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共同体的构建

2019-12-26 14:41张鹏程刘博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10期
关键词:福利制度医务社会工作者

张鹏程,刘博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1 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阶段及现状

20世纪 90年代末,我国社会结构转型和经济体制转轨持续推进,尤其是发生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市场化改革,使公共卫生服务的性质由社会福利逐渐蜕变为“带有一定福利性质”的社会公益事业。用于公共卫生事业的政府财政开支日益减少,患者的医药费用成为医院生存发展的主要经费来源。由此产生的以药养医、过度医疗、收受红包等现象严重影响了患者对医生的信任,传统和睦的医患关系不复存在,医患关系呈现结构性紧张状态。社会环境和现实需要催化着医务社会工作的产生。在这一时期,少数专业社会工作者开始进入到社会福利与医疗卫生机构中从事医务社会工作实务,标志着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进入起步阶段。2000—2006年是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初步发展时期。2000年,上海市东方医院设立社会工作部,成为全国范围内首个开展社会工作实务的医疗机构,对其他医疗机构发展社工实务具有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此后,上海、北京、广东、山东、新疆、福建、天津、四川、浙江等地的医疗机构陆续设置社会工作部,以医护人员或专业社会工作者为主要成员,开展健康照顾服务。2006年是社会工作发展极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这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依托,也是践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保障。2006年7月20日,人事部、民政部联合颁发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标志着我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正式建立,为加快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制度化保障。

2007—2018 年是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快速发展时期。2006年之后,我国社会工作教育呈井喷式发展,全国范围内开设医务社会工作专业的医学院校快速增多。截至目前,全国共有 339 所大专院校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其中有 9 所医学院校开设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形成了医务社会工作教育体系。2007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中国特色福利社会建设提上议事日程,对发展带有福利属性的医务社会工作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2008年6月,民政部、人社部举办首届国家社会工作师资格考试,这标志着我国社会工作人才评价制度建设进入实施阶段。2009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首次明确规定“完善医疗执业保险,开展医务社会工作”。2018年3月,《高级社会工作师评价办法》的出台是对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2018年10月底,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的《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考核指标》首次将医务社会工作作为一项考核医院的单独指标,标志着我国医务社会工作时代的来临,医务社工制度在我国医院的普及必将指日可待。

2 医务社会工作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1)我国现行的医药卫生体制和政策与医务社会工作的价值伦理存在结构性冲突。自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 90年代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性质从社会福利蜕变为“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政府财政投入锐减。医疗机构秉持商业化运作和市场化筹资模式,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而医务社会工作的本质是社会福利,可以免费向一切有需求的患者及家属提供专业服务。所以,医务社会工作无法为医院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而且还需医院解决由提供社工服务带来的相关费用。这样一来,很多效益至上的医院管理者对医务社工的进驻持抵触态度。即便是进入医疗机构的社会工作者在开展工作时也会遇到诸多问题。比如,大部分医院没有设置独立的社会工作部,而是隶属于行政职能部门。社工大部分时间都被行政工作占据,社工能够开展专业服务的时间少之又少。个别医院将社会工作部设置为一级独立科室,但部门领导和大部分同事都不是专业人员,社工服务的开展和质量得不到专业督导和评定。

(2)在医务社会工作学院教育迅速发展的同时,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也随之凸显。一是医务社会工作教育侧重理论,脱离或轻视实务,社工学生缺少实践场所和实习基地,教学与实践相互支撑、互为指导的局面尚未出现。二是大多数院校专业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并非社工专业出身,而是与之较为接近的其他专业。在教学指导过程中存在专业性不强的问题。而且社工教育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三是缺少必要的教学硬件设施,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社工学生只擅长书本理论知识,社工的专业技巧和实务能力较弱。医务社工的专业性无法体现,医务社会工作者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可。这也导致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就业后薪酬偏低,工作难度大,社工自身的专业认同感下降。社工行业离职率高,专业人才流失严重。

(3)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发展与认同任重道远。现阶段,我国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多为民办社工机构,这些机构的特点一是创办历史短、规模小。大多数社工机构成立于 2010年之后。社工机构的人数通常在几人至几十人之间,有的甚至没有专业人员。只有经济发达城市中的个别社工机构人数达到了百人以上;二是“催生性”强、“草根性”弱。大部分社会工作机构都是在政府的推动下,或者是为了得到政府的购买服务,在社会工作发展的浪潮中催生出来的,而不是像很多“草根”社会组织那样为了实现自己的使命而自我发展起来。这些为了成立而成立的社工服务机构往往缺少专业社会工作者,服务效果较差,专业使命感和认同感弱。有的甚至不知社会工作为何物。社工服务机构的这些特点直接导致机构出现服务专业性弱、服务内容单一、机构社工流动快、过分依赖政府、自身生存能力差等问题。这又使得机构无法成为社工专业学生稳定的实习场所或就业平台,不利于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

3 构建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共同体的现实路径

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医务社会工作理应发挥其改善医患关系、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的作用。笔者认为可通过构建医务社工专业共同体,改变社工教育院校、政府部门和社工服务机构各自为战的状态,加强三者间的协调配合,使三者形成合力,推动医务社会工作又好又快发展,助力医疗体制改革顺利进行。

(1)政府部门应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福利制度建设。医务社会工作的本质是社会福利,一个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完善与否,直接决定着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状况。世界社会福利制度、卫生保健体系与社会工作历史普遍经验是,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工作教育处于同步发展阶段。我国则是社会工作教育早于社会福利制度发展,所以出现了社会工作有专业无职业的独特现象。所以,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社会福利制度、完善相关的社会福利政策是解决社会工作一切问题的最终落脚点。令人欣喜的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社会福利制度已发生全面转型,社会福利覆盖人群逐步扩大,社会福利内容日益丰富。最重要的是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的战略重点已由“以社会保障制度为重点”,升级为“以社会政策与社会服务为重点”,健康、教育、住房和就业服务成优先领域。中国现代社会福利制度建设为医务社工专业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2)政府部门与社工专业机构健康互动对构建社会工作专业共同体有着重要影响,需要政府部门与社工专业机构共同努力。一方面,政府部门应扮演促进社工专业机构发展的培育者,改变主体心态,与社工专业组织进行平等互动。政府购买服务要因时因地制宜,确保够买服务具有可持续性以及购买经费的充足。同时通过立法的方式尽快建立保障社工机构健康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如民政部会同财政部共同出台的“关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指导意见》”便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另一方面,社工专业机构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升专业能力,逐渐获得社会认可。逐渐降低对政府的依赖程度,开拓多元化的筹资渠道,如开展政府购买之外的服务项目,进行社会筹款,基金会资助等,首要解决自身的生存问题。还要提升自身的综合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促进社工机构良性发展。

(3)加强学校—机构—政府三方联动,完善社工人才培养模式。社会工作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学科,偏重理论轻视实践就会导致人才质量的不达标。社会工作的专业化与职业化也就无从谈起。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与社工服务机构等专业场所签订实践或实习合同,为学生创造合格、标准的实践平台。政府应构建平台,制定吸引和留住社工人才的地方政策。可通过与高校、社工机构之间的三方协议为社工人才的培养保驾护航,继而建立本土化的社工人才队伍。

猜你喜欢
福利制度医务社会工作者
高等继续教育在提升社会工作者核心职业能力中的作用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研究
角色理论下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及困境研究
Two angels for teens amid pandemic 疫情下的青少年天使
致逝去的医务者
西方福利制度的内在悖论
欧洲社会保障制度为何进退维谷
关于国有企业报酬与福利制度研究
“中式教育”,路在何方?
无舵雪橇生物学监控与医务监督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