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时代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认同调查

2019-12-26 14:21刘世权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中华社交传统

刘世权

(亳州学院,安徽亳州 236800)

1 研究背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民族特色鲜明,但承袭方式相对单一,很多优秀文化的传承依旧停留在人际传播和文字传播上,难以适应发展迅猛的社交媒体时代,直接造成诸多优秀传统文化处于难于传播的境地。社交媒体时代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诸多的困境,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已经成为摆在高校科研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为了深入了解社交媒体时代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现状,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提出对策,笔者进行了相关的调查研究。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访谈个案实施。选取样本采取分层抽样的方式进行,本调查实际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有效试卷294份,有效回收率98%。调研对象选取安徽省三所高校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包括亳州学院、合肥学院、亳州职业技术学院。样本分布情况如下:男生138人,占46.9%,女生156人,占53.1%;文史哲类学生173人,占58.8%,理工类121人,占41.2%;专科生170人,占57.8%,本科生124人,占42.2%.

3 结果与分析

3.1 大学生社交媒体使用现状调查分析

针对选取的在校大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社交媒体时代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现状调查》,其中部分内容涉及到大学生社交媒体使用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关于“每天使用社交媒体(网络、手机等)的时间”调查一项显示,使用5小时以内的占43.15%,使用5-10小时的占51.06%,使用10小时以上的占5.79%。调查结果显示,社交媒体在大学生群体当中的普及程度还是比较高的,部分同学甚至对社交媒体产生了较强的依赖性,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发展。关于大学生社交媒体使用目的调查分析得出,用于学习的占28.25%,用于消遣娱乐的占41.34%,用于购物、人际交往的占30.41%。可知,大部分的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体都是为了消遣娱乐、交际和购物、玩网络游戏等,使用社交媒体用于学习知识的大学生达不到三成。可见,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社交媒体,是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3.2 社交媒体时代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情感调查分析

关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表现方面,“《三国演义》作者”这一问题的答对率为94.28%。在“四月份的中国传统节日”“历史上的贞观之治发生在哪个朝代”“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者区别”这三个问题上,学生答对率分别为93.85%、87.96%、73.24%。这说明大学生对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和书本上学习过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比较了解,但是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了解的不全面。关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情感表现方面,“你觉得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有必要吗”,针对这一问题的作答,88.43%的同学认为很有必要,只有4.98%的同学认为没必要。在问题“新媒体逐步取代传统的媒体文化,你觉得传统文化传承会不会断代?”的回答上,认为不会的同学占92.56%,认为会的同学仅占7.44%。从调查数据统计看,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的民族精神表现出了较为强烈的认同感,多数大学生对借助社交媒体手段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都持乐观态度。

4 对策和建议

4.1 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实现高校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全覆盖

近些年,部分高校在弘扬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育人功能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相继开设了几门有关传统文化教育的选修课程,但总体效果不尽人意,更多是流于形式,很难充分发挥出传统文化在高校育人方面的熏陶与浸润作用。积极改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相关内容打通,二者有机融入,从而借助高校思政课在德育工作中主阵地的作用,提高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为了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高校的育人功效,就必须要实现传统文化教育在学生整个大学教育阶段的三个“全覆盖”:一是学科内容全覆盖,内容涉及到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历史学、艺术学等各科课程。二是教学环节全覆盖,包括理论课教学、实践课教学,课后自学等各环节。三是教育群体全覆盖,大学校园内所有在校生都要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高校内部要整合区域优势教育资源,对传统文化教育相关课程进行系统规划和设计,促进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有序开展。

4.2 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依托,精心营造儒雅、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为了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高校要积极建设儒雅、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将传统文化的精髓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心灵感动。营造儒雅、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物质文化建设是基础,它包括校园的绿化美化、浮雕壁画、建筑设计、文化传播工具、校内外规划布局等多方面的文化环境建设。同时,高校还要依托传统文化,建设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校园精神文化。高校的精神文化体现在它的办学理念、校风、校训、校歌等多个方面。为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不仅要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价值理念,还要能够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培养大学生的爱国爱校意识。蕴含着丰富人文价值底蕴、散发着浓郁传统文化馨香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文化品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3 借助互联网新媒体,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广度

互联网新媒体作为新兴的传播方式,具有传播快速性、多元化、广泛性、丰富性等特点,是传统媒介无法比拟的,也因此深受当代大学生们的青睐。探索运用网络社交新媒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挖掘传统文化精髓、拓宽传统文化传播途径具有深远意义。“互联网+”时代,高校要加强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建立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网站,推动传统文化教育进入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同时,依托网站、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打造优秀传统文化精品课程,做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全面化、立体化推广。借助各种网络传播媒介,我们可以开展一系列推广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比如说微视频、微讨论、微讲堂、虚拟调研和寻访家乡传统文化等。运用新媒体技术开展的人文教育活动,不仅节约了学校的人力和物力,还提升了文化教育的品味,确保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效果。高校运用社交媒体传播传统文化要广开思路,积极打造文化新亮点。一向以“高冷”“权威”著称的北京故宫,都可以通过设计趣味创意商品、开发表情包和打造传统幽默搞笑段子刷屏朋友圈,吸引超高人气获得经济效益。高校推广传统文化也可以从受益群体出发,立足于文化本身,挖掘传统文化的亮点,打造传统文化网红,开展网络直播课堂,让广大学生在娱乐互动中欣然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洗礼。

猜你喜欢
中华社交传统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社交距离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