择业观念与行动层面工作能力的改变与提升,能有效改善这一现状。

1.提高就业的积极主动性。当前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困境中很大的因素在于其自身不够积极主动,求职较为被动,就业热情不高涨。用人单位前来招聘才投递简历,不主动去联系更多的单位,这样导致选择十分局限,成功几率也因此降低,所以女大学生应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走出去而不是守株待兔。

2.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当前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思路过于狭窄,或只考虑专业对口则较之男学生竞争力较弱,或只考虑稳定行政类则较之人文社科类竞争力较弱等。此时,需要其拓宽就业思路,多角度择业,不能只考虑个人意愿忽略现实因素,工地工程等不便于女生工作则可考虑同专业的研发设计类岗位及与专业相关的行政类岗位,甚至可考虑跨专业就业或创业。

3.提升个人综合能力。较强的综合能力会为择业就业带来很多便利,一方面要夯实个人的专业技能,使自己具有专业竞争力;另一方面,要针对以后拟定的职业发展方向提升自己的能力,如写作能力、语言能力、组织能力等均可在大学阶段习得并培养,均可在就业时为自己提供竞争力与更多的可能性。(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

猜你喜欢
理工科职业大学生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不理
澳大利亚国防部发布理工科人才发展战略
理工科学生知识产权素养培育研究
职业写作
理工科优等生WEY VV6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我爱的职业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