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融媒体时代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转型需求

2019-12-26 21:13
梧州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电视节目主持人受众

钱 莹

(广西梧州市广播电视台,广西 梧州 543002)

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针对当下的媒体发展现状发表:“我们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讲话[1]。该讲话无疑科学而准确地阐明了在新的传播环境之下,传统主流媒体的“变革路径,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是纵观媒体发展实践得以提炼而出的准确论断,也是指导当下主流媒体创新发展的科学理论。在当下,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传播媒介的共融、传播手段的整合、传播内容的兼容等客观变化,当下的传播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融媒体”时代。“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不同样态的媒介载体与媒体平台正在实现着“资源通融、内容兼容、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纵观媒介载体的发展与演变,“融媒体”的出现无疑是一个新高。它将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的优势经过整合,加以利用,充分发挥出“1+1>2”的优势共促,使得优势融合之下的各个媒介载体的功能、手段、价值等得以全面提升。对于传统的主流电视媒介的发展而言,这种全面的传播提升,既是一种机遇又是一种挑战。在这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情况之下,对于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发展而言,以往相应的现实职业需求就不可能保持一成不变。针对于传播环境的变化而进行适当的转型改变,成为了当下电视节目主持人发展的大势所趋。面对融媒体时代的机遇与挑战,传统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转型呈现出以下相应的需求。

一、融媒体时代下,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转型需要提升“自我内塑”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传播媒介与媒体变得更为多样化,在这种情况之下,受众获得信息与内容的渠道变得越发多样、丰富。因此,在这种情况之下,电视节目主持人话语内容的知识含量与专业涵养在传播过程中就变得尤为重要。所以,在融媒体时代下,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转型需要提升知识储备量与多领域专业性掌握的“自我内塑”。

(一)电视节目主持人综合知识储备量的需求大大增加

基于电视这个传统媒介的传播方式而言,融合传播技术的发展与融合传播平台的建立,为电视节目的传播扩容提供了便利。在这种情况之下,传统电视媒体相应的转型变革影响着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转型需求。

1.融媒体时代为传统电视媒体带来传播扩容

从以往乃至到现在,传统电视节目的传播主要依赖于电视机、户外屏等,传播技术支撑的是线性传播,收视过分依赖于固定媒介,便利性、选择性、覆盖性等都相对较差。而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传播技术的发展让电视节目的传播可以依托与互联网的优势互补,实现点对面的传播,覆盖面不断扩容。在当下的各个移动终端平台,电视节目内容都在这些融合传播平台上占据独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这使得电视节目的传播突破以往的部分局限,实现着便携化、可移动化、资源整合化、选择多样化等优势传播,使得传播影响力得以提高,传播效果得以提升。

2.电视节目主持人“因势而谋”的知识储备需求不断增加

在这样的背景变化之下,对于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要求标准也无疑是在大幅提高。在技术支持下的受众对象的大幅扩容与节目内容容量的多样涵盖,使得电视节目主持人知识储备量的需求大大增加。互动更为紧密的传播、接受、反馈、再传播的循环传播链条,使得电视节目主持人需要用海量的综合知识储备作为传播准备,这样才能满足融媒体时代“高速广面”的传播现状。以大家所熟知的第三季《我是歌手》总决赛上,主持人汪涵的救场为例。当时的总决赛采用的是“电视+网络”同步直播的方式在进行,孙楠的突然退赛,无疑让这场万众瞩目的直播瞬间哗然。而这时候,显然等待技术延迟或者导播等幕后人员来救场是不可能的了,这时候的主持人便成为了挽救这场突发变故的核心所在。汪涵作为一名老将,他的救场向观众充分展现了他深厚的经验与知识储备。他首先通过确认孙楠的退赛事实,来向所有人准确传达直播环节问题的出现,为节目组紧急处理发出精确信号。然后指令导播准备出三到五分钟的广告时间,为直播危机的处理准备了缓冲素材与应变方案。接下来他将自己的发言与台里的官方公布相区分,以经历谈危机,赞歌手抚观众,冲淡危机影响。又以“誓死地捍卫您说话的权利”为引,表达了对歌手的尊重,传达出节目的人文精神。最后,首尾完美呼应,之前的一番话为幕后工作人员紧急处理抢抓出反应时间,以广告做间隔,去再次了解规则,体现出比赛的严谨又最大程度地获得观众的体谅。这次救场堪称范例,在救场进行的同时,多渠道的融合传播也在进行。这次直播危机的化解可以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持人对于直播相关流程的了解、受众心理的把握、诗书之资的活用等综合知识的储备。所以电视节目主持人在面对不断扩容、急速传播的传播方式的变革,综合知识的储备量的加大成为了他们转型的硬性需求。

(二)电视节目主持人多专业领域的掌握需求大大增加

我们常说,做主持人就要做到“一专多能”,在掌握和精进自身播音主持专业素质的基础上,其他行业、学科等领域的知识与认知也要努力做到齐头并进。这一需求,在当下的融媒体时代,变得更为紧要和苛刻,甚至要做到“多专多能”。

1.融媒体时代为传统电视媒体带来“危机意识”

伴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传播技术与传播形式的革新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就当下新媒体平台的发展而言,依托于互联网技术和手机APP为发布终端的各种传播形式层出不穷。在这些平台之上,主播、主持人变为了大众试验性参与的产物,门槛、要求、标准等框架的缺失与降低,使得大众视野中的主播、主持人泛滥开来。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不得不正视那些凭借着自身所长而在受众圈立足的例子的出现,他们的播音主持专业素质虽然做不到专业化的呈现,但是他们选择了自身所擅长领域的传播内容,以内容专业性替代有声语言表达技巧的专业性,并且取得了成功。这从侧面为科班出身的“一专”型传统主持人的转型吹响了催促的号子。

2.电视节目主持人“因势而谋”的多专业领域掌握的需求不断增加

无疑,在这种情况之下,电视节目主持人在巩固区别于当下大量非专业性主播、主持人的有声语言表达专业性的基础上,也要去拓展其他多种能力,以达到“多专多能”的多领域主持契合性。以主持人董卿为例。1991年,她考入浙江艺术学院这个大专院校学习表演专业;1996年,她考入了上海戏剧学院的电视编导系进行学习;1999年,她考入华东师范大学攻读古典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007年,她考入上海戏剧学院攻读MFA艺术硕士;2014年,她赴美进修。纵观董卿的学习履历,我们不难发现,董卿并不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科班出身。但是,多专业领域的持续学习使她成为了可以适应多种节目类型的主持行家。在综艺节目主持中,她凭借着多领域专业能力的运用,以贴切的文字、丰沛的情感、节奏恰当的肢体停顿,创造了主持学上“金色三分钟”这一完美案例。在文化类节目中,已经走过四季的《中国诗词大会》,都是由董卿主持。在节目当中,她配合专家评委对于诗词文化的专业解读,她出口成章的专业性引申等,都铸就了她的不可替代性。在2017年,《朗读者》节目开播,董卿大胆尝试跨领域转型,她不再仅仅是该节目的主持人,还担任了该节目的制片人。节目播出后,好评如潮,这种播出反响充分肯定了董卿跨领域的成功。厚积才能薄发,所以多专业领域的掌握需求的大大增加,成为了当下电视节目主持人转型需要面对的必要条件。

同时,面对融媒体时代的浪潮,作为传统媒体主持人,想要顺利实现转型,其多专业领域掌握的转型需求还应包括对新技术与新平台的恰当掌握与利用[2]。电视节目主持人对于新技术的掌握与利用,以央视为例进行剖析。近年来,中央电视台将AR制作技术逐渐融入到歌舞环境类、互动情景类、专题事件类、室外景观类的节目制作当中,在这种情况下,观众可以通过更为真实的视觉效果走进节目内容。此时,电视节目主持人主动去适应新技术改变下的节目形态,以恰当的引导形式与主持形式的创新搭配,为技术支撑下的节目呈现“锦上添花”。电视节目主持人对于新平台的掌握与利用,以同为传统媒体的吉林市经济广播电台89,3的主持人老程为例,他所创办的草根节目《沸腾四更天》正是以其在对传统节目领域极其熟悉的情况之下,结合地域民俗的专业掌握所创办的。值得一提的是,他并没有因做传统媒体节目而将视野与播出局限于传统媒体领域。他积极掌握与利用新媒体平台的影响力来补充传统媒体的传播短板,他在电台节目直播过程中开通快手平台的同步直播,凝聚传播效率。当下,快手、抖音、火山等新型短视频平台具有强大的传播力,传统电视节目主持人需要加以关注、掌握与利用。只有这样,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转型才能满足多专业领域掌握的需求。

二、融媒体时代下,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转型需要提升“个性外塑”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传播资源海量化涌来的同时,也使得众多传播内容趋于“同质化”。由此带来收视兴趣的削弱与收视疲劳的出现等弊病。由此,“个性化”的打造成为了各媒体的创新重点,也使得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转型需要不断提升个性化标签的确立与固有形象不同所带来的“个性外塑”。

(一)电视节目主持人立足本地域,打造个性化标签的需求大大增加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带来了高速度、多容量的传播效率。但是,与此同时,融合传播下的创新乏力、内容趋同等问题也随之出现。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电视媒体立足于本地特色的个性化节目打造,树立极具个性化标签的节目主持人,成为了二者在冗杂节目容量中得以突围的路径。

1.融媒体时代为传统电视媒体带来“突围思路”

在融媒体时代的巨大竞争压力之下,对于电视媒介与电视台媒体而言,自足于本地特色的个性化节目的打造无疑是一条突出重围的“捷径”。节目“同质化”成为了当下我们所见的传播常态,这也是电视节目发展的大忌。在融媒体的环境下,想要在众多平台与节目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要创造特色,打造个性。而立足于地域实体的电视台便拥有先决的创作优势[3]。

2.电视节目主持人“应势而动”的个性化打造的需求不断增加

在这种情况之下,电视节目主持人依托于个性化的地域节目打造出具有自身个性化的主持形象,可以说是在当下的这个融媒体时代,扬长避短的一条转型突破之路。以笔者所工作的广西梧州电视台为例。它因为属于粤语方言区,所以以此为现实考量基础,开设了《粤讲粤精彩》《民生老友记》等多档粤语特色节目,在粤语受众广布的区域,影响力颇大,口碑也颇好。并且还有立足于梧州历史所开办的《走进梧州历史》这档指向性极强的地域特色节目,收视也是非常不错。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主持人的作用。这些节目的主持人全部都是广西本地人,并且大多数就是土生土长的梧州人,他们精通粤语的有声语言表达方式,对于贴近地域性而衍生出的本地“土语”更是深谙其意,所以在主持过程中,驾轻就熟的有声语言的掌握使得方言传播在确保内容准确表达的同时,也可以“包袱”不断,效果凸显。主持人这种先天优势的充分利用,无疑是贴近受众、捕捉受众的最好途径。同时,这类立足于本地地域特色所衍生出的电视节目中的鲜明化主持人的出现,无疑标新立异,因不同而不俗,满足了媒体和受众对于电视节目主持人转型为立足于地域性而打造出个性化标签的现实需求。

(二)电视节目主持人固有主持形象的重塑需求大大增加

在当下的融媒体时代,针对电视媒介的新闻节目的传播而言,电视媒介相对滞后性的传播,使新闻节目变得不再那么“新”,从而导致受众对于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新鲜感正在大大减弱。在这种情况之下,如何以“新”留住受众,成为了电视新闻节目急需解决的问题。

1.融媒体时代为传统电视媒体带来“建构反思”

对于传统电视新闻节目而言,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而导致的滞后弊病非短时间可以解决的。那么想要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无疑就从幕后挪到了幕前。效仿明星吸引粉丝的方式,打造主持人留住观众的突围路径,成为了一条“新”路。一直以来,新闻类电视节目主持人都是以严肃端庄、不苟言笑等较为“冷面”的形象面对广大受众。在当下受众的收视需求中,这种固定形象具有距离感,尤其对于中青年受众而言,传播效率与效果不佳。

2.电视节目主持人“应势而动”的形象改变的需求不断增加

我们常说“千人千面”,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我们主持人作为传播者,应该努力做到契合不同受众收视需求的“一人多面”,打破受众对于新闻类电视节目主持人所固有的刻板印象,塑造吸引他们的亲近形象。以央视节目主持人撒贝宁和朱广权为例。这两位新闻类节目主持人在当下被受众冠以了“央视段子手”的称号,他们一本正经的段子式新闻播报或者主持,与以往他们正襟危坐、冷静示人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受众在他们的主持形象的改变中,发现了原来新闻类节目也可以这么有趣,新闻类节目主持人原来也有如此可爱、吸引人的一面。撒贝宁因为《今日说法》这档节目而被观众所知晓,最初他所树立的与大多新闻类节目主持人所类同的形象并没有引起受众的广泛关注。“解放天性”的撒贝宁在综艺类节目、文化教育类节目中大放异彩,他的成功转型让人们看到了新闻类节目主持人具有多面性形象的重要性。在2017年1月26日,央视新闻频道的节目主持人朱广权因为一段“地球不爆炸,我们不放假”的段子式播报而引发了受众的广泛关注。这段播报不光在传统媒体平台被受众关注并热议,在新媒体平台上同样迅速发酵走红。朱广权让大家见到了新闻节目主持人幽默而又接地气的一面。之后的朱广权可以说是持续发力,创造了诸多段子式播报,受众对这位新闻节目主播的收视期待与日俱增。之后,多面性被发掘出来的朱广权,还主持了央视的综艺节目《机智过人》,这档节目在开播之前便引发了受众的广泛关注。节目开播之后,他幽默风趣的段子手式的主持风格、妙语连珠的主持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如今,他的很多段子式播报词句成为了网络热词,他的同款表情包也已经发布,可以说,朱广权区别于传统新闻类节目主持人的形象重塑,为他的转型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转型之路,需要对固有的主持形象进行重塑。

三、融媒体时代下,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转型需要提升“领域重塑”

在融媒体时代,传播技术的迅速革新,使得媒体平台的领域渗透越发的紧密。在这种情况之下,传统平台与新型平台都应该成为“主持人”这一从业者能够驾驭与掌握的领域。所以,对于传统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转型而言,主持领域的随时而变,多领域节目类型的涉足与提升,成为了他们的转型之需。

(一)电视节目主持人多节目类型适应能力的需求大大增加

在当下的融媒体时代,针对电视综艺节目的传播而言,电视媒介相对框架化的传播,使受众减弱传播期待感。纵观当下大热且具备借鉴价值的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转型之路,我们不难发现,多领域“跨界”的游刃有余成为了他们鲜明的转型表征。

1.融媒体时代为传统电视媒体带来“框架检视”

对于综艺节目而言,受众的收视需求更加倾向于适度娱乐所带来的身心放松与愉悦,使自己能在紧张的生活节奏中享受片刻的放空。在融媒体时代的大背景下,综艺节目的发展可以说是快速且繁荣,不断地推陈出新,抓观众之需,圆观众之愉。而传统的电视媒介受播出制度、播出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框架化的制作、播出边界还是十分清晰的,这在保证了广播电视节目规范性的同时,也使电视综艺节目缺乏一定程度上的“娱乐解放”,使得受众在多样化的选择前提下,对电视综艺节目的传播期待感有所减弱。在这种情况之下,固守电视媒介的单一平台,局限于电视节目的类型框架,对于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创新与发展显然是不利的。

2.电视节目主持人“顺势而为”的领域跨界的需求不断增加

在当下多种媒介的融合趋势之下,多种传播平台的建立,使得节目的传播形式也在呈现出多种新型样态的需求,所以,电视节目主持人也应该适当走出自己所长期身处的固定擅长区域,去适当的主持、参与一些新形式、新样态的多种平台上的节目,让自己的所知所学能及时得到更新,从而让自己的主持注入更多新鲜元素,为自己的主持增加更多的吸引力与新亮点。以主持团体“快乐家族”为例。我们大家熟悉这个主持团体是通过电视媒体平台节目《快乐大本营》,可以说这档节目成就了他们,他们也成为了这档节目最鲜明的标签。在我国的电视史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综艺节目能开办超过5年都已经可以称得上“长寿节目”了。但是,《快乐大本营》却走过了二十几年的时间,并且关注热度不减。究其原因,与“快乐家族”每位主持人在《快乐大本营》中的分工配合、准确定位密不可分,并且他们以强大的适应能力,在多种类型节目中所赢的的收视流量,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何炅除了主持着多档电视荧屏上的王牌综艺,还活跃在《拜托了,冰箱》《口红王子》等多档网络综艺中,在这些节目中,他的主持风格越发的以成熟性展现多面性。谢娜虽然在电视节目的主持中没有像何炅那样得到受众的充分热捧,但是她自由洒脱的风格定位却很好地适应了《妻子的浪漫旅行》等真人秀和《偶滴歌神啊》等网络综艺的需要,使她的优势与特点充分得以发挥,由她主持的喜剧脱口秀《娜就这么说》让我们看到了她的突破,走出保护区的她,让观众看到了她作为独立主持个体的强大适应力。李维嘉在《快乐大本营》中,把他的主持风格定位为直言直语的“补刀式”。但是在访谈与真人秀结合的《我家那小子》中,他让我们看到了他温情、暖心的主持带动能力。在与吴昕主持的网络综艺《爱in思谈》中,他让我们看到了他作为主持人应变与配合能力的强大。吴昕与杜海涛在《快乐大本营》中,一直都是被认为是“配角”的存在,话语不多、镜头不多,对于他们的争议也一直都有。但是,现在的两人走出《快乐大本营》这个舒适区,在《我的新衣》《极速前进》《真正男子汉》等时尚、竞技、体验类真人秀节目中大放异彩,以嘉宾身份担纲了副主持的角色,成为了活跃氛围、推进进程、制造看点的绝对亮点。所以,融媒体时代的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转型,需要他们以电视节目平台为基础,进而不断地去适应多种平台的多种节目类型,精进自身的综合能力,捕捉更多受众的关注。

电视节目主持人“顺势而为”的领域跨界,除了幕前参与之外,依托于融媒体技术的发展,幕后形式的领域拓展与受众捕捉也成为了电视节目主持人转型的方向。当下,很多的知名电视节目主持人借助于“两微一端”,开通了各自的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新闻客户端的搜索词条引申与扩容,从而将所主持节目与自身的影响力不断地传输给受众,辐射影响更多的受众群体。比如主持人董卿开通“卿遇卿缘”微信公众号,开设“卿缘有约”“倾听之声”“朗读精选”三个板块,以美文荟萃、有声读物、节目推介的形式来实现传播目的,从幕后呼应幕前,实现双向的互通互补,多平台、多领域确立主持人的品牌影响力。因此,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转型,需要主持人“顺势而为”的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领域的幕前与幕后寻求跨界机遇。

在“融媒体”时代的大背景之下,传统的电视媒介与电视台媒体正在面临着新的发展节点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电视节目主持人作为电视媒介与电视台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面对这种新的发展情况下的新变化,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的转型,对于其自身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当下有关传播领域的前沿资讯,关注于当下“融媒体”带给传统电视媒体的综合影响,对电视节目主持人在“融媒体”背景下的转型需求进行了论述。“融媒体”时代背景下的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转型,会因机遇而锦上添花,会因挑战而出陈易新。

猜你喜欢
电视节目主持人受众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