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文化认同下的乡村环境设施设计研究

2019-12-26 09:12赵艺铭齐延成杨心怡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8期
关键词:村落景观特色

赵艺铭,齐延成,杨心怡

(嘉兴学院,浙江嘉兴 314001)

乡村公共基础建设不仅在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作用,而且在促进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方向方面提供了一定的助力。因此,乡村公共基础建设对于农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建设生态宜居的乡村,既需要加强硬件设施建设,也需要加强软件条件改善,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从而塑造良好和谐的乡风乡俗。

在当前迅速发展的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大规模实施乡村改造、 盲目跟风,并在建设上操之过急,没有根据乡村的特点细心规划,因而简单粗糙、个性平庸出现了“千村一面”的景象。因此,对乡村振兴建设要充分结合村落原有的自然禀赋、历史风貌、风土人情等特色,这样的乡村才能具有长久的活力,才能可持续地发展。

1 乡村文化认同下的乡村设计背景及规划

“外面是个村,进村不是村,老屋没人住,荒地杂草生”——这是近年来部分村落地区一些农村人走屋空后的凋敝景象。乡村,自古以来都是人类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的体现,并且它是一个包含了社会、生态、文化和村落形态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1.1 乡村地域性景观规划

从地域性的角度,展开乡村景观保护和规划工作,充分利用各项资源,有效提高乡村地域性景观的整体水平。乡村规划包含:居住区、建筑物、道路、水系等在内的地域系统。村域土地利用规划:将土地划分为禁止建设区、非农建设区,使整个村域规划形成“点、线、片”的景观框架网络体系。

1.2 村落文化景观规划

村落文化景观规划是建立在空间布局规划和环境景观设施的基础上,根据区域的基本特征与属性,在该范围内进行空间整体布局与文化环境规划的合理结合。

1.3 乡村环境设施规划

秉持以绿色设计理念贯穿公共环境设计的始终,在不破坏乡村原有整体风格的基础上,保持景观与建筑物相和谐,突出地方特色。

2 乡村文化认同下的设计模式探究

2.1 以人为本

为体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导思想,为充分考虑各类人群的使用要求,在设计中结合绿化景观和公共设施两大要素,打造适宜居住的人文环境。“治天下者,以人为本”,建设乡村,重点在以人为本。唯有如此,才能处理好“大”与“小”、“老”与“新”、“人”与“村”的关系。

对于乡村环境设计,还需要广大村民们的积极参与,为乡村创建特色亮点纷呈。采取“三改一拆”、垃圾分类、路面改造等工作。其一,对保护范围内的建筑物、构筑物,采取修缮、修复、保留、整治、改造和拆除等措施,实行建筑文化保护。其二,通过水域景观改造,保留其原始的乡土生态,清理整治水系污染源,设计驳岸、观赏空间、植物处理等,实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相互协调。其三,对道路景观改造采取道路绿化搭配、道路两旁植物规划以及交通梳理等方案。

乡村公共设施作为乡村公共环境的重要构成要素,在保留乡村原有的公共设施布局特色上,构思“以民生为中心”从宜民、宜居、宜业、宜游的角度出发。参照地方标准,在村的中心地带合理安排行政管理类(村委会、其他管理机构)、教育机构类(包含幼托机构,小学)、医疗卫生类(包含社区卫生服务站、敬老院)、文体娱乐类(包含小型图书馆、室外健身活动场地等)、商业服务类等。实现人与环境的良性互动,让村民生活更加舒适、安心、惬意,构建和谐美好的乡村生活。

2.2 因地制宜

有特色,才能有生命力。突出当地特色,是因地制宜的题中之义。在不破坏乡村原有整体风格的基础上,做到尊重当地文化、延续文脉,保护乡村的聚落生态和自然生态的地域性特点。建设规划改造以乡村的肌理空间、周边环境、传统街巷进行完整的异构重塑,构建文化的和谐和历史传统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的空间结构划分也需要地域文脉相关联,它既是乡村村域格局的客观体现,也和村民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将本土特色和文化融入进去能满足村民对所在地依恋的情感需求,增强村民对空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3 节约经济,生态环保

环境就是资源,生态就是资本。美丽乡村生态环保建设规划的最终目标是回归自然,回到最淳朴、最怀旧的原生态地域。

就我国而言,大部分村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消耗大、浪费严重、污染加剧等突出问题;化肥农药使用量大、农业灌溉水资源占有量少且浪费严重;垃圾随便丢弃等。

针对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现象,需秉持“坚持节约优先,开源节流并举”的基本原则,以绿色设计理念作为贯穿公共环境设计的始终。强调绿化,重建植被,构建景观的生态功能,增加人文景观;使用乡村当地容易获得的天然材料,节约成本,生态环保,达到传统以现代的完美结合。采用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生态设施,利用植物特性处理污水的生态设施,不仅有效地节约了能源和资源,乡土植物结合乡村人文环境也能营造出浓郁的场所精神,呼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3 乡村公共设施设计内容

通过规划整合调整,在整体上形成“五景一网一氛围”,体现“依山而居,傍水而乐”“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规划思路。

3.1 入口景观

设计乡村入口景观标志,打造当地logo 特色,彰显当地文化色彩。比如温州武义县柳城畲族镇的主要入口上建“牌坊”或村口标志,设计理念源于“畲”“民以畲名,其善田者也”。畲一字从上到下解析,由“人”“示”“田”组成构件轮廓融合了畲族的彩带元素,给人一种轻盈、飘逸的感觉。村口标志既要展现村落居民的原生态形态特点,又要富有村落文化寓意。

3.2 水体景观

整治疏通村庄河道水系,改善水质环境。设计梯度台阶生态驳岸形式、设置多种形式的岸线绿化;建设水车、瀑布等水体景点,丰富河岸景观。结合生态原则,将水系与植物、水系与景观设施相融合,充分发挥原有的地域特征,增强空间和功能的多样性。

3.3 绿化景观

秉持“可观光、可采摘、可体验”理念,建设果蔬采摘园,依托村庄自然地形风貌和水系。乡村植物搭配构建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乔木冠层结构。乔木下层种植小乔木或灌木,尺度适宜的树种种植:芭蕉、桂花、广玉兰、茶花、蜡梅、杜鹃等本地品种为主。村庄道路要根据地形及周边街景特点进行植物配置:香樟、无患子、黄山栾树、广玉兰等。还可以建设园林步行桥、书画长廊、艺术长廊等景观节点等。形成“一村一品”的美丽乡村建设。

3.4 庭院景观

乡村建设需提炼该村传统民居院落布局、 建筑形式等特点。农房外墙立面统一刷白色涂料;统一门窗样式;墙体采用文化特色装饰立面。每户庭院里可以选择适合该地生长的、具有树形、花叶优美的观赏性植物;也可以种蔬菜,如黄瓜、茄子、豆角和番茄等,用来增加乡村庭院特色景观。形成“一家一艺”的美丽乡村建设。

3.5 小品景观

村落中的街道将民居和公共建筑联系起来,街巷是村民的交通空间,同时也是活动的公共空间。可以在主街巷空间设计具有关中传统元素的景观小品或是基础设施,如宣莲(宣莲是柳城畲族镇的特产,是中国三大名莲之一)形状的景观小品;建造古桥、奇石、亭廊、坐凳、桥涵等。融合乡村的自然和人文特色,可以为人们提供停留、游憩的空间。

3.6 路网建设

村庄主要道路选线顺应地形,尽量利用原有乡村道路,尽量设计建设可环形通车,主干道路面宽不少于4.5m,道路旁的景观系统也要随之呈现一定变化,营造“步移景异”空间层次变化丰富的氛围。

3.7 宣传氛围

乡村文化需要进行深入挖掘、保护和传承。打造村史展览馆、文化长廊(墙),彰显村点独特的历史人文特色;图说美丽乡村,通俗易懂,并刻画书写在住户边墙、院墙上,多营造党的十九大精神、惠民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理论知识的宣传氛围。

4 结语

乡村是人们发展的最开始的地方,它承载着古老的记忆和人们的厚重情怀。通过与乡村生态和人文环境的融合,提升了乡村的空间品质和意境氛围,体现乡村自然之美、和谐之美。文章提出并研究了乡村文化环境、公共空间设施的规划方向,总结出乡村文化认同下的具体设计原则和方法,对建设绿色生态、生活和谐、精神文化充实的美丽乡村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猜你喜欢
村落景观特色
景观别墅
特色种植促增收
景观软装在地产景观的应用及市场前景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景观平面图》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