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今中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研究

2019-12-26 14:21李素芹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青少年素养传统

李素芹

(广东省鹤山市鹤华中学,广东鹤山 529700)

1 传统文化素养是什么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传统文化是我国文明演化而成的,集合各个民族特质和文化底蕴,可以有效帮助学生了解历史、了解古人的思想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包括中国诗词歌赋、曲艺、国画书法等多种形式。传统文化素养即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为核心内容而培养出来的一种文化素养。可以这样说,传统文化素养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最有效、最优质的文化教育。

2 为什么要强调传统文化素养

中小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是诸素养中极为重要的一种素养。当前有很多中小学重视国学教育,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如尊师重教、谦逊礼让、知恩图报、孝敬长辈、诚实守信等等,让学生了解认识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明白什么传统是要提倡的、弘扬和发展的,这直接决定了中国现代文化的未来走向。

对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非常有帮助,让学生通过学习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因此,学校要加强传统文化素养教育,它的进步与发展,直接影响着中国民族的发展和未来,对于传承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创新,具有极为深远的战略意义和重要的时代价值。

3 中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基本现状及成因

鉴于传统文化内容的丰富性及中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非单一性,下面仅以中小学生节日文化素养的调查为例进行论证、分析、总结。

我们在校园、公园、广场、街头等地随机采访了25名18岁以下的青少年,还在学校、街头、居民区发放了几百份问卷,并走访了一些居民,我们把调查的资料及数据进行了汇总、统计,结果如下:

我们发现18岁以下的青少年虽然也喜欢过中国的传统节日,但相比年纪较大的中老年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感情淡了很多,对外来节日的兴趣较大,接受程度也高,尤其是对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愚人节更感兴趣。春节的桃符、清明节的烟火,重阳节的菊花等等,这些包含着我国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在青少年心目中抵不过万圣节的糖果;“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七夕,“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元宵抵不过西方的一个“2.14”!

由此不难看出,中小学生传统(节日)文化素养堪忧。

那么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哪些呢?

3.1 学校重视不够

家庭影响不良中小学校对青少年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不够重视,某些教育工作者缺乏远见卓识,在宣传工作或者督导工作上做得不够,在课程设置上也有所偏颇,导致对传统文化的涉及不够充分或严重不足。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素养培养方法陈旧单一,课堂讲解过多,实践活动较少,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某些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不高,无法起到先导引领作用等

3.2 社会风气不浓厚

伴随着国内改革开放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大量的西方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大量涌入,中国人传统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素养及思维方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渐渐不被学校和社会所重视,而且伴随现代文明发展突飞猛进,民众生活尤其是青少年的生活充分享受到了现代文明现代文化的优越性,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体现就愈发式微了。

3.3 青少年自身认识不足

一些学生不认同传统文化有学习的价值,对传统文化教育不感兴趣,甚至心生反感,认为会增加学习负担。也有同学认为传统文化是过时落后的东西,没必要花时间去学习掌握。还有些青少年对人对事缺少诚敬,自然对传统文化也缺乏应有的尊重,甚至进行粗俗地恶搞,陷入到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淖之中。这些均暴露出某些青少年公民自身文化素质的不高,对传统文化缺乏准确定位和思考判断能力等问题。

总之,受学校、家庭、社会影响,加之学生自身认识不足,使他们平时接触到的传统文化少之又少,很难谈得上接受系统的有意识的教育;部分孩子对传统文化仅限于略知皮毛,甚至一概不知。种种原因,都使得青少年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难度加大,任务艰巨。

4 中小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培养对策建议

4.1 学校要遵从有关要求,努力精选出适合中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学内容,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教学加入到学校整个教学大纲之中,充分在各个学科中挖掘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

以语文为例,在《2017年最新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语文学科素部分“文化传承与理解”有这样的表述: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与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基于这样的表述,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要深研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要精选出涉及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教材,把传统美德、文学经典、古典音乐、区域文化、民风民俗、民族科技等领域的内容,作为对中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文化意识,使他们具有良好的文学修养、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有利于实现学校培养具有传统文化根基的现代人的目标。

4.2 加大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宣传力度,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为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性,要求学校尽力去构建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可以在各学科的方方面面接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洗礼。另外学习可以利用校园图书馆,配套准备各种相关资料,组织课外阅读,开展富有传统文化特色和内涵的活动,安排学生分期阅读古典名著,有计划的阅读教育部推荐的中学生课外读物,选读现当代的美文等,书写阅读体会,交流阅读心得,开展书评活动,举办专题讲座,促使学生逐步完善自我人格。利用多媒体载体如校园广播、电视、网络及手机宣传等载体,加强对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普及和推广力度,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学习的热情,创建具有文化特色的校园学习氛围;另外可以用手机微信宣传平台,推广传统文化的普及,构建整个学校资源共享的教学体系,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传承环境。敢于创新活动形式,将传统文化与时尚有机结合,创造出让青少年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如借鉴“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国家宝藏”等活动形式,让经典文化以一种崭新和灵活的方式走进青少年的学习生活。

4.3 积极开展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研究,开发传统文化特别是地方特色文化的校本课程,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以我校为例,我们于2015年就积极申报了广东省基础教育研究课题——“中小学公民传统文化素质教育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开发了《先秦诸子散文选读》《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读千古美文,做儒雅君子》《唐诗名句鉴赏》《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楹联拾趣》《民俗文化和侨胞史》《五邑风情与名家》《学生礼仪手册》等校本教材,并且做了大量的实践活动,带动了全校师生的共同参与,有效地推动了中小学公民传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无论是课题研究还是校本课程均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为根本目的,并且立足于学生的文学积累、情感熏陶、明理启智,以提高他们的文化品味和思想境界。

4.4 努力培养一支热爱我国传统文化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必须全面提升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教师首先要自觉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道德精华精髓,然后将素养内化于道德修养的精神上、外化于教育教学的行动中,进而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精神境界。教师要将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融入血液、铸入灵魂,从而去铸就学生精神高地。

4.5 建立家长学校,形成有效的家校联动机制。将中小学的传统文化教育与家长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积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教育活动,开展多渠道的体验基地进行体验教育,使传统文化教育更鲜活更有生命力。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提升家长的传统文化素养,增强家长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意思,有利于优秀家风家训的传承与弘扬,更重要的是家校形成合力,形成联动,形成氛围,可以更好地促进孩子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孩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的形成。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培养中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其目的就是传承发展优秀的民族文化。在全球化的浪潮风起云涌的今天,少年肩负着国家和民族的使命,如何让延续了五千年灿烂辉煌的中华传统文化推陈出新,焕发生机,如何接续传统文化传承的这根千年文脉,增进一个有着五十六个个民族的大国国民的文化认同,让中华民族向世界亮出自己独特的民族旗帜,这将是我们面对的一个永恒的话题。

猜你喜欢
青少年素养传统
青少年发明家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第二单元·素养测评
第一单元·素养测评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强化家庭教育 提升家长素养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