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的发展历程和现代转型研究

2019-12-26 05:15韩典轩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12期
关键词:儒学儒家思想

韩典轩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儒学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在现代社会儒学失去了往日的光辉,但是儒学在中国文化思想中根深蒂固,在今天依然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文化。

1 儒学概述

儒学,产生于先秦,由孔子创立,经过后世儒者的不断补充,最后成为了中国几千年的统治思想。儒学在数千年发展中逐步发展变革,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

1.1 儒学内容

儒学的核心思想是上下尊卑的等级观念以及仁的思想,这有利于统治者对于人民的统治,所以儒学被尊为各个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或者说,是封建统治者依照自身的需要完善了儒学,让其适合于维护自身的统治。儒学最初的“亲亲”、“尊尊”等法则,被发展成为后来的三纲五常,使得更有利于统治者维护自身的统治。儒学要求人民遵从“礼治”;追求“德治”;达到“仁治”。

孔子所创的儒学源于夏、商、周这几个朝代的贵贱长幼的思想,经整理提炼形成了自己的独立的思想系统。孔子把“仁”作为儒学的至高无上道德修养、道德标准以及道德信仰。他把所有的道德准则融为一体,从而成为了以“仁”作为思想基础的儒家学说。“仁”是儒家学说的主体和精髓,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进步和社会的变革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1.1.1 礼治

儒家的“礼治”思想是以礼作为道德规范。唯有在贵贱、尊卑、长幼、亲疏都能按照自己的身份地位处事时,才可以实现儒学理想的三纲五常,礼运大同的完美社会。儒家认为一个国家如果想要和平,如果想要稳定,就要明确社会等级秩序,并严格执行。儒家所说的“礼”是当时封建社会的基本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礼”以保护封建等级制度作为根本目的,假设违背了“礼”的行为规范,就必须得得到“刑”的严厉惩处。

1.1.2 德治

儒家的“德治”思想是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在儒家看来,不管是好人还是坏人,都能够用道德来教化。儒家的教化方法,是要求人从内心接受儒家思想,它要求人要善良,要懂礼仪知廉耻。在儒家看来,德治教化才是本源上的教化,是对人思想的彻底改造。这不是强制推行的“礼治”所能达到的。德治有它积极的一面,让人善良有爱,但是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它是对人思想的同化,让人从内心遵从儒学相信儒学,以儒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作为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也是儒家又被称之为儒教的原因,他把儒家思想作为一种信仰,根植于人的内心深处。

1.1.3 仁治

儒家的“仁治”思想,看中的是人的个性,看中的是人性深处的善良。承认了人作为单独个体本身的复杂性和思想的多变性。并以此,作为统治的依据。因此能够看出,“德治”思想与“仁治”思想是相辅相成的。“德治”更加注重教化过程,而“仁治”更加看中的是教化者本身的品德。儒家认为道德高尚的人具有榜样作用,因此儒家培养贤者来教育和感化人民,从而改变整个社会的风气,达到以教化实现仁治的目的。

1.2 儒学的发展

儒学起源于先秦由孔子创立,后来董仲舒进行了改造之后,成为了中国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在唐宋飞速发展,在明清达到大成。

1.2.1 先秦儒学

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要求人们彼此相爱,要和谐、宽容。他强调,统治者要用德行统治人民,反对压迫和任意的刑罚来杀人。他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克己复礼”,让每一个人的行为都遵循礼的准则。

孔子是看到了社会动乱给人民带来的深切灾难,而试图重建封建等级制度,使恢复到夏商周时期的稳定状态。孔子的学说,也几乎没有糟粕可言,孔子的德说,就是性善论,这给中国文化人性观,定下了基准;孔子的仁说,体现的是人道精神,他反对苛政暴政,提倡仁政德政;孔子的礼说,是法律和道德规范的双重结合,既有必须恪守的制度也有社会崇尚的道德观念。即无规矩不成方圆。“在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在经济上主张‘重义轻利’,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这些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依然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孟子是儒家的典型代表人物。孟子的思想来源于孔子。孟子的政治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发展完善。孟子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仁政的思想,主张统治者必须重视民生,重视农业的发展,以宽仁轻赋的统治思想统治人民,让百姓安居乐业。他认为既然实行“仁政”,就要让百姓一直有地可耕,并且应该减少赋税,保障百姓的正常生活。

荀子则主张以德服人。他认为人性本身是自私并且充满欲望的,通过后天外界的教育使人的思想逐步的改变。使人懂礼数,有教养。以此克制内心的欲望。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认为礼数是人应遵守的根本。是一个国家稳定的重要工具。

经过孟子、荀子的改造和发展儒家思想更为完善,儒家的体系更加适合社会需要。

先秦儒学是继承和发展了夏、商、周这几个朝代的贵贱长幼思想,而产生的囊括所有道德规范的学说[1]。

1.2.2 汉代儒学

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根据当时社会的需求和统治者的需要,融合道家和法家思想,对儒学调整和加工,从而产生符合当时社会需要新儒学体系。董仲舒为了帮助统治者维护其封建统治,采取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策略。他指出,团结是世界上的常识,是国家的需要;要促进国家稳定,就一定要完成思想的统一。他认为那些不是在各种学术儒家经典的范围内的都应该被免职。董仲舒宣传了“神”、“天”、“天人合一”的理论。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的五种行为准则。后来被称为“三纲五常”。它是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之后儒学变为真正的统治思想,同时研究四书五经的经学也随之成为了显学。汉代时期确定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还对儒学进行了第一次改造[2]。

1.2.3 宋代儒学

宋代时期儒学是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思想,理学是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借鉴佛教和道教思想进而产生的儒学思想,是当时社会影响力最大的哲学思想。

其中程颢主要探索事物的统一性以及多样性。在深入思考人伦道德和宇宙自然二者的关系基础上,给出了等级尊卑伦理和道德体系,让封建纲常制度进一步完善,程颐的《伊川易传》是站在儒家的角度,对易学进行充分的剖析和理解。

就二程学说的主旨而言,兄弟俩人没有什么意见分歧。然而在义理的特定延伸、阐发和个人情怀层面,他们存在比较大的差异。程颢的非凡,充养有道。主要经过直觉认识到真理的层面,使之后的陆王心学,影响很大。程颐主张居敬穷理,格物致知,阐发了由外到内的认知。

朱熹把理学进一步发展完善,朱熹整合和总结了二程的儒家理学观念,并在此基础上阐述和指明了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因此宋代的儒家理学思想成为程朱理学。其根本思想是,认为人本身的欲望造成了人的自私和罪恶,所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为封建等级制度歌功颂德。

南宋时期,理学家陆九渊认为“心”才是万物的本源,给出了“心”就是“理”的理学思想,这种思想指出万物及其发展规律都源自人的本心。在他看来,想要找到事物发展的统一规律和真理,就应该通过不断的思索来了解自己的内心进而找到真理,而不能寄托于任何外物。他的学说被称为“心学”。

1.2.4 明清儒学

明清时期,有很多觉醒的儒者看到了儒学已经走上了歧途,试图建立新的学说。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明朝中期的王阳明。王阳明认为良知是先天的善,却常常受自己的欲望侵蚀。应该努力加强道德修养,摆脱人类的欲望,恢复自然的良知。他的知行合一,是知和行均由心生,良知主导行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并没有科学地解释人的认识与实际的关系。

儒家思想在明清时期,最深刻的觉醒是晚明李贽,他指出儒家经典并非永恒的真理,指出了道学虚伪,对女性的歧视以及对商人的压抑。他是中国最早反对封建思想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在一个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初期发展时期的要求,具有民主色彩。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能有这样进步的思想,是进步的,是伟大的。

除了他们以外,明清的著名儒家还有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他们都从不同角度反对理学,以此抨击封建专制制度。明清的儒学是觉醒的儒学,是民主萌芽的儒学。

明清时期儒学发展展现了当时社会思潮的转变是社会发展的需求,通过弘扬儒学在其初期的思想精华,改变了儒学被程朱理学所带入的歧途,让儒学思想摆脱教条主义的束缚,让儒家思想的得以回归和改善,让中国传统文化逐渐回到正途,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2 儒学的近代危机

儒学发展到清朝后期,从鸦片战争开始,人们从对儒学的怀疑、轻视到放弃。使得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下面本文将具体分析儒学产生了哪些危机,以及出现这些危机的原因。

2.1 儒学失去正统地位

儒学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处于正统地位。儒学的主要危机就是儒学失去了正统地位,从政治思想转变为文化思想。

2.1.1 不以儒学为安身立命之本

鸦片战争开始遭遇危机,但是当时的统治者和新兴地主阶级并没有意识到改变以儒学为基础的封建正统思想。后来的洋务派,试图以引进和发展科学技术的方式,来拯救风雨飘摇的中国,最后以失败告终。甲午战争以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新兴知识分子,试图通过变法维新来拯救中国。他们想要改变当时的政治形态,却也没有摒弃儒学。随着清朝的灭亡,儒学正式退出了历史政治舞台。

2.1.2 不以儒学修身

儒家一直注重对于自身道德的修养,儒家所说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前提和基础。儒家的修身,可分为守静,即静坐观心,从静中观察理解和感悟;存养,即养浩然之气。通过自身的浩然正气来教化别人;自省,即认清自己,通过自省弥补人性的软弱和不足等等。

在儒家的政治哲学遭遇失败以后,知识分子对儒学的一切产生了怀疑所以对儒学的修身思想也产生了怀疑,所以不以儒学思想来修身。另外儒学的修身思想,对于近代社会的发展主题和人心向往并不一致,儒学无法满足人们对于自身发展的需求。所以被人们忽略。

2.1.3 不以儒学立志

儒学认为人必须有志气,必须以天下为己任,必须有爱国情怀。儒学的立志是大志,是心怀天下,心怀百姓的志。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儒学的志是局限的志,愚昧的志。而近代先驱者,是以消灭封建统治为己任的,所以不会以儒学立志。而是儒学的立志思想背道而驰。剔除忠君思想以后,儒学的立志思想,值得借鉴[3]。

2.2 儒学近代危机的成因

许多因素共同造成了儒学出现近代危机,有外部环境的原因也有儒学自身的原因,本节选取几个主要原因进行阐述。

2.2.1 西方文化的冲击

鸦片战争以后,以儒学为正统思想的中国国力衰退,知识分子知道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存在的不足,想要通过改良和变革改变中国落后的局面。所以,他们引入西方文化,这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暴露了儒学的各种缺点和不足。这加速了儒学的衰退,特别是民主思想的引入,最终导致了儒学失去他的正统地位。

2.2.2 儒学自身活力不足

儒学的失败,更多的是自身的原因,它作为中国几千年来的正统思想,无论是儒者还是儒学本身都有了根深蒂固深入骨髓的骄傲。认为除了儒学其他的都是旁门左道,不能和儒学相提并论。当然也不会像道教那样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在遭受近代危机以后,儒学也没有迅速做出改变,缺乏改革转型的活力和动力。自身活力不足是儒学衰颓的内因。儒学想要彻底完成现代化转型,实现复兴,就必须改进自身活力不足的问题。

2.2.3 社会环境不重视儒学

纵观中国近代史会发现,儒学的危机其实早已显现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就儒学的功能来说,在封建时代,它可以巩固封建统治,可以教化万民,可以弘扬道德;在近代,儒学既不能富国强兵,也不能救万民于水火,更不能结束中国的社会动荡。对于现今社会来讲,儒学虽然对现今社会的发展具有指导和参考意义,在某种程度上指导经济以及文化的发展。但是对现在社会却起不到决定性作用,因此被社会环境边缘化[4]。

3 儒学实现现代转型的建议

在经济科学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儒学已经被彻底的边缘化。儒学应该通过创新改革来实现复兴,也就是完成儒学的近代转变。对于现代社会儒学的发展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众多学者和儒学思想家都在试图通过儒学的现代转型实现儒学的复兴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本文对于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给出了以下建议。

3.1 完成儒学的现代化转型

儒学的现代化转型并不是简单的去除一些封建等级思想,保留一些道德修养的理论转变。而是要站在现代科学的角度,对儒家经典和思想进行全面整合。使其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适应当代人的价值取向。儒学想要完成现代转型,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始。

首先要有理性有选择的继承和发展,以儒学的仁学思想为构建现代道德人文主义服务,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现代道德体系,其次要确立儒学的科学性,站在现代科学的角度对儒学进行科学分析。只有这样儒学才能浴火重生,焕发新的光彩。再者要清醒看到儒学的没落,要让儒学为现代政治、经济和生活服务,要看清儒学的发展危机;要总结过去改革的失败。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深入中华民族的民族血脉,在今天仍然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影响,儒学的现代转型,不但是为了实现儒学的复兴,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为了树立现代道德价值观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觉醒的儒学才是真正的新儒学,才值得现代人学习和借鉴[5]。

3.2 去芜存菁实现复兴

儒学的去芜存菁是要去除儒学中的封建糟粕,同时提炼儒学中的精华,作用于当今社会,让世界看到儒学的价值和活力。儒学的去芜存菁是复杂而漫长的过程,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提炼典籍,要将四书五经和几千年来的所有儒学典籍整理提炼,保留儒学的思想精髓,并把这些精华,用现代的目光提炼加工,以适应当今社会,并且能指导于现代人的生活,这样儒学才能融入现代社会,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其次要重新定位,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儒学是道德哲学、教育哲学、处世哲学、生活哲学等等,最重要的是它还是政治哲学,数千年来处于中国文化的正统。重新定位就是儒学将不以政治哲学为主体,而重点发展生活儒学、道德儒学、教育哲学和处世哲学,有了这样的定位,儒学才能焕发生机。纵观中国历史,在不同的时代儒学都会根据社会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在这个文化融合的时代,儒学同样要顺应潮流适当的调整和发展,去芜存菁实现复兴。儒学经历去芜存菁以后,才能符合现今世界文化发展的新形势,也就是“新的轴心时代”带来的文化发展的新形势。才能适应我们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必须有一个文化自觉的要求[6]。

3.3 重视传承培养新儒者

对于今天的儒学来说,很难培养新儒者,这有多方面的原因,有儒学本身的原因也有社会环境的原因。

就儒学本身而言,我们要看到,儒学作为一个学科的地位变化,在中国古代,儒学是知识分子的立身之本,需要穷极一生去研究学习。但是在今天儒学只是哲学的一个小部分,是中国哲学的古代哲学的百家中的一个,也就是说如果哲学为一门学科,哲学是域,儒学不过是域里的一点,在知识文化大爆炸的今天,被极度冲淡,排挤到了边缘。就社会环境而言,今天的中国,更加注重的是个人和国家经济的发展,而儒学虽然被排挤到了边缘,但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研究透彻的,它的内核依旧浩如烟海,需要一个学者偏安一隅,用一生来钻研。现代快捷的文化让儒学和中国传统文化难以适应和发展,让儒家对于儒家学者的培养变得更加困难。

所以儒学想要培养新儒者存在很大的难度。儒学想要培养自己的儒者,首先要展现自己的去存精华和魅力,而去存恰恰需要儒者来完成,自最后一个儒家梁漱溟辞世,就再没有人可以为儒学代言,儒学想要通过培养新儒者来完成现代性转型,可以经过师徒传承的方式,几代人共同完成对儒学的现代性进行完善;也可以通过设立研究所的方式,由一群人共同完成对儒学典籍的整合,对儒学思想的更新,对儒学地位的定位。

4 结论

本文简述了儒学的发展历程,并分析了儒学的近代危机以及产生这些危机的原因。最后对儒学怎样实现现代转型,给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即实现儒学现代化、去芜存菁实现复兴、重视传承培养新儒者。儒学要想为更广泛的普通大众所认同和接受,要想在当今社会、当今世界发挥更大的作用,就必须完成现代化转型,完成儒学自身的改造。只有完成儒学的现代化转型,才可以实现儒学的复兴。希望本文能够为儒学的未来发展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儒学儒家思想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儒学在西部暨丝绸之路的传播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银川召开
思想与“剑”
周礼与儒学的机理
儒学交流在路上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应用儒学的兴起
——儒学创新发展的趋势与愿景
刘涛《音调未定的儒家——2004年以来关于孔子的论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