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文化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熠熠生辉

2019-12-26 01:54梁晓玲
课外语文·上 2019年12期
关键词:部编版教材低年级传统文化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目前广泛使用的部编版教材呈现出浓浓的中国风,蕴含着中华民族深a厚的文化底蕴,在激发学生传统文化学习兴趣的同时,有助于学生的精神成长。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采用的方法有追本溯源,在识字中渗透传统文化;感受意境,在古诗中领略传统文化;联系生活,在语文实践中体验传统文化。

【关键词】传统文化;部编版教材;低年级;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教育部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强调“小学低年级,以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历经四年砥砺的部编版语文教科书在编排上特别注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于教材之中,语文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并以教学推动文化传承。下面笔者将以部编版低年级语文教材为例,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一、追本溯源,在识字中渗透传统文化

汉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承载着人们的价值观念、民俗习惯等文化信息,是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载体。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教师应在识字教学中引导学生追本溯源,挖掘汉字的文化内涵,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

(一)理解字义,探寻文化深度

汉字作为最古老的表意文字之一,它的意义与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精神已融为一体。比如部编版二上课文17《难忘的泼水节》中的“龙”字,它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中华文化精神。在对“龙”字进行了基本的读音、笔画、笔顺、结构等的分析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龙”字意义,龙能够腾云驾雾、兴云降雨,它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和象征。再通过字义探寻其背后的文化深度,作为中华文明象征的“龙”是中华民族的集体信仰,它的影響波及了文化的各个层面,龙袍、龙椅等代表了古代王权的至高无上;“望子成龙”“人中之龙”等成语象征人们赋予它杰出、威武、勇敢的意义;赛龙舟、舞龙灯、雕龙等民间文化更是体现出“龙”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通过对汉字意义引申出来的文化现象进行解析,不仅增强了学习的有效性,更拓宽了学生的文化视野。

(二)引申典故,追寻文化意趣

文字的演变过程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相对应,现在许多出现在教材中的汉字,可以追根溯源,寻找到充满文化意趣的历史典故。比如部编本一下课文10《端午粽》中的“粽”字,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学习生字的字音、字形、字义,接着适时引出历史人物屈原,让学生不仅在屈原的故事中加深了对“粽”字的记忆和理解,更了解了端午粽和屈原之间的联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意趣。又如课文《人之初》中的“习”字,出自文中句子“性相近,习相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随文识字,带领学生感受“习”字在句中的意义,接着再引出《孟母三迁》的典故。通过上述方法,将汉字与文化有机结合,丰富教学内容,追寻文化的意趣。

二、体验情感,在古诗中感受传统文化

中国的古典诗文历经了岁月的洗礼而积淀下来,它是华夏文明的精髓。古诗是部编版教材中最为重要的传统文化教学内容,通过调动感官、激发想象和诵读体味将学生引入到古诗的意境中,有助于学生在古诗中领略传统文化。

(一)国画配图,增强直观的文化感受

部编版教材的一大亮点是图文并茂,教材中古诗的配图均采用了水墨画,呈现出浓浓的中国风。教师可以利用教材插图资源,引领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例如部编版一下古诗《小池》,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这幅富有中国韵味的水墨山水画,让学生结合画中景物泉水、树木、蜻蜓、荷花等,在老师帮助下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内容,由图解文,由图入境;接着,教师向学生介绍诗中的水墨山水画,帮助学生对国画元素慢慢产生审美感知,再引导学生边想象画中内容边背诵古诗;最后,布置学生在课后完成一幅诗配画图。由此,诗中国画插图不仅帮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意境,增强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更通过对国画的欣赏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知识和文化审美。

(二)吟诵感悟,体会传统文学的韵味

吟诵体现了中国深厚的音乐底蕴和汉字的博大精深,古诗中和谐的韵律节奏、丰富的意境和独特的情感体验须通过吟诵才得以体会,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吟诵唤起情感体验。比如在教学部编版一下古诗《静夜思》时,可分为三个环节。第一,“解题读题,读出平仄”。首先抓住“思”作动词时刻读第四声,引出古代只有平(现在的一、二声)和仄(现在的三、四声)两种声调,总结出平长仄短,平声字一般表达开朗、愉悦心情,仄生字表达低落、悲伤的心情,了解中华汉字的博大精深。第二,“读诗吟诗,走进平仄”。首先让学生标出诗中的平仄,教师示范吟诵,学生按照平常仄短的规律一遍遍吟古诗。第三,“解诗赏诗,感受平仄”,教师引导学生在平仄寻找的过程中画出一条心情线,引导学生在这条心情线上追溯诗人心情的起起落落,找到“月”,一切情皆由“月”而起,将学生带入《静夜思》情境中,再次吟诵古诗。经过一系列的古诗吟诵教学,学生不仅能感受到古诗的韵律美和诗人的独特情感,更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学的文化韵味。

三、联系生活,在语文实践中体验传统文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教师在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坚持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一)结合当地文化,感受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风貌

中国地大物博,蕴藏着丰富多彩的文化,优秀的地方文化有着自身独特的精神内核。教师在教学中应带领学生感受地方文化风貌,培育文化自信。例如部编版二上课文《朱德的扁担》,学习完课文内容后,教师可带领学生继续搜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朱德同志的相关事迹、成就等,加深理解;接着,再引导学生用相同的方法,寻找当地的著名革命人物,在实践中通过访谈、上网、查书籍等方法收集资料,了解人物的相关事迹、历史成就和对当地的贡献,感受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例如部编版二下识字4《中国美食》,引导学生搜集当地出名的美食,了解其制作材料、方法以及背后的故事,感受当地的美食文化。

(二)策划主题活动,加深学生的传统文化情结

儿童的智慧源于指尖,通过实践才能得到最真切的体验与感受。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文化的角度来策划组织系列主题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学生的传统文化情结。例如在部编版一下课文《端午粽》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以“端午节”为主题的系列活动。首先,端午知识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有关端午节的资料,如“端午的由来”“端午的习俗”等,学生进行知识介绍;接着,端午体验站,学生在端午节期间,跟家人一起体验包粽子、看龙舟、挂艾草,亲身感受传统节日习俗的丰富多彩;最后,端午文学站,学生搜集有关端午节的故事、诗词、童谣等,然后进行分享诵读,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丰富对节日文化内涵的体验,加深对传统文化的喜爱。

传统文化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精髓,小学语文课堂是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容,积极弘扬和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匡菊凤.小学语文教学中培育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亲切感[J].教育观察,2018(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梁晓玲,1994年生,女,广东省中山市西区铁城小学,小学语文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育。

猜你喜欢
部编版教材低年级传统文化
“趣”教“乐”学
部编版教材到底该怎么教?
论写作教学的不断探索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浅谈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说话能力
一年级同音字教学例谈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