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气滞血瘀型三叉神经疼痛疗效观察

2019-12-23 07:08丁永国孙建民李昌隆甄龙龙白帅满毅陈玉婷焦佳美常慧宁夏第三人民医院宁夏银川750000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9年22期
关键词:气滞西医血瘀

丁永国,孙建民,李昌隆,甄龙龙,白帅,满毅,陈玉婷,焦佳美,常慧(宁夏第三人民医院,宁夏银川 750000)

TN 是神经外科常见的病情,患者多以短暂、频繁发作的剧烈疼痛为典型表现,由于其疼痛发作比较顽固,也是治疗起来最困难的疾病,俗称“天下第一痛”。TN 患者往往疼痛难忍,快速缓解疼痛,尽早去除病因是TN 的治疗目标[1]。 西医通常利用卡马西平、奥卡西平等药物帮助调节钙离子通道,起到抗外周神经痛的效果,但因性别、年龄、病因等因素不同,患者疼痛部位、性质、规律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西医整体治疗疗效往往不佳[2]。 随着中医针灸在外周神经痛中的应用取得了进步,针灸分型治疗TN 受到广泛关注。该研究以2018 年2 月—2019 年2 月收治的80 例TN 患者为例,观察针灸治疗气滞血瘀型TN 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在该院就诊的80 例TN 患者临床资料,纳入标准:(1)符合TN 临床诊断标准;(2)入组前7 d 未使用中枢神经镇痛类药物;(3)严格遵循医嘱完成治疗者。 排除标准:(1)药物过敏或晕针者;(2)合并存在恶性肿瘤或其他外周神经痛疾病者;(3)不同意参与研究者。 根据用药方法不同分组,中医组40 例中男女各有22 例、18 例,平均年龄(43.07±14.88)岁,病程在1 个月~5 年,平均病程(3.47±2.35)年;西医组40 例中男女各有20 例、20 例,平均年龄(42.35±15.67)岁,病程在3个月~5 年,平均病程(3.55±2.46)年。 两组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西医组 以卡马西平(国药准字H43022170, 100 mg/片)治疗,首次剂量为400 mg/d,2 次/d,根据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可适当增减药物剂量, 单日剂量不超过800 mg,连续用药2 周。

1.2.2 中医组 参照中医头风病辨证论治原则[3]对TN进行分型,包括肝阳上亢型、气滞血瘀型、风邪内侵型、胃火上攻型。

肝阳上亢者多以面颊部阵发性剧痛为主要表现,患者多有热后疼痛加剧、口臭口渴、烦躁易怒,再加上肝肾虚弱,阴虚上炕,头痛、舌红、脉弦.

气滞血瘀者多因气血不畅、行血不利,再加以情志影响,故而气结血凝,表现出胸胁胀满、性情不稳,脾脏阴损导致痰浊内盛,久病影响脉络不通,舌紫暗,脉细涩。

风邪内侵者多因外感风寒邪气,侵犯阴阳,头面受寒而致使局部血气凝滞,气血闭塞而头痛,且疼痛的同时多伴有面部肌肉紧缩感,热敷后可缓解,舌苔薄、脉浮紧。

胃火上攻者多为遇热加重,痛如火燎,伴有龈下肿痛、口臭口渴,心绪烦躁,多以阵发性面部外周神经疼痛为主,患者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该组中中医组选择气滞血瘀者作为研究对象,以双侧内关、神门、三阴交、大陵、合谷及太冲和内庭为主穴,以疼痛发生部位选穴,眼支取丝竹空、攒竹和阳白;上颌支以迎香、下关;下颌支选颊车、翳风、承浆和下关为局部选穴。采用1 寸或1.5 寸32#毫针,以坐位施针,阳白、丝竹、攒竹以平刺进针,保持针尖方向与皮肤呈15°刺入0.3 寸,不以捻转刺入;下关至颊车刺入0.8 寸,同样不以捻转刺入,其余穴位以直刺入针,神门、大陵、内关行捻转法,平补平泻。 针刺治疗每2天进行一次,总治疗时间为2 周。

1.3 观察指标

根据常见病疗效评价标准[4],患者疼痛情况完全消失,其他不适症状随访3 个月均未再发生的视为显效;患者疼痛情况显著改善,治疗后3 个月偶有发作者视为有效;未达到以上条件的均视为无效。 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采用VAS 评分表评价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疼痛情况,同时记录治疗前、后疼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

表2 疼痛改善情况(±s)

表2 疼痛改善情况(±s)

组别VAS 评分(分)治疗前 治疗后发作频率(次/周)治疗前 治疗后持续时间(s)治疗前 治疗后中医组(n=40)西医组(n=40)t 值P 值7.24±1.16 7.19±1.08 0.437 1 0.522 9 3.33±0.78 4.55±0.92 3.866 2 0.014 4 14.82±4.67 15.07±5.15 1.032 4 0.079 8 3.40±0.68 6.12±1.04 4.227 1 0.000 5 66.72±14.58 65.82±15.26 0.639 7 0.451 4 24.50±6.47 31.24±6.33 4.033 8 0.000 7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统计对研究结果数据进行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而计数资料以为[n(%)]表示,并采用χ2检验,当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对比结果

中医组疗效与西医组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疗效对比结果[n(%)]

2.2 疼痛改善情况

治疗前,两组VAS 评分、疼痛频率、持续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改善,且中医组改善优于西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 不良反应情况

中医组不良反应少于西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不良反应情况[n(%)]

3 讨论

中医认为,TN 的发生是因为头面部阳明、少阳受阻,外感六淫邪气,肥甘厚味摄入过多,再加上情志过极,上攻头目而作痛,属于“头风”“面痛”“偏头痛”的范畴[5]。 新病者外邪侵入,致使齿异不定而痛,久病则痰火淤血受阻,痹阻不通致痛,因此治疗应以除湿通络、理气活血、化瘀止痛为主[6]。

该次研究得出,中医组疗效与西医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VAS 评分、疼痛频率、持续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医组改善优于西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中医组不良反应少于西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西医中利用卡马西平增加钠通道灭活效能,限制突触后神经元和阻断突触前Na+通道,从而阻止突出前、后神经元动作电位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促使神经细胞兴奋性降低,从而改善神经痛症状[7]。 尽管该药能够短期缓解症状,但不良反应较多,安全性一直受到争议。 对于气滞血瘀,中医针灸能够起到刺激穴位,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和活血化瘀的作用,有效的转移和抑制疼痛,实现经气顺通,改善循环,从而预防复发[8]。 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原则,头风的治疗应遵循“以心论心”的原则,以大陵、内关、神阙针灸,可起到安神、静心的功效,刺激合谷则可以疏通经络、镇痛凝神,刺激内庭、太冲和三阴交则可以祛风、除湿、降噪和止痛;丝竹空、攒竹与阳白配合能缓解肌群痉挛,起到止痛、改善神经麻痹的效果。 同时,以不同手法、不同穴位针灸,更能从根本上针对证型治疗,疗效更佳。

综上所述,西医用药和中医针灸均可治疗TN,但中医对改善疼痛更有优势,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气滞西医血瘀
张淑芬辨治血瘀型崩漏的临床经验
话说血瘀证
身痛逐瘀汤敷贴治疗气滞血瘀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从五禽戏论治肝郁气滞型功能性便秘
脾胃气滞多因肝胃不和
血瘀体质知多少
逍遥散加减联合果酸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疗效观察
浅谈心房颤动的蒙西医治疗
蒙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进展
蒙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