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转型升级的“下半场”

2019-12-27 13:15
中国科技财富 2019年12期
关键词:下半场智能化工业

文/本刊记者 陈 杰

曾几何时,中国的信息技术产业一直被认为是在极力追赶着欧美的步伐。直至,在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领先技术的助推之下,偏服务C端用户的消费互联网在中国强势崛起,中国的互联网产业终于在世界上有了一定的话语权。

当然,消费互联网的大兴可不仅仅是让个人用户足不出户的互联生活有了更好的体验,其引发的线上高流量、大需求的集中爆发,也让企业也看到了商机,进而更是引发了一场席卷全国的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大浪潮。

原以为,这场由技术推动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潮会是一场痛快且果断的工业数字化革命进程。没曾想,这场基于消费互联网的企业数字化转型之路在持续十几年后才只是“上半场”,而面向工业互联网转型升级的“下半场”才刚刚起步。

消费互联网只是“甜点”

十几年前,在BAT(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的带动之下,一股传统产业全面拥抱互联网的大潮随之掀起。这是传统企业在应对消费互联网需求下数字化转型的开始,看似动静不小,但现在看来传统企业并非主角,更多的是在当时网络消费需求大兴的“倒逼”以及技术发展趋势的推动之下,传统企业的一种被动选择。面对消费互联网带来的“危”和“机”,传统企业不同选择出现的结果往往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且案例已然是多不胜数了。

消费互联网在诞生之初,其架构就是优先面向普通消费者,目的就是围绕满足消费者的个体衣食住行,悠闲娱乐等服务于人的消费活动。消费互联网以提高个人的生活指数和生活体验开展服务,强调线上与线下互为依仗,实现产品和流量的输出,再将流量与商业进行引流导入,最终实现流量变现的目的。

此时,对于企业而言,数字化转型就是要服务于提升流量,且流量变现就是王道。各种直面消费者的平台也将这种模式发挥到了极致,一大批企业通过对消费者行为数据的深度挖掘,已在商业变革中取得显著成效,并催生出一批数据驱动的新商业模式,当年呈几何式发展的BAT无一不是如此。

在这一商业模式中,消费者的需求是主体,商业平台则拥有很大的话语权,追逐流量的制造企业则沦为配角,其被动的数字化转型更多是为了应对行业的激烈竞争,而必须进行的一些局部流程的优化而已。当然,这些基于管理流程以及销售端等方面的数字化改造,确实让大量初涉数字化转型的传统企业尝到了甜头。只要你能拿到足够的流量红利,三五年从行业不入流逆袭成为行业头部也不是没有可能。

但在十几年后的今天,在移动互联网技术普及的当下,人口红利趋近消失,过度依赖“流量”的消费互联网发展也碰到了“天花板”。与此同时,由消费互联网繁荣而引发的消费升级,则让普通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更加追求个性化,而刚刚完成些许偏销售端数字化改造的传统企业,根本无法适应用户越来越个性化、小众化甚至定制化的消费需求。

有行业观察人士表示,全新的消费需求下,制造企业全业务流程的深化转型升级势在必行。“流量为王的野蛮生长阶段即将成过去式时,而因竞争加剧而均处于‘红海’的产业界都必须面的临共同焦虑——如何再创辉煌?”

好在,消费互联网极致后遇到的“瓶颈”,再一次为技术的发展趋势所挽救。

近两年来,中国更具话语权的AI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技术取得长足的发展并应用落地,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也迎来了“下半场”——工业互联网。对于企业而言,互联网的“下半场”也是正是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下半场”,企业从最初以销售为核心的转型正在逐步向以企业全业务流程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方向上转移。

对于互联网产业而言,“上半场”主打的消费互联网或许仅只是大餐上的“开胃甜点”,成功激活了企业“胃口”的同时,也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最原始的动力。而在更为先进的大数据、AI、云计算以及5G等“黑科技”的加持之下,已尝到转型甜头的企业,终于更为主动地去完成自身从需求获取、原料采购、商品生产制造、物流运输等企业全业务流程数字化、智能化的升级改造,以期百尺杆头再进一步。

中国信通院副院长、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秘书长余晓晖表示,当前国内企业面临的数字化转型需求体现为提升生产经营管理效率、提升产品质量和价值、促进商业模式创新以及降低信息化应用门槛。“工业互联网提供了一个方法论,可以作为制造业和各个产业实现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的路径。”

工业互联网才是“饕餮”

或许,传统企业最初的数字化转型动力不少是来自于对“生存”需求的回应,同时也是信息技术进步的一种必然结果,但当这一转型趋势涉及到行业、产业甚至是国家经济命脉的高度之时,政策也将是主要动力,且更具先行性和顶层设计的属性。

今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拓展‘智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而这已经是“工业互联网”第二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事实上,2017年以来,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已进入政策红利期。从《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到《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从《工业互联网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到近期发布的《加强工业互联网安全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从顶层设计到支撑体系建设,逐渐走向完善。

自2017年发布鼓励性政策和指导性文件以来,短短两年时间,国内已有上百家工业互联网平台相继涌现。据预测,从2017年到2020年,我国的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有望从5000亿元不到突破到7000亿元。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院士邬贺铨表示,工业互联网是推动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路径,也是近几年国家重点支持的发展方向。“我国传统制造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有望在内生需求和外部环境的刺激下加速开展,利好工业互联网板块的发展。”

那么,具体到企业和个人,工业互联网到底能带来什么呢?

海尔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或许能给企业带来一些启发。“平台先通过洗衣机连接用户,成为用户洗衣、穿衣和搭配需求的载体,然后与衣服厂家、面料厂家、洗涤剂厂家共同打造衣联网平台,从而连接起厂、店和各个设备的要素。”海尔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只是工业互联网平台上很小的一个点,但顺着这个网络延展下去,无疑会有更多的想象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这些看似并不复杂的应用场景之下,消费互联网倾十年之功方才完成的大数据用户画像的价值,此时也将得以充分体现,数字化下的用户既有和新增需求都能及时反馈给企业端,为企业的生产提供更为前瞻性的数据支持,进而也让企业在个性化、定制化服务用户成为可能。

对于企业而言,工业互联网平台就能够改变智能制造的基本面,可以把全球几百亿台机器连接起来,推动实体经济实现质的飞跃;可以实现行业技术与工艺的信息化、数字化,让传统企业跟互联网技术结合;实现在线运营,人、机、物联网实时反馈数据,并通过云端的超级能力优化运行,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对于个人消息者而言,消费互联网时代那些难以实现的小众化、个性化、定制化的产品需求终于也可以得偿所愿了。当前互联网的消费模式已经从B2B、B2C向更具有定制化能力的C2B、C2M模式在转变,消需求的“倒逼”也罢,技术进步的自然法则也罢,互联网的重心从消费互联网向工业互联网转移的趋势已经无法阻挡了。

这一前提之下,柔性化生产的改造便成为传统制造企业向工业互联网平台转型的必由之路,这一高度智能化的制造系统可根据客户定制需求下达指令,同时生产不同类型的产品,从而满足电商、社交、金融等不同行业企业的差异化需求。

不过,柔性化生产改造并非终点,制造企业向工业互联网转型的终极体现是“未来工厂”从概念到最后的落地。未来工厂的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程度会越来越高,所有的物料、机器、系统都会按照人的意愿自动地、智能地、高效地工作。消费者不仅能享受工厂直销价格,还能参与到生产设计制作过程中、个性化定制。此外,企业可先收费再生产,实现零库存。

总而言之,生产制造企业能够与消费者实现面对面交流互动,这种更加垂直扁平的交互模式给传统制造业带来的是一种颠覆的变革。

可以想象一下,假如你想买一本非常小众或者已经断版的图书,互联网肯定是最佳的实现途径。而正常情况下,我们能做的无外乎是淘宝、京东等平台一通搜索,能找到是运气,找不到也就只能作罢。但在工业互联网时代,我们则可以在更加智能化的平台上提出自己个性化的需求,而且肯定会有优质的服务找上门来。而在这本书到手的背后,你并不知道或者不会感受到的是,这其实是某个印刷企业专门为你个性化需求所做的一次定制印刷服务。

令人惊喜的是,这一场景并非是未来才能实现的,京东携手印刷企业虎彩目前已经可以提供类似的服务了。

“工业互联网是接替消费互联网的下一个时代趋势,做传统制造业起家的虎彩想要转型互联网,靠的是印刷+互联网。”虎彩董事长陈成稳表示,目前虎彩智能化工厂体系已经比较成熟,其平台和大数据方面虽然刚刚起步,但已经走在了行业的前列。

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传统制造业体系深度融合的产物,工业互联网是工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发展的基础,是继消费互联网之后互联网的“下半场”,也是接下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战场。但产业界也需明白这道“饕餮”大餐并没有那么容易享用,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成熟发展必将会是一个相当漫长且艰难的过程,特别是在实际落地的过程中会面临不少问题和难题,这就需要社会各界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力,做好“持久战”的准备,持续耕耘核心技术,共同助力我国传统制产业的转型升级。

猜你喜欢
下半场智能化工业
智能化战争多维透视
探讨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的应用
住宅小区弱电智能化工程建设实现
中国股票市场对外开放进入下半场
人生下半场,这才是答案
智能驾驶的下半场
汽车营销如何智能化?
重庆房产税改革下半场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工业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