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舆情治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

2019-12-26 07:35李国珍
智富时代 2019年11期
关键词:网络舆情治理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本文调研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舆情分析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探讨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舆情研究的重要性和面临的困境,提出了基于网络舆情治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四点应对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舆情;心理健康教育;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关于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的要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是隐秘性最强、较难开展的教育之一。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起步较晚,且一般局限于对存在心理问题学生的疏导上。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以现实问题为导向,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各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中,通过网络舆情分析治理的手段进行一些思考和探索,以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开展网络舆情治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谁掌握了互联网,谁就把握住了时代主动权;谁轻视互联网,谁就会被时代所抛弃。”当今社会,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正逐步改变着舆论产生、传播方式,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往往因为网络产生,因为网络增加,互联网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战场,这就是做好高等教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之一。这一新变化要求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直面网络舆情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高校网络舆情作为新时代大背景下的一种客观存在,既包含积极向上、正能量的信息内容,也包含消极颓废、负能量的信息内容,大学生长期接受什么样内容的浸润和影响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言行举止。积极的网络舆情往往能够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但消极的网络舆情则能将抑郁情绪、色情暴力、甚至违法犯罪等扩大升级,产生无法控制的社会破坏力。

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来看,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他们的心理尚处于紊乱期和重塑期,很容易受到网络舆情的影响。另外,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群居和群体性特征也导致了大部分学生容易受到群体心理的影响。因此,在高校中开展网络舆情治理,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有裨益,这也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二、高校网络舆情治理面临的困境

1.学校缺乏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合理引导

目前来看,各高校往往采取的是消防员救火式的处理手段来控制舆情的发展,这种处理方式往往是舆情发展到尾声的一种急救措施。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管理者会采取删帖、封锁消息等“冷处理”方式,通过转移大学生的注意力让网络舆情影响力弱化,进一步达到对事件的控制,但这往往治标不治本。加之,大学生各自网络素养的层次不齐,也会使效果大打折扣,这种保守、被动的应对方式稍有不慎,还会进一步激化矛盾,和预想效果产生极大落差。

2.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方法单一

目前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主要是通过学校对大学生进行主流价值观的引导来起作用的。高校往往通过辅导员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讲座、演讲、报告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念的教育。但这些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的大学生群体的需求。现在他们渴望尊重,个性张扬,乐于展现自我个性,喜欢互动,向往体验多元文化的带来的乐趣等,这使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已经失去了吸引力。

3.高校网络舆情治理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高校乃至社会各领域在网络舆情治理方面的人才队伍建设存在较大缺口。目前,高校参与网络舆情治理工作的很多工作人员往往对网络舆情及网络舆情治理等内容认识有限且模糊,他们缺乏相关知识的培训,往往是摸着石头过河,根据自己工作经验开展工作,缺乏科学性,工作效果也往往不尽如人意。其次,参与网络舆情治理的工作队伍中还有宣传工作人员、辅导员、专职教师等,由于各自的工作分工和工作领域各不相同,工作中缺乏工作沟通和联动机制,导致遇到突发危机事件时,各自掌握的舆情信息各不相同,无法迅速进入舆情控制工作状态,错过了舆情处理的最佳时机。

三、基于网络舆情分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分析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充分将我党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与新时代大数据技术高度融合,是继承传统、立足工作实践的有益创新,在后续工作中,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工作建议供参考:

(一)教育引导,提升学生网络素养。

針对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群体表达意见、宣泄情感的重要途径的客观现实,高校应当主动介入、关注并参与学生在网络空间各种平台上的互动话题,积极培养“意见领袖”,在大学生关注的各大网络媒介上,对大学生热议的事件进行正向解释和引导。面对网络上发布的各种恶俗、虚假的消息言论高校舆论宣传部门应当及早进行研判和干预。其次,高校应线上、线下结合,通过课堂教育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网络空间并非“法外之地”,提高学生对多种网络舆情讯息的鉴别能力,引导学生客观、理智的参与网络空间的互动,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媒介素养,开阔学生眼界,远离负能量,传播正能量。

(二)完善机制,提高舆情治理效率。

根据大学生网络舆情事件发展的规律,应当在过程中建立积极有效的事前预警机制和网络舆情应急处理机制。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数据信息庞大。高校网络舆情监测是高校网络舆情事前预警机制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通过日常监测可以分析把握网络舆情的总体态势和走向;重点时间节点和重大事件发生时做出的重点监测可以对敏感事件和时间点学生可能发生的重大网络舆情危机作出预测。其次,高校学生人数繁多,在复杂的网络舆情环境下,网络舆情事件时有发生,因此高校应建立网上、网下的联动应急处理机制。舆情危机事件一旦发生,马上启动应急预案,各部门和相关人员迅速参与到危机处理中来,明确分工和职责。过程中,应畅通信息发布渠道,客观、准确的发布信息,安抚相关当事人情绪,维护单位良好形象。事后,应及时公布事件处理结果,加强持续监控,防止事件反弹。

(三)整合资源,健全治理技术方法。

一是,研发大型通用高校网络舆情监控系统。 由各级教育管理部门、网信部门联合组织,与互联网大数据类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研发大型通用网络舆情监控系统,加强对教育网的舆情监控。软件系统部署后,各高校招聘专职网络舆情或数据挖掘工程技术人才,定期出具本校网络舆情报告供本校各职能部门参阅。

二是,推广简单易行的网络舆情分析方法。打造贴近学生一线的兼职网络舆情管理队伍,全面覆盖各类社交媒体,并深入渗透到各类内部qq和微信群聊中,为学校级网络舆情报告提供最及时、最鲜活的专题案例素材。

三是,加强对学生信息数据库核心信息的数据挖掘。通过在传统学生信息数据库中添加考勤信息、课程成绩等等数据列,建立每名学生的综合数据档案、心理档案,动态维护每名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和思想动态,为学校级网络舆情监控和兼职网络舆情管理提供基础信息数据,随时快速开展对学生个体的综合评价和心理服务,增强对突发敏感舆情事件的应对能力。

(四)搭建平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队伍是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治理工作开展的重要保障。高校应当与时俱进的着手建立一支由学校各级党政部门牵头的熟悉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拥有互联网专业技术知识、具有丰富学生管理工作经验的网络舆情治理的师生队伍,包括高校党政领导、相关职能部门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辅导员及学生干部等。其次,要加大对网络舆情治理工作人员的培训。一是思想信念教育,通过学习培训树立正确理念,坚定工作立场。二是加强信息技术、心理学、教育学、涉及互联网媒介的法律法规专业知识的培训学习,针对具体开展工作中的實际问题,有的放矢。

四、结语

大学生网络舆情治理和研究的落脚点是探索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化策略。高校在确定科学合理的高校网络舆情分析工作模式的基础上,通过对网络舆情数据的挖掘工作,评价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并进行分层分级。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中,有针对性的推送有效需求信息,促进舆情分析、发现问题、科学干预、稳定跟踪和及时反馈等各环节有效衔接,进而完善优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总之,互联网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另一主战场。我们应当将更多的目光聚焦到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治理上,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培养人才,化解危机,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何健.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特化与管理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

[2]龙雅丽.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预警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硕±学位论文,2011.

[3]韩家炜,堪博著范明,孟小峰译.数据挖掘概念与技术.北京机械业出版,2007.3.

[4]田益民.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综述[J].南方论刊,2007(12):65-67.

[5]李国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研究初探[J].《学习导刊》,2018年6月.

[6]张玉亮.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生成原因与导控策略——基于网络舆情主体心理的分析视阈情报杂志,[J].2012,(4).

[7]黄斐.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在主观意识培养上的启示.中国校外教育, 2011(5).

[8]邱中慧.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舆情的社会心理基础分析[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1,(3).

[9]纪红,马小洁.论网络舆情的捜集、分析和引导[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10]齐勇.髙校网络舆情的变动规律[J].中国校外教育,2010(8).

[11]孟维杰,张晓书.网络心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反思与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2):115-116.

猜你喜欢
网络舆情治理心理健康教育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自杀成因及对策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