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再审视

2019-12-26 01:51李国涛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

李国涛

〔摘要〕 以人民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根本政治立场,是新时代改革开放和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奠定了学理基础,人民主体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群众路线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供了逻辑理路。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增加社会财富,强化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关键词〕 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学理基础;逻辑理路;实践方略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19)06-0011-0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1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根本政治立场,是新时代改革开放和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从学理、逻辑、实践的三重视域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行再审视,全面深刻地把握其内涵,并由知向行、促进其全面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学理基础

(一)唯物史观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归根结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依靠力量、动力源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出发点和着眼点正在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础之上,深刻阐释了人民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动力源泉与最终归宿。由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可知,人民既创造了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推进了社会变革,同时又是其成果的享有者。因此,在统筹推进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进程中,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并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推动社会发展与全面进步,使更多的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实践中推动、发展和丰富人的实践活动,能够为我们思考和解决当前人民的生存、生活问题提供明确的指导。

(二)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价值遵循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积淀。民本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影响最广、延续最久的哲学和政治意识。《尚书·夏书》中记载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人民是国家政权之根本,是社会发展最广泛的后备力量。“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等至理名言均道出了人民对政治发展的重要性。先进思想家和政治家看到了人民的巨大力量,承认民心向背是国家兴衰存亡的关键,把“民”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到“本”的高度。由于缺乏先进生产方式的土壤,传统民本思想以肯定和维护封建社会制度为前提,难以超出封建意识形态的范围,因此具有所处时代的阶级局限性。而习近平总书记则是在深刻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科学认识中国社会历史的基础上,以辩证发展的观点全面评价并继承与发展了我国传统民本思想,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逻辑理路

(一)人民主体性的历史逻辑

人民主体性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 〔2 〕5他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明确了社会发展的价值诉求、根本动力与未来趋势,指出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开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人民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因而应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使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人民主体性是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主线,凸显了新时代背景下对人民主体地位的深刻阐释和高度关注。

(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逻辑

中国共产党成立98周年以来,在长期革命、建设与改革历史进程中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展开的。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使得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了实践中无数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先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在新时代、新的实践条件下,我们党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2 〕4。每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只要我们党与广大人民群众风雨同舟、生死与共,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任何困难都吓不倒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真正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的根本宗旨的内在必然逻辑。

(三)党的群众路线的实践逻辑

坚持走群众路线是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在要求,我们党的根基、血脉、力量都源自于人民,奋斗目标就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我们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并将其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全过程和各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2 〕365在实践中,我们党坚决贯彻群众路线,使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建设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正是在我们党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进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实践方略

(一)理论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伟大的动力来自伟大的理想 〔3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条件。改革开放40多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社会、新技术革命、市场经济等的飞速发展,我国对外开放程度大大提高,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显得尤为重要。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我们先后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等伟大胜利。马克思主义归根结底是关于人民的科学理论,人民性是其最鲜明的品格。“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理论源头,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守初心和使命提供了丰厚的理论滋养。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都要始终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并与时俱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意识形态的各项工作。

(二)政治基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古人云:令之不行,政之不立。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 〔4 〕21。党中央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全党全体人民统一思想、意志与行动的依据和基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确立和维护党的领导核心,是全党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是保持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正确方向的根本保证。我们党的执政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的宗旨决定了党要为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完全一致的。人民拥护和支持党,党就拥有了执政兴邦的牢固根基,就有了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泉;人民得到党的正确领导,就有了明确的前进方向,就有了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我们党才能更好地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也才能实现人民所向往的美好生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支持和保证人民实现当家作主” 〔4 〕18。党员干部必须提升自身政治领导能力,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务必做到“两个维护”,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始终坚持依靠人民創造历史伟业,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

(三)经济基础: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增加社会财富

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本质规定性,在实践中首要的就是要不断巩固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与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大力解放、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归根结底是为了更好地激发人民参与现代化建设事业,满足人民的真正需求。因此,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只有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社会财富不断积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才能不断得到夯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发达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社会财富是实现人的发展的经济基础,而人的发展又是推动生产力和增加社会财富的动力源泉,因此,必须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提升生产力水平、增加社会财富,从而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四)文化环境:强化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离不开一定的文化环境。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时,既要坚持辩证思维,又要坚持人本思想,既要坚持历史尺度,又要坚持人的尺度,时刻关心人的生存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同志一定要坚持同人民在一起” 〔5 〕,不断推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项事业取得伟大胜利。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时刻把人民的需要和利益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生动体现了“人民”的思维方式。二要坚持“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以人民为中心要坚持“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并将这种理念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具体实践中。三要将人的生存、安全、尊严、发展、享受等需要作为我们一切奋斗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物质财富和GDP的增长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但不是最高标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仅要关注物质利益,更要关注人的需要,要时刻关注人的价值诉求,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我们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最终价值追求,把促进、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五)制度保障: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力量,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维护、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推动当代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的必要的制度安排,否则不会有经济的飞速增长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经济在飞速增长的同时,给人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时代大势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将谋求人民的幸福作为奋斗目标,带领人民不懈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事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生成、发展与完善的过程就是我们党带领全体人民积极创造的过程,应继续坚持和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维护人民权益、增进民生福祉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陈志尚.人学新探索:来自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的反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356.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5〕习近平.在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6-13(02).

责任编辑 梁华林

猜你喜欢
以人民为中心
五大发展理念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集中体现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内在要求
构建产权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路径选择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群众观的逻辑建构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思想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