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血浆D- 二聚体在下肢静脉血栓诊断中的应用

2019-12-23 07:08董明治吴敏芳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9年22期
关键词:高凝二聚体血浆

董明治,吴敏芳

(1.昆明医科大学附属曲靖医院,云南曲靖 655000;2.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中心,云南曲靖 655000)

下肢静脉血栓主要是指静脉血液在患者的下肢静脉血管中凝结而导致的疾病,是骨折术后患者较为常见的并发症类型,其复发率相对较高,同时有较高的致残以及致死率,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的身体康复[1]。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其中与血栓以及凝血功能障碍等情况紧密相连,容易被患者忽略而导致错过最佳治疗的时机,进而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2]。 血浆D-二聚体是一种具有特异性的降解产物,主要是交联纤维蛋白经过纤溶酶的溶解之后所形成的,是对人体进行血栓检测的主要指标,在目前的临床治疗中被广泛应用[3]。 在对人体是否形成血栓的检测过程中采用血浆D-二聚体具有快捷以及简便的特征。 因此在该次研究中,以2017 年1—12 月为研究段, 通过对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从而对下肢静脉血栓的情况进行早期诊断,从而探讨其在下肢静脉血栓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进行下肢静脉血栓治疗的40 例患者作为该次的研究组,选取同时期在该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组。 研究组中男25 例,女15 例,年龄23~69 岁,平均年龄(38.5±2.1)岁,病程3 h~15 年,平均病程(5.3±2.6)年,其中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6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患者10 例,长期卧床的患者4例,无其他明显诱因的患者20 例。 对照组中男24 名,女16 名,年龄22~68 岁,平均年龄(38.1±1.9)岁。 两组患者的性别、 年龄以及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知情且同意该次研究,该项研究同时获得该院伦理委员会的准许。

下肢静脉血栓的判定标准:主要通过采用下肢顺行性静脉造影等的影像学特点来判定血栓的形成情况,主要包含以下情况:(1)由于造影剂而导致阻塞的情况, 脉内存在固定缺损的情况;(2) 静脉主干不显影,完全由侧支进行转流;(3)造影剂在正常充盈的静脉当中突然中断,而在血栓的近侧又会存在显影的情况出现,两者被未阻塞的静脉段分离,并在其周围有侧支出现;(4)在对小腿静脉进行反复造影的过程中,同一部位的同一支静脉始终未存在显影的情况。

1.2 方法

同时在两组患者空腹的情况下采集其静脉血1.8mL, 经过离心处理后取得待检测的血小板以及血浆等。 利用免疫比浊法, 采用型号为Instrumentation Laboratory Co--ALP TOP700 的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分别对两组人员的血浆进行检测, 试剂盒为配套试剂,该操作由同一组技术人员严格按照操作说明进行操作,血浆D-二聚体的正常测定值为小于500 μg/L。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人员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并比较。

1.4 统计方法

数据应用SPSS 18.0 统计学进行分析, 其中计数进行χ2、[n(%)]检验,计量进行t检测(±s)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s),μg/L]

表1 比较两组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s),μg/L]

组别血浆D-二聚体t 值 P 值研究组(n=40)对照组(n=40)4 010.1±1 749.3 236.4±55.8 21.037 <0.05

3 讨论

在目前的临床治疗中,下肢静脉血栓是一种较为普遍的血栓类疾病,主要是由于静脉血液在下肢深静脉中的凝结而导致[4]。 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证实,导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有血液处于高凝状态,静脉壁的受损以及静脉血流过缓等。 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是导致血栓形成的基础性因素,高凝状态先天性的原因主要为血纤维蛋白原以及血栓抑制剂的相对缺乏,纤维蛋白溶解情况的异常等[5-6]。 高凝状态后天性的原因主要为雌激素的长期使用、休克、外伤、肿瘤以及手术等。 静脉壁受损的情况主要包含感染性的损伤、机械以及化学损伤等,感染性的损伤主要是由于化脓性血栓静脉炎而导致,在静脉损伤类型中较为少见; 机械性的损伤主要由于静脉的局部性挫伤而导致;化学性损伤则是由于具有强力渗透功能的溶液以及注射至静脉内的刺激性溶液而导致的损伤,如具有高渗透性的葡萄糖溶液、有机碘溶液以及抗生素类溶液等;导致患者出现血流过缓的情况较多,如久坐、卧床以及长时间的制动等都有可能导致血流过缓情况的出现,血流过缓是在下肢静脉血栓中较为普遍的一种血栓类型[7]。 下肢静脉血栓主要的临床特征为局部存在较为明显的疼痛感,一侧的肢体突然出现肿胀的情况,在行走的过程中疼痛感较为强烈。

D-二聚体是一种经过纤维蛋白水解之后的降解产物,若有继发性纤溶情况的出现,机体血浆中的含量则会迅速升高,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可以将其作为判定血栓形成的主要标志[8]。 在该次研究中经过对下肢静脉血栓患者与健康者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的比较显示: 研究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采用血浆D-二聚体能够用以对下肢静脉血栓的患者进行判定。对于疑似下肢静脉血栓的患者通过对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检测,从而能够对患者的病情做出尽早的判定以便提供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 当患者存在下肢静脉血栓的情况时, 其机体内的凝血-纤溶系统则会有异常情况出现,从而导致其血液一直处于高凝的状态[9]。D-二聚体具备一定的特异性,是一种交联纤维蛋白原单体中的一种降解类产物, 通过对患者体内的D-二聚体进行检测以及分析,从而有助于为主治医师提供准确的判定进而能够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利于患者的身体恢复[10]。在有关学者的研究中显示,疑似下肢静脉血栓的患者对其血浆内D-二聚体的检测显示无异常,由此可见患者未有下肢静脉血栓的情况出现,因此不需要再进行其他检测,减轻患者经济压力的同时能够减轻患者由于检测而带来的身体痛苦。 若在对患者血浆中的D-二聚体含量进行检测过程中该结果完全超过正常水平,则该患者应进行其他的辅助检查,方便确诊。 由于导致血浆内D-二聚体含量较高的原因相对较多,疑似静脉血栓、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以及动脉血栓等的形成,因此其水平较高的情况并不能完全代表患者出现下肢静脉血栓转变的情况,还应进行下一步的检测之后才能做出准确的判定。 此外,在循证医学的研究中显示, 在对患者进行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的过程中,应同时考虑患者实际的临床表现情况,以便增加对下肢静脉血栓准确性以及敏感性的判定。 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脓毒血症、骨折、严重感染以及恶性肿瘤等均能在一定情况下导致患者血浆内的D-二聚体水平出现升高, 因此对于采用D-二聚体对下肢静脉血栓患者进行判定的敏感性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因此,对患者进行检查的过程中应依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同时可以辅助下肢静脉造影以及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联合检测,进而有效的提升对患者检测的准确率。 对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在进行溶栓治疗的过程中,应对患者血浆内的D-二聚体进行不定时的检测,依据检测的结果对治疗过程中使用的药物进行正确选择,进而促进治疗效果的显著提升。

综上所述, 对于下肢静脉血栓的患者采用D-二聚体检测的方式,能够显著提升对血栓情况的判定效果,其治疗的诊断性显著提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利于在临床治疗中应用以及推广。

猜你喜欢
高凝二聚体血浆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血浆置换加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肝衰竭的细胞因子的影响
血栓弹力图对进展性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益气活血化瘀法和利伐沙班对老年股骨干骨折患者术后高凝状态的影响
CHF患者血浆NT-proBNP、UA和hs-CR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D-二聚体和BNP与ACS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联性
从痰、血瘀探讨COPD炎症与高凝状态关系
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相关血浆氨基酸筛选
联合检测D-二聚体和CA153在乳腺癌诊治中的临床意义
两种试剂D-二聚体检测值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值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