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建设效应途径新探

2019-12-24 21:51陈若松
武陵学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思政政治思想

刘 志,陈若松,阳 璟

(湖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7)

为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建设,教育部于2018年4月印发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围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教务要求及教学要求等十六个方面对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1]。2019年3月,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吹响了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进军号,同时也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理论遵循。新时代赋予思想政治教育以塑造时代新人的时代使命,高校思政课作为培育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优秀政治素养的重要环节,其教学改革历来都是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为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为推进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实践指导。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今世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教育教学环境及师资配备等客观现实,学校凝聚合力、教师发挥活力、大学生挖掘潜力三种途径联动发力,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形成全方位育人的合力,提升高校思政课协同效应,对切实增强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客观现实

(一)环境信息化影响了思政课的教育性

进入新时代,无论宏观层面的政策环境、文化环境及媒体环境,还是微观层面的校园环境、学生群体环境等方面的变革,都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巨大冲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是一个社会信息大平台,亿万网民在上面获得信息、交流信息,这会对他们的求知途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会对他们对国家、对社会、对工作、对人生的看法产生重要影响。”[3]高校思政课的教育对象是大学生群体,他们正处于人格逐渐成型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深受所处客观社会环境的影响和熏陶。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如微博、微信、短视频APP等多种社交网站及直播平台的出现,使得人人都有发言权,个个都手持麦克风。于是,“随着这种‘泛娱乐化’浪潮对象牙塔的冲击,高校思政课课堂也出现了娱乐化倾向”[4],给原本特有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和教育性的高校思政课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有些思政课堂被翻转成“有趣”的娱乐课而失去了应有的理论品格,大学生的价值观、是非观的形成因此受到严重影响。在微观教育教学环境方面,部分高校仍然存在校园文化宣传方式单一、创新引领缺乏、思政课教师教学观念陈旧、学校职能部门与思政教育工作“两张皮”等诸多不足,不能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效保障。

(二)教学改革实效性有待提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的机遇和挑战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和新课题。为此,一段时间以来,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思政课教学改革开展了多视角、宽领域的研究,提出诸如研讨式、课堂互动式、体验式、慕课、微课以及“SPOC”等教学模式。2018年研究和践行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就达20余种。根据教学主客体关系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学生主导—教师辅助型教学模式、教师主导—学生参与型教学模式、师生互动—合作型教学模式[5]105。另外,还有一些比较具体和特殊的模式,如广西师范学院早在2012年就形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三制”教学模式实施总体方案》,从2014年9月开始,在2014级、2015级、2016级、2017级全日制本科学生中推广应用。4年来,“三三制”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成效[6]121。当然,近年来,面对当下多元社会思潮相互交融、各种资讯无孔不入的时代背景,北京大学等多所高校,都在探索和推广多元多样的教学模式[7],希望通过转变思政课教学模式来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进而提升其思想品德和人文素养。但是学者们调查发现,这些方式在推广和运用过程中尚存在多元主体功能发挥不足、相应评价体系构建不健全和服务保障资源欠缺等问题,因而影响了其实效性。可见,高校思政课堂迫切需要与时俱进地探求切实有效的教学模式。

(三)师资队伍建设任重道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新时代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新的使命和职责,高校思政课教师承担着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理想信念,培养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大育人责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政治情怀、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与做好高校思想意识形态工作密切相关。当前,大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爱岗敬业,能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结合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严谨治学,成为大学生确立理想信念、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的良好示范者与传播者,但部分高校因存在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发展不平衡问题,这方面的积极性发挥不佳。由于思政课专职教师配备未能达到教育部规定的师生比要求,高校只能更多地采用同一专业学生大班授课,甚至出现不同专业学生合班大班授课的现象。授课教师因一个人精力有限,无法有效地针对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特殊性而实施个性化教学,学生的互动参与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虽然目前部分高校已将学生辅导员作为兼职思政课教师,一定程度缓解了专职思政课教师不足的压力。但因为这部分兼职教师自身本职工作内容巨细繁多,难以全身心投入思政课教学工作。另外,长期的、高标准、高要求的繁重教学任务,身体状况欠佳、现代信息技术操作不熟练等使教师不堪重负。虽然有些学校通过引进人才充实思政课教师队伍,但又因来源多样以及青年教师经验不足而使思政课教师队伍梯队衔接不顺。

马克思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对人的现实生存际遇和人的本质发展充满着深切的人文关怀。高校思政课作为育人的主阵地,更应蕴含深厚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8]。这种人文关怀,既需要关心被教育者——当代大学生的成长需要,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也需要关心教育者——思政课教师的现实生存状况。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对有效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思想和新成果,切实加强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思政课协同建设效应提升的路径

针对当前高校思政课建设面临亟需深化教学内容、激发教师创造活力并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等方面的重要问题[9],结合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客观现实分析,可以通过以下路径提升高校思政课协同建设效应。

(一)学校凝聚合力,重视主阵地作用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要求,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坚决贯彻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要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要切实从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确保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环境。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着力,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

一是协同合作,压实责任。学校每一个部门都有育人的职责,每门课程都有育人的功能,每个人都是育人的主体[10]。学校职能部门与教学院,管理干部与专任教师要协同合作。各级思想政治教育责任主体,应该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顶层设计、统筹部署和协同推进,把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进行详细的目标分解、责任分解和任务分解,做到目标明确、计划周详、职责分明,以科学研究的精神和态度落实压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责任。在资金投入、师资配备、人事考核、教学考评、教学改革及学生管理等各方面各环节为其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与条件保障,切实形成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围,为思政课有效开展营造全员育人的良好态势。

二是拓展渠道,充实师资。针对当前高校思政课师资不足的问题,学术界认为:理论水平较高的党政领导干部、专职政工干部、英模人物、专家学者以及有政治学、法学、经济学、历史学相关教育背景的专业课教师都可以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兼职人员[5]106。因此,一方面,高校应充分发挥具有社会资历和丰富阅历的“名师”“大家”,包括离退休的校领导和老干部等的示范引领作用,将他们聘任为兼职教师,把他们请进校园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他们身上所拥有的独特优势与人格魅力既能给学生以鲜活的教育与熏陶,也是思政课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最好榜样。另一方面,高校应加大信息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投入与引进,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的创新成果,在信息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充分发挥校友会的职能作用,拓展师生与校友交流的渠道,搭设师资共建平台,实现科教融合与政校企联合,将道德楷模、英雄劳模、法治标兵、创业典范及改革弄潮儿等社会资源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以改革开放中涌现的真人真事来传播党的思想主张,弘扬社会正能量。

三是拓宽视野,创新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永远都不会关闭。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的丰硕成果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均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与积极响应。中国方案带来的国际化影响和中国战略地位的深刻变化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社会认同等产生了极大的触动。青年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应该具备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良好国际秩序意识。社会实践作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也是广大青年学生练就本领的“大熔炉”。高校应积极拓展国际资源,将育人与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相结合,采取“请进来”“走出去”与校内协同相结合的方式创新实践教学形式,全力打造社会实践这一崭新的“第二课堂”,搭建人才培养的“立交桥”,营造国际化的校园文化育人环境。如经常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开展学术讲座或论坛;定期安排思政课教师与优秀学生到国内兄弟学校参加学术交流、学科竞赛和假期夏令营等活动;大力拓宽并鼓励优秀学生参加国际合作与交流等联合培养项目;不定期组织思政教师及大学生与外籍教师和留学生进行联谊活动,开展文化交流,总之,通过各种不同层级、不同学习经历以及生活体验主体间的交流与互动,将国际视野与创新思维引入到实践课堂中来,既能丰富大学生应对变化莫测现实世界的方法,提高他们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免疫力,同时还能增强他们的危机感、紧迫感与责任感,从而自觉升华自身所学的知识,提升其参与国际化竞争的能力,向世界展现当代中国大学生的风采。

(二)教师发挥活力,提高教育者势能

第一,坚定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思政课教师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应该自觉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等六个新的职责要求,严谨治学,加强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夯实专业素养,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努力成为一名理想信念坚定、专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充满活力的思政课教师。

第二,广泛拓展育人资源。“社会是个大课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各个领域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育人资源,高校应充分挖掘和切实运用这些教学资源[6]119。中华民族上下5 000多年的文明史、跌宕起伏100多年的近现代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的战斗历程、高歌猛进40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的丰硕成果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良好机遇蕴含了丰富的育人资源,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丰厚的第一手素材。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领域的建设呈现出可喜的变化,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事例,也是思政课教学的生动教材。思政课教师应该从中广泛摄取高度契合教学内容的有用材料,有效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说服力和感染力。

第三,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师者,人之模范也”。全体高校教师承担着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应当努力成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课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教育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方面,各门课的教师均应“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思政课教师与其他各门课教师一道将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质结合起来,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政治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

《礼记·学记》记载:“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思政课是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的公共课,其教育对象分布于不同专业。因此,思政课教师需储备多个专业领域的基本知识,将各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资源运用到相关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开展课堂教学,增加课堂的知识性、趣味性,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思政课教师也要参加各类培训和各级竞赛,深入企业和基层一线实践,开展相关科学研究,撰写教学研究论文,探寻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为更好地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可尝试打破思政课教师每学期仅限于固定教学班上课的常规模式,由不同教师共同完成同一教学班同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这种灵活而丰富的教学方式,既能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平,又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思政课堂的实效性。因此,在高校思政课教师之间以及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之间相互融合,形成协同效应,能有效提升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挖掘学生潜力,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青春正好,不负韶华。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坚力量的新时代大学生,惟有崇德修身、务实求真、苦练勤学,不断夯实自身本领,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才能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青年。

第一,增强大学生历史使命感。马克思认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应该通过实践“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11]。面对当前日趋复杂的国际形势和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带来的风险挑战,我们既迫切需要一支能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种子的“播种者”,让有信仰的人来进行信仰教育;也迫切需要一群政治立场坚定、思想素质过硬的“传播者”,让进行信仰教育的人进行相关实践。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应是掌握先进知识、具备高尚道德风尚的领军人物,是良好道德操守的积极传播者和坚定践行者。必须运用辩证思维、发展的眼光正确审视大学生成长的客观环境,在自身品行修养上下功夫,在不断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切实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真正做到外化于行、内化于心,以此感染教育学生,使其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实现自身价值。

第二,发挥大学生主体性作用。马克思指出,人始终是主体[12]。思想政治教育在于促进人之主体的实现,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首先,需要突出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思政课教师除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常规方式进行教学外,可以运用小组圆桌会议的研讨式、情景演绎式等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其次,各门课教师应对大学生实施更多的生活化教育、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与学生打成一片,通过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和综合素养的提升上来,帮助学生加强自我教育与自身修养,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再次,通过师生互换角色,让大学生参与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教学活动,广泛开辟第三课堂、第四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从而实现自主学习、互动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第三,提升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13]。“创新”一词眼下成为了人们使用频率最高的主题词。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中国面临空前的机遇与挑战,个体要在社会中谋生存求发展,就必须创新,担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大任的时代新人——大学生,更需要创新思维和创新学习。高校作为人才与知识汇集之所,为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创新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14]。而高校思政课既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同时也是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渠道,因此,我们必须在创新上下功夫。一方面,高校应鼓励教师改革教学方法,通过“教”的方法创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为“学”的自主性提供引导和启发[15]。比如,进行考试改革,将原来单纯的理论考试改为理论考试与口试(含陈述和质疑)及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还可以借鉴自然科学领域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成功经验,思政课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参与自己的纵向科研项目和企业横向实战课题研究,让大学生深入实践进行自主探索与创新,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技能,提升其服务社会的能力。另一方面,要让大学生明白社会这个大舞台是不分文理科的,要有意识地综合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探究方法进行创造性学习,比如,通过学科交叉互补,激发学习兴趣,提升自身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大学生还要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等课外实践平台的研究,参与各级各类竞赛活动,丰富自己的创新创业实战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构建教与学互动型自主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既能有效提高思政课课堂教学效果,又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提升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让广大学生带着梦想腾飞。

教育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16]高校思政课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程。高校思政课应该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发挥教师活力、挖掘学生潜力、凝聚学校合力,切实提升高校思政课协同建设效应。思想政治教育没有终点,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改革创新永远在路上。

猜你喜欢
思政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