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新媒体语境对当代报纸版式设计的多维化影响

2019-12-24 08:58郭晓静
新闻爱好者 2019年12期
关键词:新媒体语境

郭晓静

【摘要】新媒体在信息呈现上有着终端的便携性、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灵活性、互动的即时性等优势,从而对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形成了强大的语境压力。报纸媒介在版式设计方面应主动应对,实行多维延伸:适应碎片化阅读而主动使报纸版型精小化;对标新媒体“大数据”思维,让报纸报道中的数据实体化、可视化;在整体排版风格上去中心化、去模式化。取新媒体之长,实行“纸网联动”,进行“升维重构”,是报纸版式设计的可能性出路。

【关键词】新媒体语境;报纸版式设计;多维延伸;纸网联动

相对于古老的羊皮卷,15世纪诞生的采用印刷术批量印制的报纸无疑是一种“新媒体”。随着技术的进步,报纸逐渐沦为了“传统媒体”,当代“新媒体”是指以数字技术为底层数据处理方式、以互联网为传播介质、以各种屏幕为显示终端的软硬件。以智能手机、智能眼镜等设备为代表的新媒体载体已成为人们日常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各种新的信息形态不断充斥着受众的感官。正如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在其《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提到的,“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艺术表现方式得以更生动和更具参与性的新时代,我们将有机会以截然不同的方式,来传播和体验丰富的感官信号”[1]。在这种情势之下,已成为“传统媒体”的报纸正面临着来自更高维度更具技术含量的新媒体的巨大压力。毋庸置疑,报纸在坚守“内容为王”的同时还要进行“形式优化”,其版式设计要适应新媒体语境下受众的信息获取习惯而作出主动调整,如此方能直面新媒体的影响,从而改善传播效果。

一、“降维打击”:新媒体的“语境压力”

在当代经典科幻小说《三体》中,作者刘慈欣提出了一个“降维打击”的概念,如今该概念已超越科幻范畴,成为一个普遍性的命题。大致来说,是指站位更加高远、手段更加全面、技术更加先进、影响更为广泛的高维度事物对各方面相对均不及它的低维事物的一种压倒性侵袭,受攻方通常毫无还手之力。如果我们从信息传播的核心要素——媒介的特性上来看,新媒体对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的进攻,就相当于这种“降维打击”。

新媒体终端因其体积轻便小巧,所以有便携性优势。然而,可视界面的小巧并不影响其内容的丰富。新媒体终端具有一切纸媒都无法实现的“连续显示”功能,即这类电子设备的界面可以通过滑动或翻页等操作实现理论上无穷延展或无限翻页的效果,呈现无穷无尽的信息,其呈现的信息远比报纸更加丰富。而报纸无论一期有多少个版面,信息承载量总是有限的,因此,其在内容的丰富性上也被新媒体全面碾轧。

在信息呈现的样态上,各种新媒体也对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形成了压倒性优势。报纸上的信息呈现通常采取文字和图片两种形式,而新媒体终端所能输出的信息样态则更加灵活:“这种终端输出方式包括震动、语音、文字、图片、视频等,这些媒介形态在智能设备输出时往往是整合起来的。”[2]在互动性方面,新媒体之于报纸更是呈现出了“高维”对“低维”的全面优势,具体说来,就是“即时性”对“非即时性”的优势。众所周知,读者与纸媒的互动主要通过读者来信等传统方式进行,不能实时显示在当期报刊上;对于新媒体,读者可以直接在内容页面上进行诸如点赞、转发、评论等反馈操作,而这种反馈的结果可以实时显示在新媒体的界面信息之中,从而实现了互动的实时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互动性方面,新媒体和传统纸媒完全不在一个维度上。

二、“多维延伸”:报纸媒介在版式设计方面的当前应对

(一)适应碎片化阅读而主动使报纸版型精小化

碎片化,原有之义是指完整的物体破碎成诸多零块,新媒体艺术的碎片化则是指新媒体艺术的呈现形式的多样化与零碎态、审美方式的仓促化与短时态。随着新兴媒介的产生和发展,新媒体艺术日益培养出用户新的思维习惯和阅读方式,新媒体艺术的碎片化造成了人们在信息的接收上越来越失去长时间深度阅读的耐心,“一屏之限”不仅将信息的呈现切割成了一个个碎片,也将人们的接收时间缩短。为适应读者的这种新的阅读接收习惯,当代报纸版型也开始精小化尝试。

在我国报刊版型发展历史中,总体可分为对开大报和四开小报。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會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确立和深化,为有利于承载更大的新闻信息量和便于招商引资、刊登广告,中国报刊发生了一次扩版潮,以走大报路线。但在“宏大视角解体”的社交语境下,传统大开张版型报纸所带来的权威感阅读仪式与新媒体艺术的后现代主义话语相互排斥。实际上,我国报刊曾出现过版型精小化的改革案例。比如在2002年,《南方周末》将报纸宽度缩小5厘米成为“瘦报”型,使得版型的长宽比例更接近“黄金分割率”和更符合人体机能,更便于读者轻松阅读。除了“瘦报”之外,一些都市报定位的报刊如《南方都市报》《新京报》《京华时报》等从创刊伊始就采用了四开小报,版型轻巧且便于携带,方便用户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3]。

国外著名报刊也开始尝试转型小报模式,2018年初,英国卫报传媒集团把旗下的《卫报》和《观察家报》重新设计成小版面,其设计理念也紧紧贴合卫报的官方网站和数字产品。卫报传媒集团此次版式设计的转型调整,不仅可以节约印刷成本,也是把新媒体艺术思维融入传统报业产品的运营模式的有益尝试。此次卫报除了小报化之外,对具体编排也更加精致化。新《卫报》从观感更为自信的标题字体、更加醒目时尚的色调搭配、更加大胆布局的摄影图片,到全新的折页板块“日刊”、G2“艺术与文化”版的泡沫样式等,皆以提高平台内容的可读性为设计初衷。

新媒体艺术的碎片化审美在于碎片内容、碎片建置、碎片时间、碎片注意、碎片阅读、碎片反馈,报纸版型的精小化隐匿着碎片化的影子,或将成为未来报型改革的趋势。一方面,这在重新焕发印刷媒体视觉设计的创新活力的同时,还能确保报刊在新闻议程设置上得到广告商的青睐。另一方面,网络媒体因其信息存在方式的虚拟性,通过空间的无限扩展改变了人们接触和分享信息的方式,常常带给人一种“无穷无尽”的延续感;纸质媒体由于其二维空间的有限性,往往需要对内容进行筛选、编排,迫使编辑将内容篇幅合理缩短并突出重点,反而能让读者有一种“一览无余”的踏实笃定感,成就了报纸版式设计的优势。

(二)对标新媒体的“大数据”思维,让报纸报道中的数据实体化与可视化

当前,“大数据”思维成为新媒体的常规配置。然而,由于计算机技术的本质是数据运算,而数据常常是流动的、实时变化的,所以许多新媒体上呈现的数据常给人一种变动不居的不真实感;相较之下,反而是印刷在纸质媒介上的数据给人一种确实无疑的真实感。这固然有读者的心理作用,但报纸媒介可以利用此点引入新媒体的大数据思维,对标新媒体。

用数字说话,在当前业内大致分为精确新闻和数据新闻两大报道模式。前者早已开发成熟,是指在新闻报道中使用数字或示意图表来构成文章的关键性信息或补充性信息,给人以精当、直接、可观的阅读体验;后者是近几年伴随着大数据开发而产生的新闻采编模式。“大数据”的概念伴随着“数字化生存”和信息生产而产生,在新闻传播领域,大数据已经被用作新闻采编的来源、工具,被用作媒介市场调研、公众舆情分析的手段及呈现方式,如《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卫报》等国外媒体已成熟应用数据新闻的开发和采编。

用数字说话,不能只理解为新闻报道从文字到图表的换算,还要最大限度地推动“数字”为报纸报道呈现注入新活力。无论是精确新闻还是数据新闻,都要求有“据”可依、有“数”可说、有“图”可感、有“表”可看,亦是增强报纸可视化的另一种途径。从技术层面上而论,近年来许多知名主流的新闻编辑室与数据可视化商业机构进行合作,为媒体的数据新闻制作设计提供技术支持。如今,数据新闻的制作工具在市面上已十分成熟、多样,从传统的图表型、地图型到带有时尚网感的文字云数据呈现,都能够快速生成。比如提供生成互动性数据图表的“infogr.am”“Google Fusion Tables”“xDatainsight”,能制作互动性数据地图的“CartoDB”,可以将文字词频可视化的“Wordle”“图悦”等。这些数字工具生成的图表、截图等,不仅可以用于新媒体,同样可以用于当代报纸排版。而且,一旦它们被印刷于报纸之上,被纸墨介质所固化,相对于会不时流动变化的新媒体界面上的图表、图像,它们更能带给读者一种可把握、可信赖的观感。

(三)在整体排版风格上去中心化、去模式化

新媒体艺术传播还具有娱乐语境体验化、创作主体平民化、内容定制个性化、传播渠道大众化等去中心化显征[4],就“去中心化”这一精神实质方面,可成为报纸版式设计创新的理论经验。

新媒体艺术的去中心化精神投射在报纸的版式设计上,表达出具备后现代主义的视觉传达理念,即去除神秘、解构秩序、消解权威、去模式化。早期报刊的政治宣传属性大于生活服务属性,这一点在改革开放前尤为鲜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的报业不仅取得了相对的经济独立和市场运营权,而且还在新闻出版体制上有了更大的自由度,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报纸行业诞生了一批更加大众通俗化的晚报、都市报、党报周末版等。尽管如此,报纸作为“喉舌”“意识形态阵地”的属性并没有得到根本的动摇。因此,长期以来,报纸在整体版式上也形成了许多固定的模式,比如以政治影响大小排列版序、决定标题字号、颜色及醒目程度等,以及图文编排、主次位置等。讲政治无论何时都是应该坚守的。对报纸而言,有时候,更加灵活而有创意的整体版式设计反而更加有利于信息的传达。

国外一些报纸的整体版面设计就不拘泥于某一套固定的模式:有模块式版面,以《明尼阿波利斯论坛报》《伯明翰新闻报》《弗吉尼亚领航报》等为代表,将图文安排在规则有序的矩形矩阵之中,有利于读者阅读时快速抓取关键信息;有包围式版面,以《伊利时报》《阿斯伯里帕克星期日新闻报》《亚特兰大宪政报》等为代表,将许多小尺寸的图片包围主题;有图衬式版面,以《怀俄明州论坛报》《威奇塔雄鹰报》《圣保羅先驱报》等为代表,以图衬底,大标题和正文放置在背景图之上,类似网页设计和平面海报;有错位式版面,以《每日新闻》《阿克伦灯塔报》《南卡罗来纳州报》等为代表,借助图文错位编排,实现报纸版面视觉感受上的错落有致,富有节奏感[5]。这些创新性版面设计模式已经突破了20世纪那几类单调的样态,有些直接参考了新媒体界面上的排版方式,更加为当代受众所喜闻乐见。因此,新媒体艺术井喷发展之时,报纸的再次“去中心化”,不仅在内容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也要在版式设计上,去模式化排版,以灵动化设计争取更多关注。比如,在硬新闻上除保证内容的严肃性、准确性外,可以在排版上讲求视觉上的松弛张力;软新闻编排上更是可以紧密贴合互联网泛娱乐化的传播特性,给予读者更轻松惬意的阅读体验。

三、“升维重构”:报纸版式设计的可能性出路探略

既然新媒体相对于报纸媒介来说属于“高维”,则报纸媒介的可能性出路也应该是主动“升维”。换言之,报纸的版式设计,不应仅仅停留在二维空间;传媒新业态表明,基于本体开发出的三维空间也是拓展报纸版式呈现方式的有效途径。也就是说,报纸不应只提供印刷在纸面上的有限信息,而应借助新的技术手段实现纸面之外的延展,取得一种“联动效应”。

对于报纸媒介而言,这一出路便是“纸网联动”。“纸网联动”的概念来自不断成熟的“台网联动”,既然“互联网+”或“电视+”已成为媒介前沿,“报纸+”的交互方式也未尝不可。在报纸的版式设计上,已经产生了许多网络反哺纸媒或纸媒联动网络的创意,这正是报界人士为未来的出路作出的积极探索。

继手机扫描报纸二维码看新闻资讯视频外,利用AR技术成为近几年实现纸网联动的流行方式。近几届“两会”的报道显然已成为新闻媒体展现新技术和新叙事的舆论场,就在2018年全国“两会”中也有许多主流媒体将新闻报道与AR技术相融合。比如腾讯和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合作打造的“AR读报”,只需用智能手机AR扫描报纸印刷的图片,图文即可在手机屏幕上“活灵活现”。在这个应用场景中,报纸将手机屏幕也延展成了自身版面的一部分。

当然,“报纸+”并非盲目与其他新媒体艺术相结合。“报纸+AR”的应用使得用户在报纸上可以实现欣赏影音、投票抽奖、上网购物等生活服务,但这仅仅只是工具属性所带来的变化,并未触及媒介本质特性。“报纸+”版式设计的关键理念在于优化报纸渠道的传播方式为内容服务,重塑报纸与读者的良性联系,推动报纸本身自产内容的提高和交互的提升。这应该是当代报业人所坚守的一个原则,也是未来报纸实现“升维重构”的基石所在。

[本文为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规划课题项目“基于OBE理念下高校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的部分成果(项目编号:2018C089)]

参考文献:

[1]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262.

[2]杨宏鹏.微传播语境下影像的“元媒介”地位论析[J].新闻爱好者,2018(2):88-90.

[3]陈宇.世界的“祛魅”:价值世界的解构[J].青年与社会,2014(10):364.

[4]刘笑春.新媒介背景下艺术传播的特征[J].新闻爱好者,2011(20):46-47.

[5]许期卓.美国报纸视觉设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06-113.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设计学院)

编校:王 谦

猜你喜欢
新媒体语境
新媒体语境下新闻叙事模式分析
新媒体语境下媒体与受众的互动研究
论新媒体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原则
新媒体语境下主流媒体的正能量传播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电视新闻叙事的转变
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摄影传播特征
新媒体语境下里约奥运会的报道及媒介价值取向
新媒体语境下新闻摄像传播的特征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叙事分析
新媒体语境下国产电视剧的发展趋势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