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体会

2019-12-23 07:08杜杰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9年22期
关键词:下肢血栓腹腔镜

杜杰

(吉林省吉林市第二人民医院,吉林吉林 13200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理过程即血液中有形成分的异常凝集,可引发下肢功能障碍、疼痛、水肿等症状,若脱落血栓随血液循环进入肺部或脑部,则可诱发肺栓塞等更为严重的并发症,威胁患者生命[1]。 妇科肿瘤罹患者因疾病、术前禁食、肠道准备及术中失血等因素可致血液高凝,且腔镜手术中热损伤所造成的血管内皮损伤进一步激发凝血系统,进而形成血栓,加之术后久卧致盆腔淤血,均加剧了静脉血栓的形成[2]。故围术期综合护理干预的实施十分重要,其在防治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促进患者康复方面有积极意义。该文以2017 年5 月—2019 年6 月为研究段,将之护理体会分析并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纳入132 例病患资料,均为于该院行腹腔镜手术治疗者,均符合手术指征,无脑血管及心、肺疾病,具备完全认知能力,无精神障碍或心理疾患,对该研究表示知情并签订同意书。 排除罹患严重高血压、贫血、外周动脉血管疾病、严重干扰以及下肢功能障碍者。 分组方法选择随机数字表法,观察组66 例中,年龄介于23~65 岁间,年龄均值(43.2±2.8)岁;涉及疾病类型:子宫肌瘤32 例,子宫内膜癌6 例,卵巢囊肿22例,宫颈癌6 例。 对照组66 例中,年龄介于24~66 岁间,年龄均值(44.1±2.9)岁;涉及疾病类型:子宫肌瘤30 例,子宫内膜癌7 例,卵巢囊肿22 例,宫颈癌7 例。组间资料完善,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所行常规护理包括病房环境维护、术前常规皮肤与肠道准备、术后病情观察与常规饮食、活动指导等。 观察组基于此施行围术期综合护理:(1)术前护理: 术前就腹腔镜手术基础知识予以科学宣教,解答疑问,安抚情绪;评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予以高危人群重点关注;指导练习腓肠肌运动与踝泵运动,以便术后顺利实施;术前3 d 忌食油腻辛辣,多饮水、多摄入清淡易消化食物。 (2)术中护理:帮助患者穿着弹力袜,高危因素评分在3 分以上者,应用充气压力泵,采用改良截石位,置脱脚架支托于肌肉丰满处,减少腘窝压力,减轻下肢血液回流的阻力,并采取下肢保暖措施,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3)术后护理:①讲解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危害以及床上活动对其的重要预防作用,加强心理干预,既引起重视,又避免过度的恐惧与紧张; ②密切观察患者下肢皮肤温度、颜色,了解患者是否有疼痛、麻木、肿胀等主观感觉, 定点测量患肢与健侧外周径(膝关节上下15 cm处),并对患者血氧饱和度及生命体征变化予以重视,若有胸痛、憋喘、心率加快、血氧饱和度下降等表现时,应高度警惕肺栓塞,及时予以高流量吸氧,并汇报医师协助处理;③术后8 h 后翻身,行踝泵运动,并按摩双下肢腓肠肌与比目鱼肌,做下肢伸屈、内外旋运动,24 h 后下床活动,以加速静脉回流;④因恶性肿瘤可释放促凝因子,故应强化预防性干预措施;留置针穿刺时尽量一次成功, 避免同一个部位反复多次穿刺,避免损伤下肢静脉,并注意观察输液情况,确保药液滴注顺畅;⑤多进食高维生素、易消化、低脂食物,保持大便通畅,规避腹压增高对下肢静脉回流造成不良影响,同时合理补液饮水,避免因脱水而致血液黏稠度增高;⑥嘱患者出院后着医用弹力袜适当下床活动,避免长时间行走或站立;卧位时将下肢抬高20°~30°,注意每周监测血凝四项,据此调整抗凝药物服用剂量,并在出现牙龈出血、血尿等症时及时返院诊治。

1.3 观察项目

于术后第1、7 天取空腹静脉血3 mL,采用该院血凝仪进行血清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检测,严格遵照试剂盒说明进行规范操作;统计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其判断标准为:术后持续低热,并有患肢疼痛与肿胀,局部皮肤呈潮红状,且局部皮温升高,按压腓肠肌疼痛但抬高下肢可缓解;行多普勒诊断,确定静脉管腔内存在实质性回声,且血管不能被压瘪,探及血栓处静脉内存在少量或无血流信号。

1.4 统计方法

实验检测数据均录入SPSS 21.0 统计学软件中施以分析,计量资料(FIB、D-D)等以(±s)进行表述,t用以检验;计数资料(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以[n(%)]表述,χ2用以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凝血指标相较

表1 示下,术后第1 天、第7 天观察组FIB 及DD 水平均较对照组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凝血指标相较(±s)

表1 两组凝血指标相较(±s)

分组FIB(g/l)术后3 d 术后7 d D-D(μg/L)术后3 d 术后7 d对照组(n=66)观察组(n=66)t 值P 值4.23±0.18 3.89±0.41 6.169 0.000 3.92±0.37 3.46±0.40 6.858 0.000 351.91±90.14 316.94±102.65 2.089 0.039 257.94±78.71 201.09±88.43 3.901 0.000

2.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相较

据统计, 观察组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者1 例,发生率1.52%(1/66); 对照组8 例, 发生率12.12%(8/66);检验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43,P=0.015)。

3 讨论分析

妇科肿瘤腹腔镜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可能性非常之大,且原因复杂,需予以探明,并制定有效措施。 血流缓慢、高血凝状态以及静脉壁损伤即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要素,此观点经大量研究证实[3]。此外,屈髋、屈膝的截石体位亦可加重静脉瘀滞,使血流减缓、静脉扩张,继而损伤静脉内膜层,使胶原纤维暴露,出现凝血异常,以致发生静脉血栓。 此外,全麻药物的应用亦可对血液成分与凝血活性产生干扰,以及患者术后主动活动差、合并高脂血症、护士留置针穿刺损及静脉壁等均可增加静脉血栓形成概率,影响患者健康与安全。

在医患对立日益紧张的当下,优质的护理服务在很大程度上起着调和医患矛盾、避免或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作用。 针对当前所获研究依据,结合多年临床实践与专业技能,慎重、准确地制订符合患者实际情况的护理计划并落实,最终为其提供最为有效和科学的护理方案,为该研究宗旨所在。 该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检测FIB、D-D 值与所统计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均低于对照组。 说明,综合护理干预更利于腹腔镜手术患者凝血功能的改善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规避。其原因可能在于术前健康宣教及心理干预的加强,使患者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有正确、科学的认知,使之在进行床上活动时主观能动性更强,配合度更高;术中轮廓垫的应用及截石位的改良有效减轻了压力,促进了下肢血液循环;术后细致入微的病情监测、下肢周径定点测量、血氧饱和度监测等,均使护理人员对患者的情况有更为精准的掌握, 以便及时开展对症处理;并在术后积极帮助患者翻身,指导其行床上活动,进行体位干预、按摩等,加速下肢静脉回流;在行静脉穿刺时,须避开下肢静脉,并尽量一次成功,以免损伤静脉血管壁,同时对饮食进行指导,规避便秘,以免突然增加的腹压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通过上述种种护理举措,虽不能完全规避手术方面对深静脉血栓形成造成的影响, 但可起到明显的减少其发生的干预作用,截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后续系列严重后果。

综上所述,针对临床行腹腔镜手术的妇科良恶性肿瘤患者,予以针对性、科学有效综合护理干预,有利于其凝血功能的改善, 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可作优选。

猜你喜欢
下肢血栓腹腔镜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血栓会自己消除么? 记住一个字,血栓不上身!
血栓最容易“栓”住哪些人
旋切器在腹腔镜下脾切除术中的应用体会
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出血的预防及处理
完全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出血的控制与处理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