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院校就业信息化建设研究

2019-12-26 14:21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毕业生院校信息化

王 波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招生与就业处,河南三门峡 472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落实好就业工作对推动社会发展和确保社会长治久安有着重要的作用,伴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等教育开始走向大众化,高校毕业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加,201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突破800万,再创历史新高。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健康发展,信息越来越快且精准地扩散,随之大数据的理念和思维开始逐渐渗入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当中,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面对大数据时代,如何能充分地利用大数据技术做好就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优质就业服务是每个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1 高职院校就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1.1 就业信息传送不及时,时效性较差

近年来,各高校就业工作开始引入新的技术手段,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相继建立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高职院校人力、物力、财力的有限性,高职院校就业信息化建设普遍滞后,发展较为单一、闭塞,信息化仅仅停留在信息的展示上,信息不能及时传送到学生手中,信息真实性、时效性较差,重点表现在就业信息网站建设上,网站往往只有主页,不分专业,网站信息量少,内容针对性不强,高校毕业生不能够从中获取自身就业所需要的相关信息,学生对网站的关注度不高,就业信息传递不及时。另外,高职院校在就业信息化建设管理上,缺乏规范性和严密性,在就业岗位质量上,缺少评价机制,高职院把就业工作的重点放在就业率上,忽视了数据的真实可靠性、有效性以及对学生专业的适合度,部分低质量就业岗位通过正规渠道进入校园,甚至有的高校遭遇传销。

1.2 对大数据的应用意识不强,利用率不高

数据信息应用是对数据进行有效的收集、存储、归纳处理和应用的过程,以便实现对数据有效管理。具体到就业工作中,就是要综合就业需求、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实现岗位的有效匹配,但在现实中,面对较大的就业工作压力,高职院校把就业工作的重点往往放在就业市场的开拓以及就业指导课程等方面,没有对就业数据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利用。在毕业生数据采集上,一味追求“专升本”升学率、初次就业率、年终就业率等就业数据的指标,忽视了专业对口率、人岗匹配度、岗位薪资、学生后续发展空间等内容,没有实现对数据的有效利用,网站的作用、辅导员的作用、就业工作人员的作用仅仅起到了“传话机”的作用,简单收集并发布就业招聘信息,缺乏针对性和方向性,导致学生盲目参加招聘,错过最佳的应聘机会,不利于学生后续发展。

1.3 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

就业工作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在现实就业信息化建设中,学生被动的接受就业信息,就业质量的高低直接由学校推荐的就业单位所决定,从始至终,就业工作都是学校做为主导,提供什么样的单位、提供什么样的岗位,都是由学校教师决定,学生只有接受,学生本身的情况、个性就业需求等得不到体现,参与就业的积极性不高。

2 高职院校就业信息化建设存在主要问题的成因

2.1 重视度不够,信息化建设滞后

当前,高职院校生存压力依然较大,面对招生和就业,高职院校往往把更多人力、物力、财力投放在招生工作上,在就业工作上投入不足。与这相对,国家层面,将大学生就业工作列入民生范畴,将大学生就业工作提高到空前高度,也对高校的就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高校就业模式已无法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信息化建设的滞后,满足不了学生就业的个性化需求。

2.2 就业信息化体系建设不完善

当前,高职院校就业信息化平台仅仅停留在对就业信息收集、发布上,缺乏系统性和个性化,忽略了对就业工作深层次的挖掘,信息平台之间各自为政,信息资源不能有效共享,利用率低,对数据缺乏有效分析,无法对就业管理工作提供有效反馈与支持。这种缺乏系统的规划信息化平台容易产生大量的信息孤岛,大大增加了业务系统数据的管理难度。

3 高职院校就业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就业问题关系着民生,近年来,国家对就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重点打造 “互联网+就业服务”模式,就业信息化管理水平的高低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3.1 开展就业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提高高校就业工作管理水平

毕业生人数的增加,给高校就业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传统就业工作方式方法已无法满足现实需求,推进就业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将工作人员从低端的数据收集工作中解脱出来,减轻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利用先进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使得数据在各个系统间有效传输,各个端口使用人员、学生可以根据需求实现数据的实时传递,提高数据时效性。针对管理人员,还可以利用计算机后台程序进行处理,实时得出所需要的各类数据结果。同时,推进就业信息化建设,还有利于实现无纸化办公,不同的管理人员和学生群体,可以根据自己管理权限和使用权限迅速、便捷地查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真正提高就业工作的层次和管理水平。

3.2 开展就业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实现精准就业

信息化建设为使用大数据技术提供了充足的数据来源,以便进行科学预测分析,更好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加强就业针对性。从市场分析来看,各类用人单位可以通过信息化建设平台端口输入需求信息,综合各行各业的人才的需求信息,学校可以了解各个地区人才需求情况,以便合理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从学生群体来看,可以通过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对学生的全程化信息跟踪管理,学生从入校报到开始,就为他们建立个人个人信息库,全校各个部门均可利用信息化平台跟踪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社团活动情况、获奖情况、社会实践情况等,从而为每个学生生成一套完整的个人综合评价报表,为用人单位提供选人用人的参考,提高人岗匹配度,实现精准就业。

3.3 开展就业信息化建设有利于促进供需双方的深度合作

开展就业信息化建设,建设就业信息化平台,可以为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提供沟通交流的平台。学校可以动态掌握学生真实就业情况,避免学生“被就业”;用人单位可以实时发布就业需求,并通过就业平台查看学生情况、查收学生简历并进行反馈;学生可以通过平台轻松获取招聘信息、了解招聘动态、投递简历,从而实现用人单位和学生之间有效交流沟通。

4 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院校就业信息化体系建设途径

4.1 打造系统完善的就业信息化平台

一个功能完善的就业信息化平台是做好就业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和保障。一是建设好校园就业服务网站,将校园就业网与学校整体信息化建设有效对接,实现就业网与学生处学籍库、教务处教务管理平台的链接,学生可通过就业网查询就业岗位信息、投递简历、发表自己求职心得等;建立企业客户端口,为用人单位提供岗位信息发布、查阅简历、开展网上面试、信息反馈、网上签约等;为管理人员提供用人单位资格审查、毕业生去向管理等管理权限。二是开通校园就业微信服务平台。针对当前微信使用的方便性,引导学生关注就业微信官方号,为学生提供岗位查询、岗位信息自动匹配推送、查询招聘会宣讲会信息、求职登记、毕业生去向登记等服务功能。三是建立校园就业APP手机客户端。客户端包括职位搜索、个人中心、招聘会、通知公告、简历投放等功能。通过上述三种渠道,为学生提供全方面信息化服务。

4.2 利用大数据思维开展就业信息化建设工作

大数据技术最核心的价值就是在于对于海量数据进行存储和分析并快速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利用大数据思维开展就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才能将就业工作从传统就业模式中解脱出来,真正达到建设的目的。在大数据思维下重点是要创新就业数据的应用。首先,在收集学生信息时,要保证数据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和有效性。其次,为保证学生查询的便捷性,还需要对信息进行分类处理归类。如在就业基本数据统计阶段,需要按照毕业生生源信息、就业领域、专业类别进行分类;进入就业期,就要做好毕业生专业能力评价、毕业生就业意向统计、就业困难毕业生统计等工作,要动态地适时地分析数据,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法;整个就业工作结束后,要做好当年度就业统计分析总结工作,有针对性地分类指导后续在读大学生,促进就业工作更有效地开展。

4.3 建立一支就业工作专业队伍

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硬件的投入,更需要有一支专业化的就业工作队伍做保障。对一名高校就业工作者来讲,在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要积极适应新技术带来的工作方式方法的变化,尤其是面对大数据时代,要能做到对数据的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并利用信息化手段处理就业中遇到的问题,不断提高新技术的应用技能和开发经验,为就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5 小结

就业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 高职院校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的局限性,就业信息化建设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影响着高校实现“就好业”的目标。通过就业信息化建设以及智能数据分析等手段应对海量的数据,有利用实现就业管理工作精准快服务,大数据时代已给大学生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需要在工作过程中不断探索、改进。

猜你喜欢
毕业生院校信息化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伤心的毕业生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