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骨创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价值体会

2019-12-23 07:09蒋文仁许艳何伟凤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9年22期
关键词:下肢血栓血流

蒋文仁,许艳,何伟凤

(莒县中医医院,山东日照 276500)

骨创伤患者接受手术治疗,较易出现血液凝结、血流停滞、静脉损伤,其术后活动受限,会对其下肢静脉回流影响,较易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情况[1-2]。下肢深静脉血栓,可导致患者出现浅静脉扩张、曲张、下肢肿胀、疼痛等症状[3],引发肢体功能、组织器官等障碍,且血栓脱落会增加肺栓塞的发生率,威胁患者的身心健康[4],因此,临床应积极采取有效护理干预来对骨创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和控制。 该研究以2018 年3 月—2019 年3 月为研究段, 主要对骨创伤患者接受预防护理干预对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作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骨创伤患者100 例以双盲法进行随机分组,每组50 例。

纳入标准:(1)确诊存在骨创伤;(2)自愿参与该研究者。

排除标准:(1)存在血液疾病史、淋巴管回流障碍、凝血功能异常者;(2) 下肢深静脉血栓疾病史者;(3)颅脑损伤者;(4)躯体性疾病者;(5)难以积极对该研究配合者。

实验组中,年龄范围42~75 岁,年龄均值(56.33±4.17)岁,27 例为男性,23 例为女性。对照组中,年龄范围40~74 岁,年龄均值(57.10±5.02)岁,28 例为男性,22 例为女性。 对比2 组骨创伤患者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实验组预防性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2.1 病情观察 术后1~4 d 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高发时期,此时应强化患者的生命体征的观察,对其肢体体温、肤色、肿胀程度、动脉搏动、浅静脉充盈、患肢感觉等观察,并观察其呼吸困难、唇发绀、胸闷等肺栓塞等症状,对患者的主诉耐心倾听,定时对患肢不同平面周径测量。 若患者处于长时间处于发热状态,且其伤口渗液持续升高,则对感染考虑,强化感染治疗,并勤换药。

1.2.2 心理护理 对骨创伤患者的具体心理状态、病情等了解,与其之间进行优质护患关系的建立,为其讲解疾病知识、预后情况,并介绍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使其能够充分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 表现、危险因素以及不良结局等了解。 列举治疗成功的案例,安慰和鼓励患者,促进其心理压力的缓解,提高其自信心以及依从性。 术前可强化其心理疏导,使其恐惧等心理消除,更加积极对手术治疗配合,术后可播放轻柔的音乐等,为其提供优质的住院环境,使其保持心情的愉悦。

1.2.3 饮食护理 指导患者以易消化、高纤维素、高蛋白、低胆固醇、低脂肪等食物为主,尽量促进其血液黏稠度的降低。 保持少食多餐的原则,适当增加饮水量,不可食用油腻、黏性、刺激性、生冷、高糖、高胆固醇等食物,戒烟戒酒,可晨起饮用蜂蜜水来对排便促进,在排便时,不可用力,防止出现腹压水平升高而引发栓子脱落的情况[5]。

1.2.4 药物护理 术后12 h 即为患者实施低分子肝素钠治疗,控制剂量为2 500~5 000 U,通过腹壁皮下注射的方式进行,1 次/d,连续实施7~10 d 的干预,在此过程,加强患者伤口引流、生命体征、出血症状的观察,合理按照医嘱测定其凝血酶原时间,并监测其肝肾功能,及时发现异常并处理。

1.2.5 功能锻炼 术后1 h,即协助患者进行足踝旋转、背屈、趾屈、足内外翻等运动,麻醉消失后,即实施踝关节的相关背伸跖屈运动,并按摩其腓肠肌、比目鱼肌。 嘱咐患者每消失进行15 次的有效咳嗽和深呼吸,定时叩背、翻身,对其腓肠肌挤压,以此预防肺部感染的发生,并给予患者弹力袜干预。 恢复下肢知觉后,实施膝关节和踝关节的屈伸运动[6]。 手术后4 h,给予患者压力泵干预,并实施压迫带干预,对血液流动促进,避免出现血液凝集的情况。 术后3 d 可实施髋关节屈伸、股四头肌收缩等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应注意其屈髋在90°以下。 可通过功能锻炼器为患者实施患肢的被动锻炼,保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不断增大幅度。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

1.3 观察指标

对2 组骨创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作观察,并分析2 组干预后股静脉血流量、股静脉血流速度、股静脉血流峰速度的差异性。

1.4 统计方法

SPSS 21.0 统计学软件做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χ2检验用百分率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用(±s)表示。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分析

实验组骨创伤患者中,6 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其发生率为12.00%;对照组骨创伤患者中,22 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其发生率为44.00%。 实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2 组股静脉血流量、股静脉血流速度、股静脉血流峰速度分析

实验组股静脉血流量、股静脉血流速度、股静脉血流峰速度均明显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如表1 所示。

表1 2 组股静脉血流量、股静脉血流速度、股静脉血流峰速度分析(±s)

表1 2 组股静脉血流量、股静脉血流速度、股静脉血流峰速度分析(±s)

组别股静脉血流量(L/min)股静脉血流速度(cm/s)股静脉血流峰速度(cm/s)实验组(n=50)对照组(n=50)t 值P 值431.37±29.50 322.80±19.78 21.614 8 0.001 15.35±4.47 11.20±4.31 4.726 0 0.001 22.32±9.06 15.78±8.70 3.682 0 0.001

3 讨论

骨创伤患者,其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较多,即手术出血量多、创伤大、长时间被动体位、疼痛、血管壁损伤、深静脉压迫、止血药物使用,导致其静脉回流速度降低, 其血液处于高凝的状态,从而引发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7-8]。 血栓的形成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因此,应采取有效护理来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和控制,从而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

该研究显示,实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较对照组低;实验组股静脉血流量、股静脉血流速度、股静脉血流峰速度均明显较对照组高。 表明预防性护理的实施,可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控制,对其血液循环促进。 预防性护理,其主要对病程进展阻断强调,以此将手术后病情恢复的效果提高,对患者实施全方位、动态、系统的评估,并有目的、有计划实施护理干预,可获得较好的效果[9]。 预见性护理中,积极告知骨创伤患者康复的相关知识,根据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危险因素,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并与功能锻炼、饮食护理、心理护理、手法按摩等结合,可有效对并发症的发生控制,使得患者充分意识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害性,提高其预防意识,并合理实施溶栓、抗凝药物治疗,可对患者疾病的康复奠定基础[10]。

综上所述, 预防性护理干预应用于骨创伤患者中,有着较高的价值,可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下肢血流状态,以此更好促进骨创伤患者的康复,意义重大,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下肢血栓血流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超微血流与彩色多普勒半定量分析在慢性肾脏病肾血流灌注中的应用
血栓会自己消除么? 记住一个字,血栓不上身!
血栓最容易“栓”住哪些人
BD BACTEC 9120血培养仪联合血清降钙素原在血流感染诊断中的应用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