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人情消费异化的原因与治理建议

2019-12-24 08:53康静思刘孝才
山西农经 2019年20期
关键词:异化治理

康静思 刘孝才

摘 要:当前,农村人情消费已异化为炫耀、攀比、牟利的手段,成为乡村治理的紧迫任务。分析了农村人情消费异化的原因,基于农村人情消费现状,提出了推动人情消费理性回归的治理建议。

关键词:人情消费;异化;原因;治理

文章编号:1004-7026(2019)20-0056-02         中国图书分类号:C912        文献标志码:A

1  农村人情消费现状

中国农村是一个人情社会,正常的“礼尚往来”是维持农村社会关系的重要纽带,是情感沟通和社会互助的重要手段。但近年来,农村人情消费呈现快速上涨趋势,根据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研究显示,人情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16.16%,仅次于饮食支出[1]。当前,农村人情消费呈现出种类多、金额大、范围广等特点。结婚、生小孩、老人去世、升学、搬迁、老人过寿一般都会办酒,有些地方甚至小孩12岁生日也会大摆酒席。随礼的金额从100元到几千元不等。消费对象范围广,既有邻居、亲戚、朋友,又有师生、领导等。人情消费已异化为炫耀、攀比、牟利的手段,成为农民沉重的负担,扭曲了人情关系,败坏了社会风气,与乡村振兴中乡风文明的要求背道而驰,人情消费异化问题已经成为乡村治理的紧迫任务。

2  农村人情消费异化的原因

2.1  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礼治”社会,传统的礼俗文化已经扎根于人们的思想之中。中国人的人情世故就是礼教传统思想影响下的通俗化表现[2]。遵守礼仪情况成为评价人们行为的重要标尺,特别在农村乡土文化比较浓厚的地方,一个人要想在当地获得认可,必须遵守人情法则。农村人情往来是传统礼节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礼是一种形式化的礼节。由于“礼”的约束,农村人们特别讲究礼貌客套,人们会根据亲疏远近,确定礼金的多少,即使关系很一般,但有需要,也会去象征性地随礼。在这种情况下,人情不仅仅是情,更是一种“义务”和“债”,很多人不是出于自愿去随礼,而是为了完成义务,从而使人情消费发生异化。

2.2  市场经济侵蚀

农村人情消费快速增长主要发生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村改革推进和人口流动加快,市场经济对传统农村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冲击,农村传统文化式微,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奢靡之风在农村盛行,对人们的人情消费产生了巨大冲击,使农村人情消费趋于工具性和功利性。那些先富裕起来的人,希望通过办酒来炫耀自己的社会地位,而普通民众希望通过随礼与社会地位较高的人建立关系,为以后办理其他事项提供方便。因此,农村酒席的规模越来越大,档次越来越高,礼金的标准也水涨船高。

2.3  治理主体缺位

传统农村社会主要依靠宗族、乡绅对人情往来进行管理,控制人情消费的规模和标准。1949年后,传统的农村社会结构被打破,农村实行人民公社制,党组织充分发挥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作用,将人情消费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农业税取消后,村委的治理资源、治理能力萎缩,使农村人情消费处于无人治理的空白状态,缺少必要的管理和引导,完全成为人们的自由选择,加上外来思想影响,农村人情消费慢慢发生变异,档次及礼金越来越高。面对这种状况,农村缺少一个强有力的主体来及时阻止、矫正这种现象,而农民却深陷其中难以自拔,既是人情消费的受害者,又成为人情消费异化的推手;既痛恨人情消费,又希望通过人情消费来建立关系、展示身份、获取财富。

2.4  攀比心态

中国人讲究“面子”,大部分农村人根据办酒的规模、档次、收取礼金的多少来衡量人缘的好坏,酒席规模越大,说明在农村社会的影响越大,自己也就越有“面子”;反之,就没有“面子”。因此,办酒者为了让自己有“面子”,往往会主动邀请与自己关系不是很亲近的人,来增加自己酒席的人数。同时,酒席的档次越高就越有“面子”,于是,高档菜、高档酒、高档烟频频出现在农村的宴会上。随礼者也希望通过礼金来表达关系的亲疏,礼金越多,表示关系越亲近。特别是在与自己有“礼尚往来”的家庭中,回礼时的礼金数额一般都要高于对方所给的金额。于是,礼金数额就在“礼尚往来”也不断攀升,即使超过了自己承受的范围,也要“打肿臉充胖子”。

2.5  收回成本甚至牟利

由于礼金不断攀升,一个家庭一年随礼的礼金少则几千元,多则上万元,长期下来就是一笔很大的开支。为了收回送出的礼金,一些人开始想法设法办酒,可办可不办的坚决办,可小办的就大办,甚至还会新增加办酒的名目,如小孩12岁生日、子女升学等。每次办酒,去掉开支,还有结余,有时结余的礼金会超过一个家庭几年的收入。不少家庭看到办酒有利可图,把办酒当作牟利的手段,有的家庭一年办2~3次酒席,导致农村酒席越来越多,农民负担越来越重。

3  推动人情消费理性回归的治理之策

人情消费是农村社会的普遍现象,属于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范畴。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要求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3]。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有两种途径,一是依靠外生性力量,另一个是内生性力量。外生性力量主要指依靠政府等外在力量来推动乡村社会风尚的转变,其优点是推进有力、见效快,缺点是村民参与不足。内生性力量主要是指依靠村民自发的组织,形成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让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成为村民的自觉追求,从而实现乡村生活风尚的自我扬弃和更新。当前,人情消费治理如果单靠外生性力量,没有村民的自我认同,治理效果必然事倍功半;如果单靠内生性力量,没有外生性力量的介入,则很难走出异化的怪圈。因此,人情消费治理必须坚持统筹协调、多方治理,把内生性与外生性有机结合,最终实现人情消费理性回归。

3.1  明确治理主体

当前,农村人情消费异化治理急需强有力的主体来共同推动。基层政府要把人情消费问题治理纳入到乡村振兴和精神文明建设任务之中,出台移风易俗的政策措施,安排专门人员推动工作的落实。村委是农村人情消费治理的重要责任主体,要主动承担治理责任,宣传贯彻落实好党和政府关于人情消费的各项部署,将人情消费治理纳入到村委的年度考核,对治理不力的追究其行政责任。红白理事会等民间组织是人情消费治理的自治主体,要进一步完善自治的机制。党员、公职人员、致富能人、村干部、乡村医生等乡村精英人士在乡村中具有示范作用,他们的言行是农村生活风气的“风向标”,因此,要充分动员他们做文明乡风的践行者、引领者和监督者。普通村民是人情消费具体实践者,也是人情消费治理的主体,要鼓励村民参与到人情消费治理中来,让他们主动抵制过度人情消费,从人情消费中解脱出来。

3.2  强化宣传引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想让农村人情消费理性回归,必须先改变群众的思想认识。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移风易俗、文明新风教育,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事项不办,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人情消费观,克服功利心理和攀比心理,引导他们认识到过度人情消费的危害,不再为人情所累、为人情所扰。要创新宣传内容和载体,充分利用电视、微信、广播、宣传栏等宣传手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优秀传统文化等融入到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践中,把移风易俗的相关要求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出来,制作一批图文并茂的小册子,发放到每家每户。利用道德讲堂、道德评议会等平台邀请道德模范、人情消费的先进人物进行现场宣传,扩大他们的影响力。创作一批反映人情消费的文艺节目,到乡镇、农村进行巡演,拍摄有关人情消费的小电影,在电视台、公交车、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放映,引导人们形成良好的人情消费习惯。

3.3  实化村民自治

人情消费的理性回归最终要靠村民的自觉实践。要健全村民自治组织,成立红白理事会,其成员由乡村党员、医生、教师等在乡村有一定名望的人士组成,完善红白理事会工作章程,红白理事会要主动介入村民红白事,全程指导协助,对不良势头要及时提醒制止。要完善村民公约,把节俭办婚丧喜庆纳入到村规民约中,通过广泛征求意见、召开村民大会等方式,依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共同商定婚丧喜庆的酒席规模和标准、礼金标准,并发到每一个村民家中,引导村民自觉遵守。同时,引导村民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增强其道德认知,促进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

3.4  加强监督惩戒

要完善群众的监督机制,动员群众相互监督,及时阻止大操大办的行为。要发挥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对大操大办者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曝光。建立惩戒机制,定期开展文明家庭、移风易俗先进家庭评选,对于大操大办的家庭,取消其评选资格和享受的优惠扶持政策。加大对农村党员干部的监督,严禁党员、公职人员、村干部大操大办婚丧喜庆事宜,对于违规操办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4  结束语

传统文化影响、市场经济侵蚀、治理主体缺位、攀比心态、收回成本甚至牟利心理等因素造成乡村人情异化。当前,推动人情消费理性回归,要坚持统筹协调、多方治理,把内生性与外生性有机结合,明确治理主体,强化宣传引领,实化村民自治,加强监督惩戒。

参考文献:

[1]唐云路.中国农村家庭支出1/6用在人情往来,只比吃饭少一千多元[EB/OL].[2018-02-02].http://www.qdaily.   com/articles/49885.html?source=feed.

[2]贺雪峰.论熟人社会的人情[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會科学版,2011(4):20-27.

[3]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EB/OL].[2018-09-26].http://politics.people.   com.cn/n1/2018/0926/c1001-30315263.html.

猜你喜欢
异化治理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的探析
马克思如何阐释异化与非异化的内在关联
社会参与美国社区学院治理及对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治理的启示
关于治理潮州市区流动摊贩占道经营问题的思考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
归化与异化
“社会主义异化”论与精神污染
费尔列希特《异化:从过去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