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李贤注中征引修辞研究

2019-12-24 09:02陈敏祥
北方文学 2019年35期
关键词:后汉书

陈敏祥

摘要:《后汉书》李贤注是范晔《后汉书》传到今天的最古的注,也是我国古代著名史注之一。《后汉书》李贤注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尤其是征引手法的运用,它是《后汉书》李贤注中使用最多的一种修辞手法。本文拟对《后汉书》李贤注中的征引修辞进行粗浅的分析和研究,以期推进对《后汉书》的研究。

关键词:《后汉书》;李贤注;征引

一、征引概说

在说话或写作中,有意援引别人的现成话或其它材料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对新问题、新道理的见解,从而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这种修辞手法叫引用,又叫征引。易国杰、黎千驹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也叫用典,用事,援引。

用典,古称用事,自陈望道先生《修辞学发凡》问世以后,现代的修辞书一般都沿用陈先生的引用这一辞格名,只有少数学者采用其它名称,如赵克勤先生的《古汉语修辞简论》使用了“用典”这一辞格名,罗积勇博采众长,继承了赵克勤先生的“用典”说,对其进行了科学严密的定义。本文采用罗氏说法,即为了一定的修辞目的,在自己的作品中,明引或暗引古代故事或有来历的现成话,这种修辞手法叫用典。

征引的目的是为了“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即根据具体的事例来比照抽象的道理,引用古代来验证现在。其修辞作用是:用来作为自己立论的根据和思想指导,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含蓄深刻,富有启发性;语言精炼,生动活泼,富于表现力。

二、征引的分类

征引是《后汉书》李贤注中采用得最多的一种修辞手法,因为太多,无法穷尽,所以只能以举例的形式呈现出来。《后汉书》李贤注中,“曰”“云”前冠以人名、文献书籍、篇章名,大多是征引以释事,源词。可以说,“曰”“云”字是引用的修辞用语,引用的形式标志。征引的种类:从形式上可以分为明引和暗引;从材料来源可分为语引和事引;从内容上可分为正引和反引。

(一)明引和暗引

明引,也叫直接引用,不管是照原文引用还是只引用原文大意,都要在引语的前面或后面说明其出处、来源。例如:

1.惟诸将远功大,诚欲传于无窮,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P26)

太公金匮曰:“黄帝居人上,惴惴若临深渊;舜居人上,矜矜如履薄冰;禹居人上,栗栗如不满日。敬胜怠则吉,义胜欲则昌,日慎一日,寿终无殃。”

2.不然,何以能乘时龙而御天哉!(P86)

《易》曰:“时乘六龙以御天。”

3.孔子称“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P1791)

《论语》载孔子之言也。相扶持者,谕臣当辅君也。

4.欲摇太山而荡北海,事败身危,要思邑言。(P975)

孟子曰:“挟太山而超北海。”

暗引,也叫间接引用,有的直引原句,有的化引大意,都不说明引文出处,而是把所用的材料组织到自己的作品中,使其浑然一体。例如:

5.又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P138)

论语文也。讲犹习也。笃,厚也。志,记也。言人能博涉学而后识之,切问于己所未悟之事,近思己所能及之事。好学亦仁之一分,故仁在其中矣。

6.及今令辰,皇帝称制。群公卿士,虔恭尔位,戮力一意,勉同断金。(P295)

金者,刚之物也。言人能同心,则其利可以断之也。易曰:“二人齐心,其利断金。”

7.又况亲遇危言之世哉。(P1400)

注释:论语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逊,鄭玄云:危犹高也,时高言高行必见危。故以为谕也。

(二)语引和事引

语引,也叫语典,所引用词语多见于经史子集或其它众所周知的熟语之中。例如:

8.辄平遣囚徒,除王莽苛政。(P10)

说文曰:“苛,小草也。”言政令繁细。礼记曰:“苛政猛于虎。”

9.帝曰:“昔卫灵公问陈,孔子不对,此非尔所及。” (P85)

《论语》:“卫灵公问陈于孔子。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10.分地以用天道,实廪以崇礼节。(P1122)

管子曰:“倉廪实而知礼节。”

事引,也叫事典,援引历史故事或传说等典故来达意。

11.六月戊申,诏曰:“春秋之义,立子以贵。”(P71)

《公羊传》曰:“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公何以贵?母贵也。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

12.“属者掾自视熟与蔺相如?”(P1457)

史记曰,蔺相如,赵人也。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欲以十五城易之,赵王使相如奉璧入秦。秦王大喜,无意偿赵诚。相如乃前曰:“璧有瑕,愿指示王。”相如因持璧欲立倚柱,怒发上冲冠,曰:“臣观大王无偿赵城色,故臣復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今头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昵柱,欲以擎柱。秦王恐其璧破,乃谢之。

13.至宝不同眾好,故卞和泣血。(P1230)

卞和得宝玉,献 楚武王,王示玉人,曰:石也,刖其右足。武王殁后,復 献之交王,復曰石也。刖其左足。至成王时,卞和抱其璞於郊。泣尽以血继之,王乃使玉尹攻之,果得宝玉事见轱也。

14.尚书蛊植追让、珪等,斩数人,其余投河而死。(P359)

献帝春秋曰:河南中部贡掾闵贡见天子出,率骑追之,到河上,天子饥渴,贡宰羊进之,厉声则让等曰:君以阉宦之隶,刀锯之残,越从污泥,扶侍日月,卖弄国恩,阶贱为贵,劫迫帝主,荡覆王室,假息漏刻,游魂河津。自亡新以来,奸臣贼子未有如君者。今不速死,吾射杀汝,让等惶怖,叉手再拜叩头,向天子辞曰:臣等死,陛下自爱。遂投河而死。

15.故赵孟怀忠,匹夫成其仁。(P939)

《左传》曰:“晋灵公不君,赵盾骤谏之,灵公患矣,使锄霓贼之。晨往,寝门闭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霓退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赵盾遂得全。

(三)正引和反引

正引,即正面的引用,就是作者所引用的材料的观点和作者本人的观点是一致的。例如:

16.若义重于生,舍生可也;生重于义,全生可也。(P2094)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7.则为杀身以成仁,去之不为求生以害仁也。(P2094)

《论语》曰:“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反引,也叫翻引,即作者所引用的材料的观点和作者本人的观点相反,即反其意而用之。反引一般用得少,用起来困难也比正引大得多,一定要准确理解材料意义,用得恰当、合适,方可点铁成金。

18.三牲非致孝之主,而養不可廢。(P1293)

孝经曰:虽日用三牲,犹为不孝。言孝子者,以和颜悦色为难也,非谓三牲而已,然不可阙甘旨。

古代的经典著作、文史名著在所言事理、表达习惯和文章风格上都堪称典范,人们觉得把其中常用的语言单位用作典故,不管是其口语还是书面语,本身就容易造成用典的典雅性效果;人们大都接触到的文字材料的书卷语体也庄重典雅,所以征引才有如此大的生命力。它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增强了权威性,起到了提升性的效果。征引是极具中国特色的辞格,这缘于中国根深蒂固的“原道、征圣、宗经”的儒学传统及“慎终追远”的民族思维。由于它的民族性和中国深厚的文化土壤,所以征引伴随着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漫漫长路。

《后汉书》是我国古代的“四史”之一,本身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后汉书》李贤注也是我国古代著名史注之一。本文通过对《后汉书》李贤注的整理和爬梳,对征引修辞手法进行了粗浅的研究,有助于勾勒中古汉语修辞的概貌,揭示汉语言文字特点与汉语修辞的关系,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和研究作品,也能进一步深入了解作者征引修辞格的运用特点,明引和暗引,语引和事引,正引和反引都占一定比例,对研究作者其它作品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参考文献:

[1]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2]乔俊杰.李善文选注修辞训诂研究[D].安徽:安徽大学,2005.

[3]郭翀.世说新语中修辞手法研究[J].山东:现代语文,2016.

猜你喜欢
后汉书
克己奉公
浅析《后汉书》和《通典》有关羌的若干异同问题
先秦至两汉女性文本研究
《史记》、《汉书》、《后汉书》之《西南夷列传》异同比较
论白寿彝先生对范晔和《后汉书》的研究
王符生平简述——《后汉书·王符传》释读附拾遗二则
《后汉书》郭玉脉法校文
THE STONELIONS OF CHINA
寻根索源 别伪求真——曹金华教授《后汉书稽疑》简评
《谢沈后汉书》鲁迅辑本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