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鹜”还是“孤雾”?

2019-12-24 09:02王增进
北方文学 2019年35期
关键词:王勃名句

王增进

摘要:王勃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中的“鹜”字,并非王勃原用字,原用字当为“雾”。首先,流行版本中,该名句上下文串解困难,无法自圆。其次,王勃原作中不可能用“鹜”字。原因有四:一是王勃在其他地方从未用过“鹜”字,让人怀疑“鹜”字并非出自王勃之手,而是源于他人的误抄误传。二是初唐以前,“鹜”字大抵只有家鸭的意思,且含一定贬义,王勃不可能在当时情境下使用“鹜”字。三是“鹜”为家鸭,“凫”为野鸭,王勃深谙二者之别,从不混用,故不可能以“鹜”指野鸭。四是自唐至今,权威工具书均以“凫”指野鸭,“鹜”指家鸭。第三,王勃原作中用的就是“雾”字。一方面,日本正倉院本《王勃诗序》可信度较高;另一方面,“雾”是王勃最喜欢的意象之一,且常与“霞”对仗使用;最重要的是,以“孤雾”对上下文进行串解非常顺畅,避免了由“孤鹜”所带来的种种问题。

关键词:王勃;名句;孤鹜;孤雾

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以下简称《滕王阁序》)是脍炙人口的骈文名篇,而其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传诵千古的写景名句。千余年来,尽管围绕这一名句存在一些争议,但争议的焦点集中在对个别词的理解以及上下文的串解上,王勃原作中用的就是“鹜”字这一点还是为学界所普遍接受。但是,日本正仓院本《王勃诗序》却显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用的是“孤雾”,而不是“孤鹜”。或许由于“孤雾”一词似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所以“孤雾说”并未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本人不揣浅陋,试从语言学和统计学的角度对此问题予以辨析。

一、流行版本问题多多,无法自圆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原因就在于它给人以无尽的美感。然而,美则美矣,仔细品读,其中的问题也非常地多。概括起来,有以下七大问题:

(一)“鹜”的不伦不类。“落霞”、“秋水”、“长天”都是自然景观,突然冒出一种动物“鹜”,显得不伦不类。

(二)“孤”的莫明其妙。“落霞”、“秋水”、“长天”都是宏大、壮观的景象,“孤鹜”不仅在体量上与之极不相称,而且其中的“孤”字无疑是在强调“鹜”数量之少,这明显是在“宏大、壮观”的反方向上着力,让人不明作者究竟意欲何为。

(三)“霞”的前后矛盾。本句的前一句是“云销雨霁,彩彻区明。”意思很清楚:云散了,雨停了,阳光通透,天空澄明。假如“霞”是指傍晚时分的满天云霞的话,那就说明天空中的云还有很多,这就与“云销”相矛盾,而且云多势必遮蔽阳光,“彩彻区明”便无从谈起。

(四)“鹜”与“雁”的重复和冲突。从上下文的层次关系上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显然与其前的“云销雨霁,彩彻区明”一样,应当是有生命的东西出场前的背景铺设。背景铺设完成后,接下来,“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两种生命景观“渔舟”和“雁阵”相继出场,这样的逻辑顺延关系方显得合情合理。但是,作为“雁”的同类,“鹜”的提前出场却破坏了这种逻辑顺延关系,造成两者的重复和冲突。

(五)“齐飞”的勉强。与凌空飞翔的“鹜”比起来,“落霞”是相对静止的景物,一动一静,如何“齐飞”?

(六)“落”与“孤”的失对。“落”是动词,“孤”是形容词,两者在句中明显失对。

(七)串解的牵强附会。由于存在上述问题,所以无论如何串解,都难免给人以牵强附会之感。

是不是王勃水平有限才导致上述问题呢?应当不是。王勃的祖父是隋代大儒王通,家学渊源自不待言。王勃自幼聪慧,“六岁能属文,清才浚发,构思无滞。”(1)“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2)及长,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一道对六朝以来的绮靡文风进行了大胆革新,所撰骈文在保留六朝形式美的同时,又兼具刚健之风骨。世所公认,王勃的骈文在立意谋篇、遣词造句、对仗音韵等方面皆为一时之冠,甚至在中国文学史上也罕有其匹。显然,像王勃这样的骈文高手不太可能犯如此低级的错误。是不是王勃一时疏忽所致呢?可能性也不大。如果是一两个瑕疵的话,或许可谓智者之失,但问题那样多、那样大、那样明显,就不是一时疏忽所能解释的了。笔者认为,最大的可能是版本上出了问题,即名句中的某个字并非王勃原用字。

二、王勃原作中不可能用“鹜”字

哪个字并非王勃原用字呢?笔者认为,就是“孤鹜”的“鹜”字。从语言学和统计学的角度看,王勃在《滕王阁序》中不可能用“鹜”字。

(一)王勃从未在其他地方用过“鹜”字,让人怀疑“鹜”字并非出自王勃之手,而是源于他人的误抄误

王勃的诗文有一个显著特点或者说缺点:意象或语词重复。比较中意的意象或语词,王勃一般都是多次使用,极少只使用一次。以同为鸟类的“鹤”、“雁”、“燕”、“鸳”为例,王勃在其诗文中共使用“鹤”字多达63次;使用“雁”字30次;使用“燕”字16次;使用“鸳”字12次。假如“鹜”真的指野鸭的话,野鸭常出没于江边湖畔,而江边湖畔是王勃诗文中最常出现的场景之一;况且野鸭形象、姿态俱佳,曹植曾用以形容美丽的洛神,如是,王勃不可能不以之入诗文,也不可能只入诗文一次。但是,遍查王勃的全部诗文,“鹜”字只在《滕王阁序》中出现过一次,成了名副其实的“孤”鹜。

(二)初唐以前,“鹜”字大抵只有家鸭的意思,且含一定贬义,王勃不可能在当时情境下使用“鹜”字

王勃所在的初唐以前,所有工具书和专业书对“鹜”的解释都是家鸭。《尔雅·释鸟》:“舒凫,鹜。”舒凫,即家鸭。《说文解字》对“鹜”的解释也是“舒凫也。”唐代中药学家陈藏器大约生活于公元700年前后,他的观点在相当程度上代表了初唐人对“鹜”的理解。而陈在其所著《本草拾遗》中,原封不动地引用了《尸子》的解释,认为“家鸭为鹜。”(3)

从初唐以前的语言实践来看,凡用“鹜”字,几乎皆指家鸭,且含一定贬义。《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公膳,日双鸡。饔人窃更之以鹜。”此处“鹜”与“鸡”并列,明显指家鸭,且认为鹜不如鸡。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比兴》:“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若刻鹄类鹜,则无所取焉。”“鹜”与“鹄”对,仍指不能飞翔,也让人瞧不起的家鸭。

王勃登临滕王阁,恰逢秋日黄昏,雨过天晴。极目远眺,彩霞飞舞,水天一色。如此良辰美景,作者不可能联想到大煞风景的家鸭“鹜”,更不可能以之入文。

(三)“鹜”为家鸭,“凫”为野鸭,王勃深谙二者之别,从不混用,故不可能以“鹜”指野鸭

既然初唐以前“鹜”为家鸭,那么何为野鸭呢?答案就是上面提到的“凫”。

《尔雅·释鸟》:“舒雁,鹅。舒凫,鹜。”邢昺疏引李巡曰:“野曰凫,家曰鹜。”《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将翱将翔,弋凫与雁。”东汉刘桢《杂诗》:“方塘含白水,中有凫与雁。”文献显示,“凫”不仅指野鸭,且常与“雁”、“鹄”等擅飞的鸟连用,使用者又每以“翱”、“翔”、“飞”、“神”、“迅疾”、“美”等蕴含褒义的词汇状之,这与常与“鸡”连用,多含贬义的“鹜”形成鲜明对照。

王勃本人深谙“凫”、“鹜”之别,从不混用。其诗文描写不涉及家鸭,所以,全集不见“鹜”字(《滕王阁序》除外)。野鸭寓意美好,王勃喜用。但凡用,皆为“凫”字。《滕王阁序》中即有一例:“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甚至,有感于潭边孤单的野鸭随遇而安和悠闲惬意,王勃还曾专门为之作赋,名曰《江曲孤凫赋》。王勃诗文中以“凫”指野鸭有14处之多。

可以推知,深谙“凫”、“鹜”之别,且习惯于以“凫”指称野鸭的王勃,是断不会突然间改称野鸭为“鹜”的。

(四)“凫”、“鹜”混用起于唐,行于宋,明以后很少混用,直至今日,权威工具书仍以“凫”指野鸭,“鹜”指家鸭

王勃之后,唐人一般仍以“凫”指野鸭,“鹜”指家鸭,如杜甫《夔州歌十绝句》:“背飞鹤子遗琼蕊,相趁凫雏入蒋牙。”顾况《杂曲歌辞·游子吟》:“蒲荷影参差,凫鹤雏淋涔。”但或许受《滕王阁序》影响,渐渐地也有人以“鹜”指野鸭,如柳宗元:“野鹜行看弋,江鱼或共叉。”以“凫”指家鸭的也出现了,如陈陶《将归钟陵留赠南海李尚书》:“从来鸡凫质,得假凤凰威。”

到了宋代,一方面,以“凫”指野鸭,“鹜”指家鸭的例子仍然较多,但另一方面,相反的例子也多了起来。黄庭坚《题老鹤万里心》:“野田篁竹底,毰毸伴鸡凫。”何梦桂《和韵问魏石川疾》:“种术养凫随分足,岂因富贵堕涎馋。”苏轼《蔡景繁官舍小阁》:“素琴浊酒容一榻,落霞孤鹜供千里。”以上所列皆是以“凫”指家鸭,“鹜”指野鸭。

明人对宋人“凫”、“鹜”不分感到不满,通过拨乱反正使二字逐渐回归各自本意。翻阅明以后诗文,绝大多数都以“凫”指野鸭,“鹜”指家鸭;偶有以“鹜”指野鸭者,如唐寅《无题》:“兴发总关情,自落霞孤鹜”,往往是王勃名句的化用,且为数极少。

虽说唐以后存在“凫”、“鹜”混用的情况,但权威工具书均以“凫”指野鸭,“鹜”指家鸭。《广韵·虞韵》曰:“凫,野鸭。”《康熙字典》曰:“野鸭曰凫,家鸭曰鹜。”《通训定声》云:“鹜:舒凫也,……飞行舒迟,驯扰不畏人,今之家鸭也。野鸭曰凫。”近代以来的权威工具书亦复如此。《汉语大字典》对“凫”的解释是“野鸭”,对“鹜”的解释是“家鸭”。(4)《辞源》也以“野鸭”释“凫”,而对“鹜”的解释是“鸭,亦称舒凫。”(5)

三、王勃原作中用的就是“雾”字

既然王勃在《滕王阁序》中不可能用“鹜”字,那么,他用的究竟是什么字呢?笔者以为就是日本正仓院本中的“雾”字。那句千古绝唱本应是“落霞与孤雾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一)正仓院本可信度较高

正倉院本《王勃诗序》乃日本遣唐使于公元707年抄写的墨本,离王勃去世只有30年左右的时间,被学界认为“极有可能保存着王勃文集的最初形态。”(6)其超高的文献价值早已在解决围绕《滕王阁序》而产生的其他争议上得到证明。例如,“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中的“舳”便是根据正仓院本得以勘定,我国的《文苑英华》本及其他版本均作“轴”。《说文》:“舳,舟尾。”可代指舟。《说文》:“轴,持轮也。”不通。再如,“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府;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中的“词府”也源自正仓院本,其他版本均作“词宗”。词宗,意为辞赋宗主,“孟学士之词宗”,不通。“词府”意指辞赋的总汇,与下文的“武库”相对,当为正解(7)。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道坂昭广曾做过统计,正仓院本与其他版本有59处不同,经仔细分析鉴别,绝大多数都是正仓院本更为合理(8)。可以确定,与我国的《文苑英华》本及其他版本相比,正仓院本的可信度更高。

(二)“雾”是王勃最喜欢的意象之一,且常与“霞”对仗使用

每个文人都有自己喜用的意象。李白喜欢月和酒;林逋痴迷梅和鹤;而王勃钟爱“雾”和“霞”。据笔者统计,王勃诗文中共出现“雾”字81次之多;巧合的是,“霞”字出现的次数不多不少,也是81次。这两个字,王勃几乎每篇文章都会使用,有的是多次使用。《滕王阁序》也不例外,开篇不长,便有“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句;“霞”字更不必说。重要的是,王勃用“雾”,很多情况下是与“霞”对仗使用的。如《乾元殿颂》中有“霞张万户,雾葺千乐。”《采莲赋》中有“郁萋萋而雾合,粲晔晔而霞翻。”

如果不考虑“音对”,只考虑“意对”的话,也就是说,如果把“霞”的近义词(如“云”)和“雾”的近义词(如“烟”、“霭”等)也计算在内的话,两者的对仗使用频次会更多,大概有近40次,足见王勃对“霞”“雾”对仗使用的极度偏好。

(三)以“孤雾”对上下文进行串解非常顺畅

然而,上面所列仍不足以证明王勃用的就是“孤雾”,因为王勃用“孤雾”的首要前提是:“孤雾”是讲得通的,以“孤雾”对上下文进行串解非常地顺畅,无丝毫的牵强附会。不具备这一前提,罗列多少证据都毫无意义。

那么,这一首要前提究竟能否得到满足呢?

要回答这一问题,就必须充分掌握并透彻理解王勃在上下文中所提供的信息。其中,前句的八个字最为关键:“云销雨霁,彩彻区明。”如前所述,这八个字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云散了,雨停了,阳光通透,天空澄明。既如此,接下来的“落霞”便不可能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晚霞”,即“黄昏时分满天的云霞”,因为如果云霞满天的话,便与“云销”相矛盾,同时云多也会遮蔽日光,不可能“彩彻区明”。再者,“落”与“孤”对,“孤”是形容词,“落”也应当是。综合来看,“落”字不可能意指“落下”,而当是“散落”、“零落”、“稀疏”的意思;“落霞”就是指“散落的云霞”。在古汉语中,“落”字本就有“零落”、“稀疏”之意。“孤雾”并不是指“孤单的一片雾”,而是指未连在一起的“散落的雾”。这与当时王勃的独特语境是十分吻合的。雨过天晴,云消雾散,而消散未尽的雾完全可以因势而成片片“孤雾”,宋庠诗“山晴岩独雾,林署涧常秋”以及郑清之诗“山横孤雾残霞外,秋在微云疏雨中”均可为证。

如此,上下文的意思便豁然明朗:雨驻云销,太阳朗照,天空澄明如洗。散落的云霞与夕雾不断变幻升腾,像是在比翼齐飞;秋日的江水与浩瀚的天空同色相连。傍晚渔舟中传出的歌声,响彻鄱阳湖畔;列阵前行的雁群因感到寒意而惊叫,叫声一直延续到衡阳之浦。

这样的串解显然要比传统的“孤鹜”说好得多。霞、雾、水、天都是自然景观,列在一起很协调。“孤”、“落”意同,皆为“散落”、“零落”的意思,这样便不难理解王勃为何要以“孤”对“落”。先写秋日黄昏的自然景观,再写“渔舟”和“雁阵”两个生命景观,层次关系也清晰合理,避免了“鹜”与“雁”的重复和冲突。也就是说,以“孤雾”释读上下文,前面提到的“鹜”的不伦不类、“孤”的莫名其妙、“霞”的前后矛盾、“鹜”与“雁”的重复和冲突、“齐飞”的勉强、“落”与“孤”的失对等种种令人困惑的问题皆迎刃而解。

究竟应该如何理解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千古绝唱?为什么人们一方面觉得它意境很美,另一方面又觉得它问题多多?这一困扰学界千余年的历史公案现在终于真相大白:原来王勃最初用的是“孤雾”而不是“孤鹜”,“雾”与“鹜”二字音同形似致使人们误抄误传,所有问题皆源于此。

注释:

[宋]李昉《太平广记》卷第一百七十五·幼敏。

[唐]杨炯:《王子安集原序》,见《王子安集注》,[唐]王勃著,[清]蒋清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1月,第66页。

《<本草拾遗>辑释》,[唐]陈藏器撰,尚志钧辑释,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7月,第412页。

《汉语大字典》四卷本,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2001年,第4614、4648页。

《辞源》合订本,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1917、1927页。

道坂昭广《正仓院藏<王勃诗序>校勘》内容提要,中国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2011年版。

咸晓婷《从正仓院写本看王勃<滕王阁序>》,《文学遗产》2012年第6期。

道坂昭广《<滕王阁序>“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新解》,《文学史话》2012年第6期。

猜你喜欢
王勃名句
少年王勃
蜀中九日
那些你“只知其一”的千古名句
一字千金
《论语》中的名句(六)
《论语》中的名句(二)
《论语》中的名句(五)
《论语》中的名句(四)
《论语》中的名句(三)
一字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