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编程培养计算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2019-12-27 13:15王元卓
中国科技财富 2019年12期
关键词:心流工科编程

文/王元卓

青少年的能力培养目标应该是兴趣驱动发展,培养自己的思维方式与创造能力,并且从中获得乐趣。青少年的学习不应只关注课本的文化课,还应学习到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Engineering(工程),Arts(艺术),Maths(数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统称为STEAM教育。

在美国,STEAM已成为其素质教育的核心,编程、机器人等新技术也已走进了美国的中小学校。美国前总统奥巴马也曾参与“编程一小时”,呼吁美国小朋友“别总在手机上玩,要去编程”。很多发达国家都在鼓励孩子们尽早接触编程,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编程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在我国,国务院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应逐步开展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建设人工智能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形成我国人工智能人才高地。实施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寓教于乐的编程教学软件、游戏的开发和推广。“Scratch之父”米切尔对未来编程有一个很好的概述:编程不只是为了学习技术或者找工作,而是一种新的表达方式,也是新的学习方式。

而编程能力和计算思维是众多新型工科人才的必备基础素质,青少年的学习编程是推动我国新型学科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人才需求量大、薪资水平高。根据数联寻英发布的报告中显示,截至2018年,全国的大数据及人工智能人才仅46万,未来3—5年内人才的缺口将高达150万。截至2017年12月,大数据及人工智能岗位人才需求量比2016年猛增6倍多,开发类增长幅度达到795%。根据中国商业联合会数据分析专业委员会统计,未来中国基础性数据分析人才缺口将达到1400万。

2017年,教育部提出了加快新兴工科建设的号召,同时工业和信息化部也对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需求。以加快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型工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规模,来应对巨大的人才缺口。青少年开始学习编程,已经成为各种新工科人才所需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

编程能力与创新意识

一旦拥有了创新意识,就可以让人们每一天的体验更有生机、更愉快、更能享受成就感。如果我们过着富有创造力的生活,那么无聊和厌倦感就会消失,每个时刻都有可能产生新颖的想法,让我们保持新鲜感。

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曾被评价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积极心理学研究者。他提出了激发创新能力的心流(flow)理论。心流是使人全身心投入某种活动中的一种心理状态,处于心流的状态下:既感觉有些费力,有些风险,有困难需要克服,又感觉进展顺利,几乎不太费力,一切像自然而然的完成,而意识却高度集中,且包含新奇的发现。

如果某件事情你做得很好,那么它就会变得有趣,无论做什么,都要对结果有所期待和渴望;根据目标的需要,学习或提高自己动手能力;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的任务上,不要分心;任务的结果应该被关注、被认可和被鼓励。

编程能力是实现青少年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青少年编程能力的培养对日后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很多创新意识都是在从小到大的生活中点滴积累起来的。创新意识会让我们有更好的想象力,拥有不断产生新想法的能力,培养编程能力,会给我们带来对新技能、新知识的快速学习能力,并让我们更加自信。富有创新能力的人,会感受到更多乐趣和幸福。富有创新能力的人彼此之间千差万别,但他们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都非常喜欢自己做的事情。

当一段心流的状态结束时,富有创新能力的人往往就会沉浸在快乐中,在生活中体验到的心流越多,他们会感到越幸福。富有创新能力的人通常都很享受自己做的事情,同时也会很享受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富有创新能力的人会不断迎接新的挑战,带来个人的成长,并从中体验到无限的乐趣和幸福。

猜你喜欢
心流工科编程
“新工科”和OBE模式下的车辆工程实践课改革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元征X-431实测:奔驰发动机编程
编程小能手
纺织机上诞生的编程
问一个研究真正幸福状态的心理学家
天津大学:成立全球首个新工科教育中心
学编程,先画画
契克森米哈赖的幸福课