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师资队伍建设初探

2019-12-22 10:31侯玉东沈建英
卫生职业教育 2019年17期
关键词:师资队伍医学实验室

侯玉东,林 栋,沈建英

(滨州医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3)

医学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为理论基础扎实、临床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能够独立从事安全有效的临床医疗工作并具有健全人格的医生。在医学教育过程中,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医学生岗位胜任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教师带教水平有关。实验教学队伍是实验教学与科研、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骨干力量[2-3],是培养医学生职业素养和临床能力的基础。本文对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师资队伍建设现状进行调研,提出构建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师资队伍建设新模式的设想,以期提升医学实验教学质量,为培养一流医学人才奠定基础。

1 现阶段实验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高等学校提出加强实验、实践教学改革,推进高校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管理及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4]。按照教高

[2018]4号文件要求,现有实验师资队伍已不能满足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专业、培养一流医学人才、服务健康中国建设的需要[5]。

1.1 师资队伍多头管理,交流合作性差

实验教学人员分散在不同专业的实验室及研究室,隶属不同学院、系、教研室等部门,难以集中管理,且缺乏有效沟通和交流,合作性差,从而导致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改革与实验管理等工作难以开展,仪器设备使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等。

1.2 人员分类模糊,职责不清

高校一般将实验教学人员称为教学辅助人员,职责界定模糊。有的高校将其分为实验教学人员、实验技术人员和实验室管理人员,而有的高校分为实验教学指导教师、研究人员、实验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人。有的学校规定他们仅负责实验准备、仪器维护、实验室日常管理等工作;有的学校将职责细化,但并未明确各类人员的具体工作内容。实验教学和实验教师历来处在一个不被重视的位置[6]。

1.3 师资队伍建设缺乏长远规划,人员流动性大

高校存在重科研、轻教学,重医疗、轻教学,重理论讲授、轻实验实践训练的问题。师资队伍建设缺乏科学规划,没有在岗位设置、职称晋升、继续教育等方面适当倾斜,导致有能力、水平高的实验人员调离,暂时在岗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新招录人员由于编制为人事代理,一旦有机会,便跳槽到新的岗位,从而造成实验师资队伍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

1.4 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职业精神缺失

由于师资队伍建设滞后,导致实验人员专业、年龄、职称、学历结构等不合理,空岗率高。而缺乏有效考核及激励机制,也会造成实验人员工作热情丧失,职业精神缺乏,老、中、青教师间的传、帮、带作用缺失,直接影响医学生操作能力培养。

2 策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突出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实验教学的重要载体,实验教师是实验教学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对实验教学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高校实验教学队伍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7]。

2.1 以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为载体,构建师资队伍建设新模式

为了满足医学生岗位胜任力培养需要,实施以器官系统整合的实验教学模式,淡化理论与实验(实践)的界限,融理论教学于实验(实践)之中。采用线上虚拟实验、线下仿真实训与临床实习相结合,构建渐进式、立体化的医学实验实训教学体系。通过培养、聘用、引进等措施,优化师资结构,吸引高水平临床医师从事实验教学工作,引进学科带头人或高学历年轻教师,组建结构合理、基础与临床融合、专兼职共存、核心骨干相对稳定,统一管理、动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的实验教学团队。

2.2 实行分类管理,明确岗位职责

对实验教学人员进行分类,明确岗位职责。(1)实验教学平台主任:主要负责各实验室的管理、建设规划与协调,实验教学大纲的制定、实验教学改革、实验教学过程的指导与监督等;(2)实验教学指导教师:负责实验教学指导、实验课程考核、实验教学方法改革及仪器设备开发等;(3)实验技术人员:负责实验教学的准备工作、仪器设备的维护维修、参与实验教学改革研究等;(4)研究人员:负责各类课题的研究、指导学生创新性研究;(5)实验室管理人员:负责化学药品、低值易耗品、仪器设备等的进出库管理、实验教学相关资料管理及实验室安全、卫生等。对实验教学人员实行动态管理、统一调配,能够更好地服务教学和科研,解答学生提问[8]。

2.3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培养,稳步发展

根据学校发展目标,对实验中心按需设岗,分层设置,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采取统一筹划、分类培训,阶段性、针对性在职培训。强化实验教师参与意识,加强教师和临床医生交流,充分发挥医学院校附属医院的作用[9]。在政策方面给予倾斜,使高学历、高素质、高层次的人才安心工作;充分发挥各层次人员才能,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激发其创造力,实现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并重,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实验教学与学科发展密切结合,“多师施教、各尽其能”的目标。

2.4 优化师资结构,健全相关机制

实验教学团队是实验教学、实验室建设、仪器设备管理的核心力量,科学合理的人才结构是保障实验教学质量的关键[3]。从年龄、学历、专业等方面统筹安排,实行专兼结合的聘任制度,聘请临床教师兼任实验教师,促进人才合理流动,达到优化师资结构的目的。建立科学合理的量化考核和激励机制,按照岗位职责要求和履职情况分类考核[8],包括年度和聘期考核。考核结果存入业绩档案,与职务评聘、职称评定、年终考核、津贴分配等挂钩。实行绩效考核制度,共享实验室资源,提高人员工作积极性[10]。

高等医学院校重在内涵建设,教师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实验师资队伍建设直接影响实用型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如何构建结构合理,基础与临床教师融合,专兼职共存,统一管理,动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的实验教学师资队伍需不断探索。

猜你喜欢
师资队伍医学实验室
强化住培管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住培质量——中医住培基地建设与管理经验分享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2022冬奥会背景下黑龙江省冰雪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医学的进步
中职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及策略分析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