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手术方式对老年结肠癌病人炎性因子、应激及胃肠激素的影响

2019-12-26 05:48
实用老年医学 2019年12期
关键词:结肠癌开腹根治术

结肠癌属于常见恶性消化道肿瘤,且随着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其发病率也在不断增加。该病多发于40岁后人群,特别是老年群体,可能与老年病人的身体免疫机制及脏器功能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有关[1-3]。目前治疗结肠癌的有效方法是采用根治性手术。传统开腹结肠癌根治术创伤较大,不利于病人术后恢复,特别是老人群体,对于手术的耐受能力较差,接受手术的风险也比较大,严重影响病人预后[4-5]。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则具有创伤小、风险低、治疗效果显著等优势,已成为目前临床较为认可的一种手术方式[6-7]。本研究旨在探讨2种手术方式对老年结肠癌病人炎性因子、应激及胃肠激素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5年2月至2018年5月于我院治疗的89例老年结肠癌病人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这些病人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3例)。观察组男26例,女20例;年龄61~85岁,平均(69.2±8.4)岁;肿瘤TNM分期:Ⅰ期7例,Ⅱ期18例,Ⅲ期21例;病理类型:肿块型15例,浸润型17例,溃疡型14例。对照组男24例,女19例;年龄60~83岁,平均(70.3±8.1)岁;肿瘤TNM分期:Ⅰ期8例,Ⅱ期16例,Ⅲ期19例;病理类型:肿块型13例,浸润型15例,溃疡型15例。2组病人在性别、年龄、肿瘤分期及病理类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1)所有病人均符合结肠癌诊断标准[8],并经结肠镜及病理学检查确诊;(2)年龄≥60岁;(3)符合手术指征。排除标准:(1)有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血液系统疾病、肿瘤转移的病人;(2)术前接受过相关治疗的病人;(3)患有精神疾病、依从性差、临床资料不全的病人。

1.2 治疗方法 所有病人术前均给予纠正水电解质平衡、改善营养状况等常规处理,并进行常规肠道手术准备,行全身麻醉。对照组给予传统开腹结肠癌根治术:以下腹部为手术入路切口,逐层进腹探查,满足手术治疗标准后,分离暴露的结肠系膜血管,将淋巴结清扫完全并切断肠管,清除病灶,吻合肠管后检查出血情况,后彻底冲洗腹腔,行常规引流操作,关腹。观察组行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根据肿瘤的不同位置选取不同的体位,建立气腹,腹部压力维持在14~16 mmHg,采用5孔法设置观察孔、主操作孔及辅助操作孔,将腹腔镜及操作器械置入后,探查腹腔情况对手术可行性进行评估,依据肿瘤根治术原则,游离对侧腹膜、大网膜及结肠系膜,清扫血管根部及周围淋巴结,切除肿瘤及足够肠段,吻合两侧肠端,后操作与对照组相同。2组病人术后均给予常规抗生素预防感染治疗及常规护理。

1.3 观察指标 采集所有研究对象术前1 d、术后3 d的外周静脉血5 mL,离心取上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炎症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水平,应激指标包括皮质醇(Cor)、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以及胃肠激素包括胃动素(GAS)及胃泌素(MTL)水平。并观察所有研究对象术后2周的并发症情况,包括肺部感染、切口感染、吻合口漏等。

2 结果

2.1 2组病人炎性因子水平 术前,2组IL-6、TNF-α及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IL-6及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2组CRP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术后观察组较对照组IL-6及TNF-α水平下降更为明显,CRP水平则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手术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注:与术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2组病人应激激素水平 治疗前,2组Cor、E及NE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Cor、E及NE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术后观察组Cor、E及NE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手术前后应激激素水平比较

注:与术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2组病人胃肠激素水平 治疗前,2组GAS及MT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GAS及MTL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术后观察组GAS及MTL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手术前后胃肠激素水平比较

注:与术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4 2组病人并发症情况 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13.04%)明显低于对照组(3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结肠癌是临床常见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原因与个人生活饮食习惯、结肠慢性炎症、结肠息肉的发生有关,早期无显著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会出现腹胀、腹痛及大便异常等表现,且不同位置的肿瘤病人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症状表现[9-10],其发病率也呈现出逐年升高趋势,特别是老年群体,由于身体免疫机制及脏器功能容易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老年人群结肠癌的发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甚至有部分病人还出现向远处转移的情况[2, 11]。目前,治疗结肠癌有效的方式还是通过外科手术将肿瘤病灶及相关淋巴结清除[12]。传统开腹结肠癌根治术需要打开腹腔,创伤大,术中出血量多,风险高,容易出现术后并发症[9];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则创伤小,美学效果优势大,术中出血量少,术野更为清晰,淋巴清扫更彻底,住院时间也短,有利于病人术后的快速恢复[13]。且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由于上述优势,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在临床上广泛使用,但是目前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和传统开腹结肠癌根治术对老年结肠癌病人炎性因子、应激及胃肠激素的影响的报道还较少。

结肠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其中包括炎性反应,而肠道的慢性炎症反应会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且有研究认为当肿瘤发生时会启动人体内的免疫机制产生免疫应答[14]。IL-6是应激状态时介导免疫调节和炎症损伤的重要细胞因子,能够参与肿瘤形成,促进肿瘤细胞增殖;TNF-α由单核巨噬细胞分泌,具有抗感染作用,其合成以及释放会造成其他细胞因子水平的异常,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相关;CRP能够反映机体对炎性反应的应激情况,是组织受到损伤后唯一恒定升高的细胞因子,其水平在应激状态下可明显升高[5, 15-18]。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观察组IL-6、TNF-α及CRP水平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提示相较于传统开腹结肠癌根治术,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能更好地减轻病人的炎性反应。

当机体突然受到强烈刺激时,会出现一种非特异性防御反应,即应激反应,通过防御性、保护性措施对抗各种强烈刺激的损伤性作用。其中手术造成的机体应激反应及程度与手术的创伤大小有关,创伤越重,机体应激反应越剧烈[5, 19]。Cor、E及NE是3种能够反映机体应激反应程度的指标。本研究中发现,术后观察组Cor、E及NE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提示相较于传统开腹结肠癌根治术,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对病人造成的创伤小,引起的应激反应相对缓和。

神经内分泌因素可以调控胃肠道蠕动功能,而胃肠道的蠕动与GAS、MTL相关。当受手术操作对消化道的直接牵拉作用、手术创伤的应激反应及麻醉药物作用等因素影响时,GAS与MTL容易发生分泌异常[10, 20]。本研究发现,术后观察组GAS及MTL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相较于传统开腹结肠癌根治术,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对消化道牵引少,创伤程度较轻,对胃肠道功能的恢复更为有利。

综上认为,使用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治疗老年结肠癌病人,能够更好地减轻病人炎症反应,降低机体应激情况,利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结肠癌开腹根治术
近端胃切除双通道重建及全胃切除术用于胃上部癌根治术的疗效
ESE-3在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结肠癌中的意义
腹腔镜下肝切除术中转开腹的相关因素初步分析
全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11例治疗体会
H形吻合在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腹腔镜下横结肠癌全结肠系膜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腹腔镜与开腹术治疗胆囊息肉的对比分析
腹腔镜脾切除术与开腹脾切除术治疗脾脏占位的比较
结肠癌切除术术后护理
腹腔镜下结肠癌根治术与开腹手术治疗结肠癌的效果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