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高质量乡村振兴研究综述与构想

2019-12-26 21:13朱良华
梧州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宜居高质量战略

朱良华

(梧州学院,广西 梧州 543002)

一、乡村振兴研究现状

(一)乡村振兴的历史沿循与内涵

中国近代乡村自治发轫于20世纪初米春明、米迪刚父子在河北定县提倡的“村治”工程[1],后来在晏阳初、卢作孚、梁簌溟等知识分子的倡导和推动下,各地蓬勃兴起乡村建设运动[2]。费孝通的社会学著作《乡土中国》于1948年首次出版,他认为中国乡土社会的核心是“土”,特别强调应该“以工业重建乡土”。遗憾的是,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它们均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3],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前奏[4]。张晓山[5]、叶兴庆[6]、魏后凯[7]等一致认为,乡村振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

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系统阐述。韩长赋指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为乡村振兴的总要求,概括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丰富内涵[8]。郭晓鸣等认为产业兴旺是支撑,生态宜居是关键,乡风文明是基础,治理有效是保证,生活富裕是目的[9]。而张挺等则认为生态宜居才是乡村振兴的最终成果[10]。可见,学界对乡村振兴构成要素之间的层次与逻辑关系尚存分歧。

(二)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索

伴随工业化与城镇化,乡村相对衰落是全球面临的普遍问题,乡村振兴具有国际共性和规律。习近平总书记依据“二十字”总要求高屋建瓴地提出,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五个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抓手,指明了战略实施的着力点和主攻方向,推进“五个振兴”是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路径。

黄祖辉强调,乡村振兴的实现需要全社会多主体、多力量、多机制的介入与协同[11]。诸如,政府、农民、农村复兴和改革组织、旅游志愿者等均在乡村振兴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主体作用。陈明星认为农村金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12],陆林等则特别看重乡村旅游的作用,认为乡村旅游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13]。胡伟斌和毛迎春提出,必须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可以消除乡村振兴的制度障碍[14],韩俊则建议制定《乡村振兴法》,为乡村振兴提供法律保障[15]。

学者们还对当前乡村振兴实践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包括存在战略问题战术化、政策支持盆景化、“三农”配角化等倾向[16];形式主义抬头[17];急功近利、锦上添花式的推进方式等,恶化了农村地区的分化,影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效益和可持续性。黄少安提出要避免过度重视“乡村旅游”[18],贺雪峰特别强调“乡村振兴战略尤其不是及不能是为资本下乡、城市富人下乡提供市场通道”[19]。

二、民族地区高质量乡村振兴问题的由来

(一)现有乡村振兴研究的主要局限

综合来看,现有研究对乡村振兴的历史沿循、科学内涵、宏阔性要求开展了多样化解读,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总要求、“五个振兴”主题在产业、生态、治理、经济和文化框架内进行了深入探讨,较好地丰富并促进了我们关于乡村振兴的认知与思考,打开了高质量乡村振兴研究的窗口。遗憾的是,当前鲜见学者针对高质量乡村振兴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

在肯定已有研究成果的同时,必须客观认识其存在的局限。除了在某些具体观点上存在分歧之外,现有乡村振兴的研究成果还存在如下局限:一是对于乡村振兴“二十字”总要求的解读还不够精细,未能理顺要素之间的层次与逻辑关系。“二十字”总要求本质上就是乡村振兴的目标取向。方向决定道路,乡村振兴各要素之间的层次与逻辑关系决定了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二是现有研究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阐释较多,对于如何振兴,特别是如何高质量振兴的思考偏少。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实践进程的推进,相关研究应该逐渐转向实践效果评价、高质量振兴路径探索。三是针对边疆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乡村振兴的研究比较少。《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明确提出要求,分类推进乡村振兴,不搞一刀切。只有认清规律,因势利导,特色化地推进乡村振兴,才能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少出偏差。

(二)民族地区高质量乡村振兴与边疆治理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的鲜明特征,决定了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必须成为战略实施的重大导向之一。鉴于高质量发展最终以经济发展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判断准则[20],姜长云强调应将增进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视为高质量乡村振兴的最终体现。2018年9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乡村振兴战略指出:“要遵循乡村建设规律,坚持科学规划、注重质量、从容建设,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切忌贪大求快、刮风搞运动,防止走弯路、翻烧饼。”这一讲话是总书记要求确保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质量的生动阐释,表明了总书记高度重视乡村振兴质量问题。

现存缺陷与不足往往决定了事物未来前进发展的方向。高质量乡村振兴应该成为该领域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对于民族地区而言,集边疆性、民族性、贫困性于一体的特征,决定了其更加迫切地需要实现高质量乡村振兴。周平指出,边疆治理是国家治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中国崛起过程中的地位和意义凸显[21]。然而,新时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会矛盾最突出表现在农村,但更在边疆,这成为现代边疆治理的主要影响因素[22]。乡村振兴战略则通过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为破解这一边疆治理困境独辟蹊径。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党在新时代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而采取的重大举措,对于稳边固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边疆治理现代化建设离不开高质量乡村振兴的鼎力支撑。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及实施,民族地区兼具政治性与工具性功能。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治国先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治边方略,助力民族地区高质量实现乡村振兴,无疑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三、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研究构想

(一)关于研究目标的设计

在乡村振兴实践如火如荼的当下,必须着力提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在“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实施的背景下,民族边疆地区稳定发展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如何差异化、高质量地实现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是一个颇具时代意义的问题。为此,笔者建议,从新时期稳疆固边的现实需要出发,在理顺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构成要素逻辑层次的前提下,构建边疆地区高质量乡村振兴分析框架,探讨民族地区实现高质量乡村振兴的可行路径与有效措施,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乡村振兴实践。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实践与边疆治理需求结合起来,在拓展研究视野与空间、丰富学术内涵的同时,通过厘清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逻辑层次关系,可以进一步扩大乡村振兴研究的学术贡献。

(二)关于研究重点的设计

全面归纳总结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存在的主要问题,剖析制约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质量的主要原因。可以重点结合民族地区边疆治理的功能需要,在理顺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5个构成要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逻辑层次关系的基础上,重构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路径,提升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质量,笔者认为需要重点探讨以下4个方面的内容。

1.全面梳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实践现状

这是研究的现实基础。通过文献查阅、田野调查,全面、系统地了解我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实践进展、相关措施、主要成效、存在困境和问题等,分析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现实背景,探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与边疆治理融合互动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2.基于边疆治理需要解构民族地区乡村振兴逻辑

从目标来看,乡村振兴有5个维度的要求,分别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但是,这5个要求既非一蹴而就,也不可能同时达成,必定存在关联性、层次性和递进性。边民安边兴边是稳边固疆的重要前提,因此,对于民族边疆地区而言,生态宜居才是乡村振兴的终极目标。产业兴旺和生活富裕则为生态宜居终极目标提供物质支撑,治理有效与乡风文明则为生态宜居终极目标提供精神支持。于是,有必要基于边疆治理需要解构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差异化逻辑层次关系,以此阐释民族地区高质量乡村振兴的实现机理。

3.对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质量进行实证分析

一方面,按照高质量发展理念,结合高质量乡村振兴内涵和特征,构建乡村振兴战略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另一方面,建立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质量评价模型,对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质量进行定量评价,识别质量制约因素,验证民族地区高质量乡村振兴的作用机理,探究民族地区高质量乡村振兴的实现机制。

4.优化民族地区高质量乡村振兴实现路径

中央制定的“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是分为3个阶段,由近及远、分阶段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实践也需要因地因时制宜、逐步实施,确保质量。基于前面现状调研、逻辑解构、实证分析的研究发现,重点结合民族地区边疆治理的现实需要,对民族地区高质量乡村振兴的现实路径提出优化建议,为民族地区高质量乡村振兴实践提供决策依据。

猜你喜欢
宜居高质量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六乱”整治绘就宜居底色
相约天然氧吧 感受宜居“金匮”
宜居的海底城市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走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大步
实施农村“党建护航”战略的创新实践思考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